民間有清明品嘗槳闆的習俗。
舊時,槳闆和湯團、湯果、雞蛋等煮成點心春節時用來招待親友。而清明槳闆民間有可入藥的說法。其實,清明前後,氣溫快速回升,這種略帶蓼糟香、甜甜涼涼的小食真的很讨人喜歡。
老底子、純手工、用白藥釀成的漿闆清香微甜,彈性好。生吃頗有甜品的妙,切成小塊和湯果共煮依然不散,用筷子夾起,形神俱佳。
巧手媳婦姚春飛搭的漿闆甩也甩不散,是會跳舞的。
巧手媳婦退休後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女創客姚春飛是溪口人,跟着婆婆孫根娣老人學會了手工搭漿闆的家傳手藝,最近幾年,巧手媳婦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女創客。她的漿闆釀制技藝去年被納入第五批奉化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魅源坊食品有限公司成了傳承基地,而姚春飛則成了傳承人。
前幾年,姚春飛正式從原單位退休後,她把精心力都用于投入到魅源坊漿闆的拓展,溪口把手工漿闆被帶到甯波、杭州、上海等地展銷。
發酵過程需要48個小時
魅源坊這個漿闆傳承基地在奉化溪口經堂南路57号,前店後作坊,是非常傳統的經營模式,不經意中和顧客拉近了距離。記者去采訪時,姚春飛正在店門前雙手拿着大竹籮費力地淘米。
這一天,姚春飛計劃手工搭上100公斤糯米的漿闆。靠她一人的勞力肯定是不夠的,她的兒子和弟弟都來給她幫忙。原來,一家人耳染目濡都學會了這項家傳的技藝。
這個做漿闆的家庭作坊不大,收拾得非常幹淨,可以完成蒸飯、冷卻、拌藥、裝罐、發酵、出窼等全部步驟。姚春飛說,搭漿闆對衛生要求很高,如果容器清洗不夠幹淨,或者沾有油膩,那麼就會影響發酵品質。
以前很多家庭在春節前都會搭上一盆手工漿闆,80後、90後已經很少見到這種場景了。
一大桶剛蒸熟的糯米飯架在大盆子上,然後快速潑涼水,使火熱的糯米飯迅速降到一定的溫度。
再倒入大盆涼透,撒上白藥粉末拌勻後分别裝入大小不一的容器裡。
瓦罐、不鏽鋼盆、小罐都可以作為搭漿闆的容器。米飯裝罐後用手勁狠狠按壓,漿闆的彈性更足。壓實後在中間留出一個圓孔。
裝罐完成後的漿闆放入七八平方米的發酵房裡。等到裝罐全部完成,就要開始給這個發酵房加溫。
這些小罐裝的,天氣熱了,可以當甜品吃。
等到48小時後,漿闆盆中間的圓孔中就會滲出甜酒,這是時漿闆基本發酵成功。然後,轉移到常溫環境中靜置24小時,俗稱“出窠”。到此,手工漿闆完美釀成了。
如果一時吃不完,可以放入冰箱裡冷藏保存,姚春飛笑稱,“在低溫中,漿闆處于休眠狀态,放置再拿到常溫下,會慢慢蘇醒。在冷庫中,漿闆可以保存一年。”
訣竅來自95歲高齡婆婆的傳承整個過程看上去并不複雜,不過蘊藏很諸多巧妙,這些都是姚春飛幾十年裡跟着婆婆幾十年悟到的。
她95歲高齡的婆婆,耳聰目明,說起家裡的生意思路非常清晰。以前老人的婆家經營一家世代傳承的釀酒坊,每逢過年,老人就會在家裡搭漿闆,老人搭的漿闆在鄰裡間名氣很大。
說起往事,老人思路清晰,娓娓道來。
說起手工漿闆,必須從土酵母——白藥的調制說起。每年八月份,是做白藥的時節。先到山的深處,采摘生長茂盛的辣蓼。榨出的汁液拌上米粉搓成小團子,晾幹後就成了白藥。每年要做上數百斤,作為全年漿闆年的酵母。
而制作漿闆的米,其實糯米、粳米、早稻米、雜交米等都可以勝任,各種稻米釀成的漿闆口味不一。糯米漿闆甜而有嚼勁,其次為粳米,相對來說略遜色些,早稻米漿闆口感較差,這是在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作為替代品使用。
從前餘糧不多,家家戶戶一般人家隻在春節前搭一盆漿闆淺嘗或待客,而現在自然可以則是想吃時就釀。
甯波晚報記者 謝昭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