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在舞台上熠熠生輝,賺足了觀衆的眼球。那這些用快闆代替啦啦隊走上CBA賽場的“哥哥們”更會讓你大吃一驚。近些年,随着社交生活的多元化,快闆的舞台也正在逐漸從室内茶樓向廣闊的舞台發展,傳統藝術的界限被打破,相聲、快闆被賦予了更多的可能。
天津人人都會打快闆嗎?
“竹闆這麼一打哎,别的咱不誇,我誇一誇,這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這個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兒、大餡兒、十八個折,就像一朵花。”當濃郁的天津口音伴随着熟悉的旋律,一段合轍押韻的快闆書就此産生。
也正是因為主要以天津話演繹,天津快闆總是給人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久而久之,外地人對天津人産生了一個終極誤會,天津是不是人人都會打快闆?
當然不是,快闆是一種藝術,需要潛心學習,不過天津人特殊的音調導緻這裡的人說話自帶幽默細胞,每個人都有段子手的潛力倒是真的沒錯。
内行人看門道,隻有外行人才隻知道看熱鬧,在快闆的領域也是這樣,别看舞台上的演員看似行雲流水,但毫不費力的背後是台下的十年的堅實曆練。打快闆不僅除了要求節奏穩、節拍準,演員的情緒把控才是最難的考驗,最高層次的藝術表演,往往感受不到技術的痕迹,大概就是在說快闆吧。
如今,年輕的相聲、快闆藝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演繹着這一傳統的藝術。德雲社的張九齡、王九龍、燒餅、周九良、史愛東等一衆相聲演員也正在将快闆帶上更活力的舞台和更年輕的群體中。但即使說相聲、打快闆的人再年輕,他們的基本功也依舊像老一輩人一樣紮實、撐得起場面。
就像當初快闆從街頭賣藝求生的手藝,到後來茶樓娛樂的表演,再到20世紀50年代被劃分為戲曲藝術,今天快闆走進賽場、體育館、舞台,都是與時俱進的表現。
這一路走來年輕的“快闆人”在用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向時代證明,真正的藝術經得起曆史、文化的考驗,唯有經典不會被時代發展的浪潮所淹沒。
朋友們,來說說你最喜歡的年輕相聲、快闆藝人是誰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