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8 21:27:26

戰國風雲,諸侯并立,戰争四起,各諸侯國或為争霸圖強,或為求存自保,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或韬光養晦圖發展,或開展邦交斡旋,小國依附大國在夾縫中生存,在這一時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都粉墨登場。

在邦交斡旋事件中,完璧歸趙和渑池之會可以算得上,比較經典和著名的事件,提起這兩件事,人們大多數會想到蔺相如的功績,這個人可以說為趙國保全了顔面和利益,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存在,那麼趙國很有可能失去和氏璧這個名動天下的寶物,甚至有可能與秦國之間爆發一場戰争。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1

在所謂的曆史記載當中,蔺相如利用他的智慧成功地化解了這場危機,成功地拆穿了秦昭襄王的陰謀,由此來看,他在這件事情當中所體現出來的能力是非常高超的,他能夠以一人之身,深入秦國的都城與秦昭襄王面對面對質,也能看出此人比較有勇氣。

廉頗才是影響“完璧歸趙”、“渑池之會”關鍵人物 ,而非蔺相如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對于完璧歸趙或者是将相和的論述,産生了越來越深的懷疑,他們認為蔺相如其實并沒有在這件事情當中,付出實際的計策或者是功勞,相反,在這兩件事情中,看似不起眼的廉頗才是影響事件最終走向的關鍵人物。

那麼,為什麼蔺相如的功績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否定呢?他在完璧歸趙或者是渑池之會中,又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呢?他對于這兩件事情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看一看蔺相如的所作所為,到底能不能為趙國謀取實際的利益?看一看到底是不是蔺相如,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并不困難,我們隻要分析一下蔺相如在這件事情當中的表現,同時來分析一下秦昭襄王的心路曆程,以及秦國和趙國之間的國家關系就可以看到問題的關鍵了。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2

在“完璧歸趙”和“渑池之會”中,蔺相如并未做多大貢獻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蔺相如在這件事情當中的所作所為;整個完璧歸趙或者渑池之會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最初秦昭襄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向趙國換取和氏璧,但趙惠文王覺得秦國自從強盛起來之後,對山東六國的态度多有欺騙,所以并不相信他們真的會用城池來換和氏璧。

因為秦國和趙國之間的發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趙惠文王并沒有把握為了一塊和氏璧就與秦國戰場上面對面,所以他急需一個能夠進行邦交斡旋的人,為他解決這個問題,畢竟他也不能真的就将和氏璧拱手奉上,這不僅是打了自己的臉,也讓趙國在整個中原地區的邦交當中失去了顔面,趙國的國家聲望和地位受到影響,所以,這件事情處理起來還是比較棘手的,這個時候蔺相如就登場了。

  • 秦昭襄王的大度,使蔺相如逃過一劫

蔺相如帶着和氏璧進入秦國之後,秦昭襄王非常禮貌地接待了他,所設的儀式也是比較正規和高規格的,看到和氏璧之後,秦昭襄王将其傳給自己旁邊的姬妾和大臣們觀看,對于一塊寶玉來講,秦昭襄王這樣的做法其實并沒有超越底線,這種做法也不能直接确定秦昭襄王對趙國是欺騙的态度。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3

可是,蔺相如在看到他這樣子做法的時候,就直接斷定秦國并沒有真正地抱有誠意去交換,之後他也沒有采取什麼比較高明的計策去處理這個問題,反而是直接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趙國,然後在朝堂上對秦昭襄王以死相逼,昭襄王對于蔺相如的這種做法,自然是十分惱怒的,可是秦昭襄王也明白如果單純因為這件事情,就置蔺相如于死地的話,對于他的聲望和秦國的聲明來講,也是不負責任的。

所以,在身邊的臣子給予秦昭襄王台階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的就下去了,最終也沒能夠追究蔺相如的責任,也給自己博了一個比較寬容的名聲;我們并不能說蔺相如的做法是錯誤的,畢竟他保住了趙國的利益,我們隻是說他的做法還不值得人們過高的贊揚。

因為蔺相如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件事,也并沒有采取特别高明的計策,如果不是秦昭襄王大度的話,蔺相如最終的結果還很難說;試想一下,如果他遇到齊湣王、宋襄王這樣的人,最終的結局能不是身首異處嗎?所以他所謂的勇敢和計策,隻不過是建立在沒有觸及到秦國切身利益的基礎之上的,并不值得大肆贊揚。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4

  • 渑池之會,秦昭襄王本沒想拿趙惠文王怎樣

接着就是渑池之會,渑池之會上人們對蔺相如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認為他保住了趙王的顔面,但事實上,秦昭襄王最初也并沒有想對趙王怎麼樣,當蔺相如在聽到秦昭襄王話時,直接就站起來以死相逼,而秦昭襄王也就順勢下了台階,并沒有為難于他。

所以,到這裡就可以看到,蔺相如慣用的手段隻不過是一些口頭上的強硬,所謂的豁出命去這樣的方式,從根本上來看并沒有太大的閃光點,反而一個臣子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保全君主的顔面,從深處來講其實是讓君主丢臉的行為。

因此我們總結一下,完璧歸趙和渑池之會這兩件事情就會發現,蔺相如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際上也并沒有做什麼具有實際價值的事情,完璧歸趙的時候是他首先欺騙了秦昭襄王,在秦國沒有表明态度時,就擅自違背了之前的約定,然後用自己的生命威逼秦昭襄王,渑池之會更是如此。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5

所以從根本上來看,這個人多少就是從争論的方面有着一定的技巧而已,至于那些将蔺相如也歸結于縱橫家的人,這樣的觀點實屬不敢苟同的,縱橫家雖然不能直接的像軍事将領一樣縱橫戰場之上,但是他們都有着自身的主流學說,甚至真的能夠以三寸不爛之舌抵擋百萬之師,像是蘇秦的合縱、張儀的連橫、範雎的遠交近攻,這些都在一定的時間段内決定着戰國時代的格局走向的,反觀蔺相如,他并沒有這方面的功績。

蔺相如的成功與秦昭襄王有關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秦昭襄王的心路曆程;秦昭襄王想要将和氏璧收入囊中,無非是和氏璧的觀賞價值以及物以稀為貴的心思在作祟,畢竟對于這樣的好東西沒有幾個人不想要。但秦昭襄王是一個比較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雖然喜歡和氏璧,卻也不會因為個人的喜好而去損害國家的利益。

  • 秦昭襄王不會因為和氏璧而去損害秦國利益

因和氏璧事件沒有觸及到秦國的切身利益,所以當蔺相如欺騙他的時候,他也在有台階的時候就順勢而下了,在渑池之會上面對蔺相如的果敢,他也沒有做出過分的事情,其實對于秦昭襄王來講,為了一塊寶玉就與趙國對決是不劃算的,他本身也沒想過要因為這樣的一件事情就與趙國發動戰争。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6

但是他的話已經說出去了,作為一個君主,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很難再往回收,在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其實也需要一個台階,需要一個台階為自身解決一下這個問題,所以說他本身就沒有想過要把蔺相如怎麼樣。蔺相如最終能夠脫險也與他所主持的事件本身的性質有着很大的關聯。

  •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趙國觸犯了秦國的利益

之所以這樣說,我們來看一下長平之戰的起因大家或許就明白了;長平之戰被很多人認為是秦國提前的滅趙之戰,這場戰争在整個戰國時代來講,都是規模比較宏大的了,而提起長平之戰的起因,是因為趙國私自吞并了韓國獻給秦國的戰利品,這一項可謂是觸及到了秦國的切身利益了,等同于占據了秦國的土地和人口。

到這種時候,秦昭襄王就無法在忍耐下去了,哪怕是要跟趙國進行一場硬碰硬的戰争,秦昭襄王也在所不惜;這場戰争兩個國家打了三年多,最終以趙國大敗結束,到那時候趙國還是需要向秦國獻上和氏璧和太子以求和平,所以說,蔺相如在這兩件事情當中能夠成功與秦昭襄王本身的個人性格有着很大的關聯。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7

對于秦昭襄王來講,可打可不打的,可以不打,但必須要打的,也絕對不會含糊;雖然和氏璧非常的珍貴,但終究是沒有傷到秦國的根本,而趙國私自吞并秦國的戰利品這件事情卻是給秦國的發展造成了阻礙,不僅是傷了秦昭襄王的面子,更是傷到了秦國的發展根基。

在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就不會再給趙國台階下了。而且話說回來,就算是蔺相如獲得了完璧歸趙和渑池之會的勝利,但是在長平之戰之後,趙國還是得将和氏璧獻出去及割地求和。

蔺相如的成功與秦趙兩國關系密切相關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秦國與趙國之間的關系,同時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廉頗才是這兩件事情當中的關鍵?秦國在實施了商鞅變法後,迅速的強大起來,成為了戰國時期最為強盛的國家,對于其他國家的壓迫還是非常之深的。

趙國軍事實力強大,秦國避免其鋒芒

在這個時候,趙國進行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讓國内的軍事實力大幅度提升,成為了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同時也是秦國東進道路上最強大的敵人;在完璧歸趙發生的時候,正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在位時期,趙國的軍事實力還是非常先進的,并且有着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實力。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8

所以,秦國之所以不願意為和氏璧而與趙國發生争鬥,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忌憚趙國的軍事實力;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秦國和宋國、衛國、中山國這樣的小國之間或許就不會有後話了。

而我們在《史記》中,也能夠尋找到對這種觀點的支持,蔺相如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的時候,太史公用了這樣的一句話,說“趙亦盛設兵于秦,秦不敢動”。意思是為了保障趙國的利益,趙王派遣廉頗帶領軍隊駐紮在秦趙兩國的邊境,這一點讓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 蔺相如的成功離不開背後強大的廉頗

所以,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證明秦國當時所要面對的,并不僅是蔺相如所帶領的使團,最主要的還是在蔺相如背後的廉頗,以及廉頗所帶領的進行過變法的軍隊,雖然說秦國在綜合實力方面還是比趙國要強盛的,但是為一點蠅頭小利就發動兩個大國之間的戰鬥,怎樣計算都是不劃算的。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9

所以當秦昭襄王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争的時候,他就能夠很好地遏制住事态的發展,同時,趙國之所以有底氣敢與秦國在這件事情上僵持不下,所憑借的也是國内強盛的軍事實力發展。

在趙國看來,哪怕是與秦國發生戰争也有着對抗秦國的底氣,所以蔺相如才敢在秦國的朝堂上寸步不讓,才敢冒着得罪秦昭襄王的風險欺騙于他;因此,廉頗所帶領的趙軍在這件事情上是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的,雖然它并不表現在事情的表面,可是這才是這兩件事情最終能夠得以解決的根本。

而且那個時候的秦國才剛剛穩定下來,秦武王舉鼎而死之後,秦昭襄王是從燕國回來繼承王位的,國家才剛剛結束的季君之亂必須大力度投入發展,選擇在這樣的時候與趙國硬碰硬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昭襄王放棄和氏璧和放過蔺相如,看的并不是蔺相如的口才有多好,計謀有多高明,而是蔺相如的背後有着趙國的軍隊加以支持。

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事實上,蔺相如本人真的沒有為完璧歸趙和渑池之會做出太大的功績,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的否定蔺相如這個人,他還是有着一定的才華和本領的,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作為使臣出使其他的國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膽量與最為強盛的國家的國君面對面,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将生死置之度外。

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三個事件(蔺相完璧歸趙為何能成功)10

但蔺相如所獲得的評價遠遠超過了自身的水平,我們對完璧歸趙這件事,要有客觀理智的态度;促成這件事情向着好的方向發展的因素有很多,絕大程度上都是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趙國實力的強盛,比如秦國國内發展剛剛穩定,比如秦昭襄王的個人性格原因,又比如和氏璧本身的價值不足以撼動秦國的地位,也不足以涉及秦國的切身利益等等。

所以說,當我們在分析一個曆史事件時,不能單從表面上去了解它的表面發展,我們還需要去挖掘事情背後的因素;很多時候真正解決問題的原因并不在表面,就像站在蔺相如背後的廉頗一樣,他雖然沒有參與表面的運作,但他卻是這件事情當中四兩撥千斤的人物。

如果沒有廉頗帶領着趙國軍隊的威勢,沒有廉頗在外的盛名,可能秦國也不會忌憚于趙國,趙國也沒有膽量與秦國硬碰硬,可能當秦國索要和氏璧的時,就恭恭敬敬的雙手奉上了。所以,在對完璧歸趙的事件加以深入了解之後,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過分的推崇蔺相如,而是看到了廉頗的貢獻,也看到了客觀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左傳》、《史記》、《戰國策》、《漢書》、《資治通鑒》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