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日,海南三亞,水稻國家公園水稻科研生産和制種基地。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今年年初,一項來自高校的科技突破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任天令教授團隊,在小尺寸晶體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具有亞1納米栅極長度且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的晶體管,相關成果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目前主流工業界晶體管的栅極尺寸在12納米以上,例如我們常用的手機。但如果尺寸進一步微縮,我們的電子産品就可以更便于攜帶,功能更豐富。”任天令說。
在過去10多年間,任天令團隊長期緻力于二維材料器件技術研究,從材料、器件結構、工藝、系統集成等多層次實現創新突破。然而,他所在的集成電路學院卻是2021年才成立的新學院。
2021年4月,彼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剛宣布設置“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面向這一将深刻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清華成立集成電路學院,旨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養國家急需人才,支撐我國集成電路事業的自主創新發展。
近年來,高校專業調整、設置時常成為媒體與學生、家長關心的熱點。從社會發展來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最直接體現就是專業的結構和質量,這也是增強高等教育服務能力的突破口。
這10年,是高校專業急速改革發展的10年,也是高校專業與國家需求同頻共振的10年。
推陳出新,高校專業結構改革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65種新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目前目錄内專業771種;新增本科專業布點1.7萬個,撤銷或停招1萬個,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的适應度明顯增強。”不久前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這樣說。
今年,中國農業大學增設了生物育種科學專業,成了全國首個設置該專業的高校。
“生物種業是現代農業的‘芯片’。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生物種業發展還具有諸多短闆,也面臨着巨大挑戰。當前,世界種業正迎來以人工智能、全基因組選擇等技術融合發展的現代生物育種革命。突破種源‘卡脖子’瓶頸,打赢種業翻身仗,人才是關鍵。”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張海林說。
據了解,積極響應新農科發展,教育部制定《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新産業新業态,面向糧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鄉村發展等五大領域,設置生物育種科學等12個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生物育種科學專業正是其中之一。
據張海林介紹,“該專業包括植物、動物兩個方向,主要依托中國農業大學的優勢學科作物學和畜牧學,均是‘雙一流’A 學科。其師資力量雄厚,包括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等一大批傑出人才。”
2020年12月3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發布了設置“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通知。2021年,繼清華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後,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相繼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備受社會關注。
學科交叉融合,讓傳統專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例如,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将加強與計算機、數學、物理、化學、材料等多個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産業促進”三位一體的集成電路創新生态。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由原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與電子工程系共建,發揮清華大學多學科優勢,将探索“1 N”聯合機制。
“集成電路具有很強的多學科交叉特性,高端芯片更是多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工程技術交叉融合的結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主任郝躍指出,要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和原始創新突破,越來越需要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需要多項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
在做加法的同時,減法也一直在進行着。
在專業撤銷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曾就《關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答記者問時強調,在專業設置和調整工作中,要推動高校積極開展專業優化、調整、升級、換代和新建工作,淘汰不适應社會需求、不符合學校辦學定位的專業。
近年來,專業調整的比例有多大?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經初步統計,全國高校所有專業每年調整的幅度将近5%。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10年我國高等教育專業動态調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進了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頻度足夠高的專業結構改革。”
專業建設“小邏輯”服務國家發展“大邏輯”
“我們希望為國家培養急需的‘一精多會’和‘一專多能’的卓越外語人才。”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付志明說。
2019年9月的一天下午,北京大學“多語種國際化卓越外語人才拔尖學生培養實驗班項目”正式開班。該項目主要包含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法語、日語和德語,将來還會根據國家的需要開設相關語種。面向英語水平優秀、專業學習成績優秀、學有餘力的各專業拔尖學生進行第二、第三外語的強化,同時鞏固英語水平,力争達到母語水平,目前選修該項目的同學有來自文史哲、政經法等文科專業,也有數理化、農醫工等相關理工科的同學。
付志明告訴記者,這是為了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而進行的專業建設改革。
“我們認為,未來的國際化人才不僅需要具備非專業人員不能比拟的外語技能,包括口語交流和書面表達的能力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語言、文學、國别研究等方向的專業訓練,能夠完全進入外語的世界,完全進入外國文化的世界。”付志明說。
幾年來,結業的同學們有的用很短時間就通過了小語種的專業水平測試,有的已進入知名國際組織工作。付志明表示,“這樣的國際化人才不僅能在相關專業之内出類拔萃,而且也将憑借自己受過的嚴格的、系統的、正規的理論知識和外語技能訓練,迅速進入角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占領相關領域國際話語主導權。”
高等教育服務國家發展,首先體現在專業設置上。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小邏輯”積極服務服從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邏輯”,高校專業結構正在不斷調整優化。
近年來,教育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增設了儲能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生物育種科學、量子信息科學、密碼科學與技術、古文字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新專業。服務民生建設急需,新增老年學、養老服務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慈善管理等新專業,并擴大了預防醫學、護理學、家政學等專業布點規模。服務新産業新業态發展,增設虛拟現實技術、新能源汽車工程、冰雪運動等新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特色發展,支持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積極開設相關專業。
202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申報了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并獲批,目标在于培養高層次的儲能人才。
“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依托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目前該方向專任教師23人,年度招生人數40人。從全國高校看,目前有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大學等10餘所大學開始了該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學院副院長羅磊介紹道。
在羅磊看來,大學專業的設置和調整、學生培養方案的改革和深化等,這些舉措都是為了适應新時期國家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的要求。“以能源行業為例,未來低碳、智慧的能源體系就需要設置儲能專業和培養儲能領域的人才。總之,大學要不斷學習、梳理國家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及時、提前在專業布局、課程設置等方面做出快速而準确的調整。”
質量為先,專業調整不“追熱點”“趕潮流”
質量是高校辦學的基礎,對于已經進行調整或新增的專業來說,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是第一位的。
這10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管理機制和标準體系不斷完善。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為管理基本依據,确立了既統一穩定又相對開放的專業目錄體系。10年來批準了265種專業列入《專業目錄》。
不僅如此,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标準》,涵蓋全部92個本科專業類,按照“兜住底線,留足空間”的原則,明确了各專業類所涉專業及其人才培養規格、教學條件、師資保障等方面的要求。高校依據标準設置和建設專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夯實專業建設質量。
就業,檢驗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一定程度上也是專業調整成功與否的反映。這兩年,羅磊深刻體會到用人單位對新設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雖然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從2021年才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但從前期與相關企業的溝通和交流來看,無論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央企,還是儲能領域的知名企業,都對儲能方向的專業人才需求迫切。”
“通過設置該專業,學校、學院梳理了聚焦國家戰略,如何設置相應的專業以适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求,形成了相應的方法途徑。”羅磊說。
專業調整不能“追熱點”“趕潮流”。張海林表示,在專業設置上,第一要符合國家的發展需求,要與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第二要具備相應的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
“最近很多高校創辦了一些新專業,但有的高校師資和辦學條件存在一定的差距,專業和學校必須利用新專業建設的契機,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引進新的師資隊伍,改善辦學條件。”張海林說。
專業的調整如何才能做到與時代同頻共振?張海林認為,“我們需要注意,有些專業帶有時代性,是時代的産物,所以要淘汰一批不适于時代發展的專業,另外,傳統專業要進行改造升級,适應時代的發展;在專業調整中,高校應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和産業發展需要,創辦符合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的專業。”
面向未來,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将持續推動高校做好專業設置和調整工作。一是進一步突出服務需求,強化支撐引領。二是進一步重視專業質量,做到持續改進。三是進一步突出特色優勢,增強适應性和匹配度。
社會是發展的,變化是永恒的,這場“同頻共振”的發展之路,仍在繼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原春琳,張蕾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