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_beating@ 2015.03.17 , 03:54 pm
絕大多數人将氣溫作為舒适度,穿衣指數和戶外指數的參考。除了天氣預報之外,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到氣溫的時候并不多,就算是使用的時候——比如戶外遊泳池在溫度降至一定程度後就會關閉——那也是和人體對溫度的感知息息相關的。不論你覺得是好是壞,人類都是極其敏感的動物;溫度上的一點很小的變化,會讓人體從舒适立即到不舒适,比如一出門就渾身大汗或者冷得直哆嗦。
現實生活中最常用的兩個溫度分别是冰點和沸點。但如果不是要下餃子下面條,我們需要真正接觸沸點的時候也很少。另一個就是32華氏度(0攝氏度),讓水結冰的溫度。這個溫度由于在自然界中常常出現,所以不論是農作物存活率,建築物材料抗凍性還是路面結冰會不會讓車胎或者路人打滑,我們都需要将它考慮在内。
如我們所知,攝氏度作為溫标,是圍繞着水的冰點與沸點設定的,它簡單明了容易理解:0度就是結冰的溫度,100度就是水沸騰的溫度。當然啦,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水的世界裡,攝氏度确實會很好用。但在我們都長出鰓開始下水撲騰的那一天之前,我們都應該使用華氏度。
有一個關于攝氏度和華氏度的笑話,雖然根本不好笑,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推特上流行一次:使用華氏度時,0度使你會覺得非常冷,100度時你覺得熱;使用攝氏度時,0度你覺得冷,100度你已經死了。不考慮沙漠地區和兩極,華氏度測量氣溫的常見範圍是-20—110度(總共130度的區間),而攝氏度的範圍為-28.8—43.3度(總過72.1度的區間)。
華氏度的範圍是攝氏度的1.8倍,在不用小數點的情況下就能達到更高的精度,當然用上小數點精度就更不用說。再次說明,人類是對溫度變化十分敏感的動物,華氏度能讓我們從讀數上就能更好地感知氣溫變化。
在拿到全球各地收集的數據時能直接使用不需要轉換,科學家們就需要一個标準化的尺度。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再喜愛攝氏度這個單位的人,在進行科研工作或者天氣預測時,也會小心謹慎地使用華氏度,英裡和每小時這幾個單位。
公制的長度單位在生活的某些方面确實更加便利,測量降水降雪時通常使用毫米和厘米(精度更高)而不是英寸和英尺。測量距離時,公制換算也比英制更簡單(1000米=1公裡,5280英尺=1英裡),測量氣壓時通常選用豪巴(millibars/mb)或百帕斯卡(hectopascals/hPa)而非英寸汞柱(inHg)。
然而,因為公制在某些方面更說得通,并不代表我們随時随地都應該使用公制。有的人就喜歡在測量距離時用米,測量風速時用節(Knot),稱體重時用磅,聊天氣時用華氏度。如果說是在做科學實驗,那麼用一套标準的體系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交流中,如何讓對方快速感知到你想表達的内容才是關鍵。
華氏度不僅精度更高,而且更加貼合人體感知氣溫的敏感程度。攝氏度在全球使用人數衆多,事實上目前隻有三個國家在使用華氏度播報天氣:美國,緬甸和利比裡亞,但要問我我們到底該用哪一種,隻會有更多的理由告訴你,華氏度更科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