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過程有哪些?文章來自微信公衆号: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提問的過程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文章來自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咱們大号前天有篇文章,留言比較多,300多條。
起初我說,逐條回複,後來發現做不到,有這麼幾類無法回複。
1、原因你懂,你問的問題本就是互聯網不允許聊的,如果我給你加精,你的問題也會消失,如果我回複,我的回複也會消失,這一類沒啥說的,大家要遵守紀律,畢竟紀律不是我們定的。
2、人家不是提問,比如描述下自己的讀後感,或者存粹就是打個招呼。比如你說how are you,讓我怎麼回?Fine,thank you, and you?咱倆這是李雷與韓梅梅麼?
3、沒能力回複。比如有人問我,西風,請各自對比分析下大英帝國百科全書與四庫全書。我想了一想,回了三個字,做不到。微信上的回複有字數限制的,就幾十個字。換句話說,技術上就使得超越幾十字答案的回複,是沒法出現的。
除了這三類之外,還有三類。
4、你不知道你想問什麼,我也不知道你想問什麼。
5、我感覺你知道了你想問什麼,但遺憾的是,我看不明白你想問什麼。
6、我看得懂你想問什麼。
隻有第6種,是能夠針對性回複的。
不過我們今天分析的不是第6類,是145,23不是問題,也就不提。
首先我們要知道,範圍是什麼,這很重要。你比如在美國,聊天是有範圍的。
你聊美劇《億萬》這種金融問題,随便你,聊多深都可以;你聊《紙牌屋》這種問題,也随便你,聊多嗨都可以。
因為這些在美國都是随便聊的,絕對不會有人來管你,你愛咋聊咋聊。但是如果你要是在美國聊黑命貴,或者白左忌諱的話題,那真的會捅婁子的。
所以你看美國的網絡上,真的非常亂,紙牌屋之類的話題,随便你扯淡,美聯儲這種,每個月初都出來集中講話,所以美國充滿了投機者。
這種非常活躍且混亂的狀況下,是很容易兩極分化的。特别容易誕生天才,也特别容易誕生腦子有問題的。
就是說他們優秀的特别優秀,差的令你難以置信。
所以很多人問,第一手的信息,金融領域的,哪裡有?當然是他們那種混亂的地方有。
我推薦你看兩本美劇,億萬和紙牌屋,你想一想,都敢拍成這樣了,他們還有啥不敢聊的。
他們實在太亂了。
但是反過來,你在美國聊黑命貴,聊同性戀問題,那就特别特别複雜,你要非常非常繞,繞到連你自己也不知道聊啥的時候,才能聊。
那麼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限制,其實都有限制,隻是限制的領域不同而已。
你就比如印度,聊白牛,是很謹慎的話題,其他随便你。那麼别的地方也都有個各自的限制,這個我就不展開了。
不過我可以插一句,比如我們聊同性戀問題就很方便,可以毫無忌諱,咱們想怎麼聊同性戀就怎麼聊。
我們對這個領域是不管的。那麼同樣的,美國也有他不管的話題,也有他管的話題。
所以一個人,懂很多語言,很多文化,就會很便利。木蘭辭裡面怎麼說的?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
為啥不讓你去西市買駿馬呢?
我們來看第二種情況,你不知道你要問什麼,問出來的問題,可能你自己都不見得能看懂。
這是提問的第一階段,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經曆過,我自己也經曆過。
我06年做實習生的時候,基本上提的問題都是這類。
舉個例子,比如Linux和sunos有啥區别,再比如寫了個内核模塊算不算很牛。
這種不着邊際的問題,我師父通常聽了之後都隻能報以沉默,他不知道該說啥。
當然,有時候我也會具體點,比如我現在會加打印了,會設幾個斷點,我距離師父還有多遠?
他聽了之後也隻能沉默,因為确切的說他也不知道。也許我瞎忙活半年發現自己不适合做碼農,那你讓他怎麼回答或者說怎麼去預測我未來幾十年的路?
那時候我本來就啥都不清楚嘛,我也提不出什麼靠譜的問題。我做實習生的時候,就是在linux系統下的iptables裡面調用一下。用我一個同事的話,其實加兩句系統調用就能搞定的事兒,幾分鐘的事兒,我做了大半年。
這就是實習生嘛,公司也沒指望你做事,讓你做這麼簡單的事情就是給你一個熟悉環境,自我訓練的機會。
你讓我回顧,那時候我問的所有問題其實都可以不問,别人回答不回答也沒啥區别。作為碼農,如果我做久了,自然會知道,如果我放棄了,知道了也沒用。
這種問題就這麼無聊,說到底答案是統一的,那就是我自己琢磨,在工作中琢磨。如果我連這都琢磨不出來,那就說明我根本連一個最基本的碼農都幹不了,祖師爺就沒有賞我這碗飯吃。
那我們再來看再往下一類,你開始知道自己的問題是啥了,遺憾的是,别人看不懂。
這種事情我經曆過的,我做到軟件架構師的時候,有個上司,好友,前輩,架構部的頭,每天和我一起吃午飯。
他對我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着。他說,你這人是茶壺煮餃子,肚子裡有貨,倒不出來。
他感覺我有問題,也能感覺到我想提問題。
你比如我問他,什麼現象是怎麼回事?我想查什麼資料找不到。我寫了一個程序跑飛了咋回事。這種問題他是沒法當場回答的,他隻能坐在我的座位上看我的電腦,調試我的程序。
因為說到底我沒有準确的描述問題,我等于隻是問了一句,你有空來我座位上看看嗎?
所以當時我屬于似懂非懂的狀态。他因為成天跟我在一起,所以能夠幫我,如果是開會,電話會議或者普通交流,這種問題都不可能被回答,因為别人沒有時間沒有機會走到你的座位上。
所以我還要自我努力很久很久,真正意義上再上一個台階的時候,我才可以很清晰的告訴别人,我具體哪兒不明白。有時候為了讓人家明白我哪兒不明白,讓人聽懂我的問題,我還得根據對方的理解程度,給對方打比方。
你看,溝通能力又上去了,這個前提是實力上去了,功力要到一定層面,肚子裡的餃子才能倒出去,問題才能提出來。
到了這個階段之後,我發現我的能力上升的特别快,因為真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了。
我可以跟産品溝通,可以跟銷售溝通,可以跟老闆溝通,可以跟客戶溝通,然後我也就完成了從系統架構師到帶人,到帶部門,到帶研發,到帶市場,到與資方溝通的幾個層面的接連跳。
這是一個人快速成長的時候,因為你真的能提問題了,你提的問題人家能夠迅速聽懂了,理論上能幫你的貴人一下子變多了。
我們來回顧下,這個過程中,最憋屈的就是最開始,做實習生的時候,其實啥也問不出來,問出來的東西别說别人不明白,自己也不明白。
這種時候隻有不斷地自我嘗試,自我努力,沒有人能幫到你,雖然你真的很想有人幫,但是别人沒法鑽進你混亂的大腦,幫你理。
次憋屈的是第二階段,我可以很混亂的表達出自己部分的疑惑,能不能解答,能解答幾分,全靠運氣,看我身邊是否恰好有人走到我的座位上去。
應該說我非常非常之幸運,公司裡唯一的軟件大牛,和我同桌,真是一張桌子辦公,一張桌子吃飯,整整兩年半。
如果遇到的人實力不夠,或者沒有辦法天天10幾個小時和我在一起,那這段日子,也注定無人可以幫到我,我也得獨自趟過。
那麼再往後,就是我說的,一旦你把自己腦子理順了,那就像坐了火箭,你的問題别人很容易聽懂,也就很容易幫到你,到處都是機會,人人都是師父。
咱們今天聊了兩個話題,一個是信息索取的渠道,另一個,是消化信息的階段。文章來自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