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八十一章老子最高的智慧

道德經八十一章老子最高的智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0:08:30

道德經八十一章老子最高的智慧(老子道德經的為學日益)1

道德經八十一章老子最高的智慧(老子道德經的為學日益)2

來源:微信公衆号“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目前品質最高的國學微信公号,貼近生活和時代的原創國學好文章,每天首發推送,歡迎關注。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句,自古便為人熟知并引用,每個人給出的解釋卻是仁者見仁甚至截然相反,真實含義始終在雲遮霧罩裡。而當我看到北宋易學、理學、數學大家邵庸的一句話,當時就覺得可以蓋棺定論了。

這句話由歐陽修之子歐陽棐轉述,原文如下:

康節邵先生嘗以為學者之患,在于好惡先成乎心,而挾其私智,以求于道,則蔽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于四方萬裡之遠。天地陰陽屈伸消長之變,無所不可,而必折衷于聖人。

這句話明白告訴我們,學日益而道日損,根本就不是學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天地陰陽屈伸消長之變,無所不可”,而多數人卻是怎樣的呢?心中先有好惡,以一己之狹隘為标準進行評判,于是隻能被自己的好惡所遮蔽,無法觸及真相,而越走越遠。

更明白點說,就是很多人在讀書時心中有着種種成見,符合自己喜好的就接受,不符合的就批判甚至摒棄。這樣下來,就隻能不斷強化自己的狹隘和執念,并反過來影響自己的心性修養,最終隻能走火入魔,學的越多便越偏離真相和正道。這不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嗎?不正是其中的真相所在嗎?

有不少人,他們喜歡讀書,讀的也不少,卻沒有養出因為知道越多而越知道自己之渺小、學問之不足的謙遜,對世間的複雜性了解更全面之下觀點的更加中正沖和,以及由此帶來的為人處事上的和善包容,而隻養成了孤傲的性情、偏激的見地、顯擺的愛好,這種人正是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者。

如何才是讀書和學習的正确态度?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好惡和見解,姿态要低,心态要平,目的放在獲得啟發教益而不是妄論是非高下以顯示智商優越感。然後是對所讀之書抱有賀麟和陳寅恪所說的“同情之了解、了解之同情”——站在作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體會其用意和處境,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書中的内容,感悟文字之外的意蘊;在此基礎上,也才有資格評論書中的是非得失。否則,就會受制于自己本來的局限,并與作者之間存在隔閡,導緻理解上的空泛表面,不能吃透且徒增自大。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破解,老子其實在其後已經給出了明确回答,便是“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當從抱着好惡成見去讀書,轉換為同情之了解、了解之同情,那麼讀的書越多、知道的越多,由此形成的認知和感悟就越能反過來化解人心中本有的狹隘、頑固、淺薄、極端。久而久之,日積月累和潛移默化之下,就能實現涵養和悟道的功用,這便是“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的真意。

邵庸的“折衷于聖人”,也是同樣的涵義。何謂“折衷”?便是儒釋道所共同推崇的核心——中。儒家言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謂中”;道家尚中道,莊子追求的“環中”,意思便是超越是非;佛家講中觀,以《中論》的“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為總綱,意思也是離兩邊。不偏不倚、超越是非、離脫兩邊,三家指向的都是不落局限、全面照應。

“折衷于聖人”,也便是世間種種是非,世人所以為的沖突和不兼容,在聖人這裡都能獲得調和與統一。之所以能夠調和與統一,是因為聖人沒有“好惡先成乎心,而挾其私智”的狹隘和執念,于是能夠從是非之念中脫身出來,獲得全面看待和把握的眼界和胸懷。而在這種眼界和胸懷下,折衷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萬事萬物本來一體。

老子在“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之後,緊接着便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正是指這種境界,因為不再造作。“無不為”則是說世間種種,認知上皆不能再困惑我,行動上一切皆可以為我所用。所以這其中的大道,絕非隻在讀書為學上,而是貫通于層次修養、做人做事、處世進階,放大提升的是人的整體格局。

來源:微信公衆号“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目前品質最高的國學微信公号,貼近生活和時代的原創國學好文章,每天首發推送,歡迎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