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巴裡
編輯丨子钺
頭圖丨攝圖網
和傳聞一樣,蘋果、華為的新機都搭載了“捅破天”的技術。
9月8日淩晨,蘋果發布的iPhone 14也同樣支持衛星通信。
按照官方的說法,iPhone 14支持衛星通信緊急求助(Emergency SOS via satllite),可以連接特定的衛星頻率,發送消息,再通過基站、中繼中心(如有必要),傳達給急救機構。衛星SOS緊急聯絡功能可以免費使用2年,目前僅支持在美國和加拿大使用。
而華為則在9月6日截胡蘋果,搶先發布Mate50衛星通信功能。華為終端BG CEO餘承東在發布會上自豪地宣稱,“華為Mate50是業界首款支持北鬥衛星消息的大衆智能手機。華為Mate50系列開啟了大衆衛星通信時代。”
餘承東介紹,華為Mate50系列支持北鬥衛星消息硬件能力,當使用者身處荒漠無人區、出海遇險、地震救援等無地面網絡信号覆蓋環境時,可通過該技術将文字和位置信息向外發出,與外界取得聯系,并支持多條位置生成軌迹地圖。
華為、蘋果紛紛将衛星通信功能作為新機賣點,這背後隐藏着一條千億賽道。
據賽迪研究院報告,未來5年低軌通信衛星組網建設規模将超百億,低軌衛星通信全産業鍊市場規模也将超千億,這其中包括了衛星制造、衛星發射、新型網絡設備和手機等終端制造,以及運營服務和内容生産等各環節。
衛星通信尚無法取代蜂窩通信
萬聯證券指出,此次華為Mate50所使用的衛星通信技術并非市場認為的低軌衛星通信技術,而是北鬥短報文技術。Mate50是國内第一款支持北鬥衛星通信的商用手機。
在華為發布會的前一天,利揚芯片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期已完成全球首顆北鬥短報文SoC芯片的測試方案開發并進入量産階段,短報文芯片由戰略合作夥伴重慶西南集成電路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設計研發,公司為該芯片獨家提供晶圓級測試服務。
什麼是短報文?一般特指北鬥短報文通信技術和服務,即衛星定位終端與北鬥衛星或北鬥地面服務站之間,能夠直接通過北鬥衛星信号進行雙向信息傳遞。據悉,短報文芯片可集成到智能手機内。
相關技術專家向創業邦表示,通常而言,北鬥短報文用戶每分鐘僅能發送一幀報文,長度不超過78字節,也就是39個漢字。這一功能在緊急時刻确實能夠拯救生命,挽救财産損失。然而,北鬥衛星是導航衛星而非通信衛星,短報文是其非常突出的一個功能亮點,但是與專業的通信衛星相比,其無法支持打電話或者觀看視頻。
當今,使用衛星通信主要還是依賴地面終端(衛星地球站)來進行,通常的地球站有效口徑的天線、調制解調設備等還難以做到手機大小。例如,國内最輕的衛星便攜站——控維通信BWP500A型衛星便攜站,達到了8公斤。
他指出,在短時間内,衛星通信還無法取代地面的蜂窩通信,衛星通信目前仍然是地面通信系統的補充。
然而,手機衛星通信功能正在成為新潮流。據媒體報道,OPPO、vivo、小米、魅族都在跟進,下一代的國産手機有可能都将搭載北鬥短報文功能。
在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看來,如今智能手機的形态、創新點越來越少,而這個行業本身需要不斷創新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華為Mate50所搭載的北鬥短報文功能相當于找到了一個突破口,讓用戶在沒有手機信号的地方也可以發送消息、獲取定位,提供了一種應急通信的能力,提升了消費者的安全感。
目前,消費者使用手機的場景主要以城市和有基站覆蓋的地方為主,而城市隻占到地球面積很小一部分,有高達95%的地球面積是海洋、沙漠、山脈等地形,這其中大部分區域還未被蜂窩通信所覆蓋。
“如果未來衛星通信能夠與蜂窩通信結合起來,隻要在地球上就可以擁有随時在線的能力,這也符合整合人類随時在線的需求。”他談到。
圖源:蘋果
低軌移動衛星通信才是大賽道
除了此次華為、蘋果紛紛推出搭載衛星通信功能的手機,在8月底,馬斯克所創辦的SpaceX與電信運營商T-Mobile宣告合作,用戶在2023年可通過星鍊衛星發送消息;高通對外透露,正在為骁龍基帶芯片添加衛星通信功能;谷歌也表示明年安卓14系統會支持衛星連接;聯發科則對外宣布,具備5G NR NTN衛星通信功能的測試芯片于實驗室環境中連線測試成功。
低軌移動衛星通信才是一個大賽道。
米磊認為,從長期來看,真正的機會在于手機支持低軌移動衛星通信,借助這個功能,在手機使用者不在4G或者5G覆蓋範圍内時,手機也能通過衛星通訊實現上網和打電話等操作。
如果手機要實現衛星通信,低軌移動衛星就必須要起量,相當于先要在天上把基站建起來。首先這對于商業航天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最直接的創業機會就是類似于馬斯克的‘星鍊’這樣的運營商。”真成投資創始合夥人李劍威告訴創業邦,諸如銀河航天這樣的商業衛星公司,更多的還是集中在衛星制造和特定功能的運營,但類似于星鍊這種大規模的通訊服務在國内還未出現。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重要的原因還在于中國在軌的衛星數量隻有400多顆,而星鍊一家就有多達3000顆衛星。
李劍威認為,要扭轉這一局面,核心還是要解決火箭發射成本高的難題。火箭實際上就是一個運載工具,此前發射一次火箭将衛星入軌,以500公裡的軌道計算,每公斤的成本約為10萬人民币。
而馬斯克的SpaceX通過垂直回收能夠大幅度降低發射成本,可将一級火箭(一級火箭的成本最為高昂,占火箭總成本約70%)回收重複利用幾十次,這就可以将發射成本數量級的下降,相當于每公斤的成本僅為1萬多人民币。
不僅發射成本低,馬斯克造一顆衛星同樣很便宜。中國制造一顆衛星花費約三四千萬人民币,而馬斯克的SpaceX僅用三四百萬人民币,這也是SpaceX能夠頻繁發射衛星的原因。
目前,中國雖然掌握着火箭發射技術,但可回收的火箭技術仍然尚未攻克。
“現在的問題是待發射的衛星很多,火箭比較少,如果将火箭的成本降低了,中國的衛星也會多起來。”李劍威談到。
2015年12月22日,SpaceX全球首創入軌發射成功回收一級火箭的創舉。從那時起,李劍威就開始關注這一技術。
不過此後幾年,國内公司在這方面進展緩慢。直到2021年7月,深藍航天實現了10米級的“蚱蜢跳”回收試驗。
“别小看這10米,一個火箭成功離開地面,飛到空中,到達某個高度後再慢慢飛回,這是可回收的關鍵技術。馬斯克在2012年也是這麼幹的。”僅過3個月,深藍航天又完成百米的回收試驗,已經基本達到了馬斯克2013年初的水平。
李劍威接觸團隊後發現,深藍航天對于接下來公裡級、10公裡和入軌級回收都有着清晰的規劃和技術儲備。當年11月,李劍威所在的真成投資決定投資深藍航天。
今年5月,深藍航天自主研發的“星雲-M”1号試驗箭完成1公裡級垂直起飛及降落(VTVL)飛行試驗,最終“星雲-M”試驗箭成功回收。深藍航天預計2024年實現星雲-1火箭的入軌級回收。
圖源:pixabay
其次,在地面的接收終端方面,要想手機實現衛星通信功能還需要搭載相應的射頻芯片、相控陣接收芯片。
2018年,中科創星在天使輪投資了矽典微,這家公司所研制的地面接收相控陣芯片可以達到幾十到上百兆的通信速率,甚至可以比肩4G網速。
矽典微創始人徐鴻濤博士曾任Intel研究院主管研究科學家,2015年作為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在複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擔任教授級研究員,可以說是業内頂級的射頻芯片專家。
華美半導體協會的一次交流活動上,米磊在與徐鴻濤博士的交流過程中發現,他不僅是一位科學家,還同樣兼具着商業和管理思維,這也是中科創星投資矽典微的重要原因。
據介紹,矽典微在首款芯片上就采用了全集成單芯片的智能解決方案,同時集成了毫米波收發機、雷達信号處理和智能算法加速器,在一個芯片上實現系統級的功能。
依托于無線SoC芯片技術的發展,矽典微将原先機載、艦載的高門檻雷達芯片從尺寸上得以精簡,采用CMOS工藝與FMCW調制方式相結合,大大提升了性價比成本。
在應用場景上,毫米波技術既能夠應用于衛星通信領域,也能夠延伸到消費電子和智能設備作為感知層智能傳感器被廣泛使用,幫助企業在快速發展的AIoT市場上觸達更豐富的終端應用廠商,實現創新技術與商業落地并行的快速發展。
目前,地面接收終端的市場并不大,由于其雷達設備不能做到更小尺寸,主要應用市場仍受限于專業領域。米磊表示,如果未來地面接收終端可以嵌入到智能汽車上,用戶就可以随時享受到衛星的高速通信,這将帶來千萬級的體量。未來随着技術叠代能将接收裝置再縮小集成到手機上,這時其出貨規模甚至可以達到億級規模。
“中國馬斯克”的誕生需要耐心資本
需要承認的是,低軌衛星移動通信才剛進入爆發期。
2020年,中國首次将衛星互聯網納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範圍,大力支持衛星互聯網事業發展。同年,“GW”計劃曝光,中國将發射約1.3萬顆低軌通信衛星。
2021年,注冊資本 100 億元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在雄安成立。
2022年,中國星網動作頻繁,既啟動衛星通信地面網絡建設,又籌備商業火箭發射基地, 中國低軌衛星産業進入實質性加速階段,不過在國際上仍處于追趕之位。
“軌道資源、頻率資源正在變得越來越稀缺,後來者的機會越來越小,因此我們還是要有危機意識,加速趕超。”米磊談到。
李劍威指出,中國國有航天體系很成功,發射成功率很高,比NASA的火箭成本要低很多。但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還是在于馬斯克敢想敢幹,并且動作很快,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做到了前人從來沒做到的事,真正把火箭的成本從結構上改變了,本質上已經把火箭變成了一架向太空運載衛星的飛機,這是一個突破性的創新。
“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馬斯克在于,中國體制在航天領域不太支持這類原始性的、突破性的創新。”
2014年之後,國家鼓勵民營航天發展,就是由于體制很難支持這種需要不斷試錯、快速叠代推進的創新。
深藍航天CEO霍亮曾表示,“如果還在航天體制内,基本上要審批要形成共識,周期會非常長。”但如果在體制外,又掌握體制内的技術、訓練和工作方式,結合體制外比較靈活的機制,資金支持又比較足夠,技術潛力和技術叠代的速度都可以大大提升。
米磊也認為,美國在颠覆式的創新上會更有突破性,更容易出現像馬斯克這樣的企業家。同時,美國的資本市場、NASA也能夠支持這樣的創業者做出特别“瘋狂”的事情。因此,美國會更容易出現一些具有極大挑戰性的項目。
他指出,在中國的創投環境下,機構普遍更偏好風險較低的項目,缺乏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敢于冒險、有情懷的項目很難拿到大筆且持續的資金投入。因此,也就會導緻一些前沿科技型項目在中國很難融到足夠的資金,不足以支撐創業者幹出颠覆式創新的項目。
“中國想要做好前沿創新,需要更多的耐心資本支持前瞻性的創新,真正鼓勵硬科技的底層創新。盡管這些項目看上去風險很大,但一旦做成,将會對整個世界帶來巨大貢獻。”米磊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