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三家書談》裡有一篇文章,名為《擇書如擇偶》。此文将擇書比作擇偶,認為讀書應該有所選擇,甚至有必要像挑選伴侶一樣慎重。這個比喻不僅形象,還甚為有理。
一個人生得再好,日日看也覺平凡了,就像一朵花,開得再漂亮,也禁不住賞花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盯着看。但有内涵就不同了,過日子細水長流,人的内在美會随着時間的流逝慢慢得到釋放,時間愈久,愈是吸引人。所以說,長相好不如有内涵。書也是一樣,外觀的華美總不及内容的好看來得重要。
其實,擇書不僅像擇偶,還像擇友。
之所以說“擇書如擇友”,是因為這二者之間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人與書之間、人與人之間通常都是因為趣味相投才有後來進一步的接觸。交友貴在知心,彼此間性情相投,有相似的三觀,才能成為好朋友,否則,話不投機半句多,自然也就不可能傾心相交。看書亦是如此,你若不喜歡看,一本書寫得再有意思也是白搭,與其每天對着前三頁發呆,還不如找一本更适合你的書來讀。
擇書與擇友的第二個相似之處在于内在比外在更重要。以交朋友為例,我們真正需要在意的是一個人的人品,而不是他的權勢和地位。朋友有不好的朋友,俗稱“損友”,跟着他們非但學不了好,還有可能被帶入歧途。書也有不好的書。一本書裝幀再漂亮,書名再花哨,寫書人的知名度再高,都不如有好看的内容。若是書中文字漏洞百出,讀起來狗屁不通,誰還看得下去?至于什麼樣的書才算是好書,倒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沒有固定的标準答案。就像環肥燕瘦,每個人對于美的定義不盡相同,于書亦然。
擇書如擇友,最重要的是對于書籍和朋友我們都需要“溫故知新”。我們常說,朋友總是舊的好,但舊朋友若不常常聯系,感情也會越來越淡,直到有一天互相遺忘。你若不想與朋友斷了聯系,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也不要忘了抽時間給他們打個電話、發條信息。同理,一本書的内容再精彩,幾年不看,也該忘得差不多了。我曾經酷愛《三國演義》,讀了不下百遍,對書中内容熟到你說出任意一句話,我就能把後一句接上,但是六七年不去翻它,發現腦子裡一片空白,連每一章每一回講什麼我都記不得了。
朋友往來越密情越深,書越讀越知其味,誠如此。(郴州 梁煥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