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是會意字。甲骨文像側身站立的人,人的頭上腳下各有一條橫線,表示“上極于頂,下極于踵”,會盡頭、極點之意。金文、小篆複雜化了。隸變後楷書寫作“亟”。
《說文·二部》:“亟,敏疾也。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亟,敏捷。由人、由口、由又、由二會意。二,表示天地。)
“亟”的本義為盡頭、極點。後來“亟”被假借為敏疾、急。如《史記·陳涉世家》:“趣趙兵亟入關。”是說催促趙軍趕快入關。
如《左傳·隐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其中的“亟”,表示屢次、多次,讀作qì.這句話的意思是,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絲”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兩束蠶絲。金文、小篆直接由甲骨文演變而來。隸變後楷書寫作“絲”。漢字簡化後寫作“絲”。
《說文.絲部》:“絲,蠶所吐也。從二系。凡絲之屬
皆從絲。”(絲,蠶吐的絲。由兩個“糸”字會意。大凡絲的部屬都從絲。)
“絲”的本義為蠶吐的絲。如李商隐(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由本義引申指絲織品。絲很細小,故用來形容細徽之極,極小。成語有“一絲不苟”,就是做事認真細緻,一點兒不馬虎。
古人常把用絲撚制成的弦做發音部件的樂器稱為弦樂器。“絲竹”就是弦樂器與竹管樂器的總稱。
還引申泛指像絲-一樣的東西。如“藕斷絲連"。另外,人們所說的“氣若遊絲”,也是形容人快死時,氣息微弱,就像是若斷若連的細絲。
又引申指細紋。如“烏絲欄”、“硬絲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