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經典過三關

經典過三關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19:12:03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15】

光明日報記者 楊 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 婕

萬裡長城自東向西逶迤而來,至山西忻州,雁門關、甯武關、偏頭關一線排開、巍然而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外三關”。它的東邊,還有三道關隘——倒馬關、紫荊關、居庸關,被稱為“内三關”。無論“外三關”還是“内三關”,在古代,都是防禦前哨,見證着民族的碰撞融合。

可不嘛,從唐詩“羊馬群中覓人道,雁門關外絕人家”,到清詩“三關平列勢逶迤,日落連城鼓角多。帳外深煙迷衆堡,營前孤月墜長河”,千百年來,文學家筆下的“三關”,無不透着蒼涼和兵燹。

經典過三關(三關闖三關)1

甯武關北城門堡樓。楊峻峰攝/光明圖片

經典過三關(三關闖三關)2

偏頭關護城樓。楊峻峰攝/光明圖片

經典過三關(三關闖三關)3

雁門關。楊峻峰攝/光明圖片

最讓人熟知的,當數北宋楊家将守“三關”的曆史演義故事。千百年來,這個經過戲曲舞台一次次演繹的故事,已深入人心: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争奪的主戰場。一代名将楊繼業及其子孫,在這裡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金沙灘“雙龍會”,楊六郎“威震三關口”,“一箭三百裡,直插金鎖關”等故事脍炙人口。“楊家将”因為受到奸臣潘仁美的迫害,家破人亡,這種悲情遭遇更是激起了人們無限的同情。

曆史的烽煙早已散盡,如今的“三關”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記者從忻州市區出發,一探究竟。汽車貼着高聳的山嶺盤旋而上。“一、二、三……十六、十七、十八!”足足轉過十八道彎,終于進入雁門關地界。雄關之險,可見一斑。

而當我們來到雁門關甕城,親手觸摸古樸的磚石,目睹“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聯句的那一刻,仿佛窺見了曆史的烽火狼煙,耳畔也響起了急促的鼙鼓。

“過去的雁門關不獨烽煙不斷,也以苦寒著稱。這裡溝壑縱橫、土地貧瘠、幹旱少雨。用明人詩句來說,是‘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裡并無梨棗樹,三春那得桃杏花’。”仰望關口,山西省忻州市長城學會副會長楊峻峰感慨萬端,“千百年來,這裡的百姓守得住要塞關,卻始終越不過貧困關!”

不過,如今展現在記者眼前的雁門關,卻是另一幅景象:蔥茏的林木,俨然的屋舍,路上奔馳的轎車,以及來來往往農人的笑臉,昭示着這裡早已不再窮苦凄涼。

相反,這裡給記者最強烈的感受是:鬧忙!

瞧,通往雁門的道路兩側,一個個“農家樂”的招牌不絕如縷;呼朋引伴進出“農家樂”的遊客喧嘩着、歡笑着,為曠野平添了多少生趣;而背着行囊、穿着靓麗衣着在關口拍照的“背包客”,則讓這裡的熱鬧有了“外來”元素!

“春天花香撲鼻、夏日草木蔥茏,秋有碩果盈枝、冬則銀裝素裹。這裡有曆史典故,又有山村風情,一年四季,遊客不斷。當地因勢利導,探索出了一條‘名勝景區 鄉村客棧’的發展之路,年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老百姓由此闖過‘脫貧攻堅’這道關!”楊峻峰這個義務導遊當得很稱職。

從雁門關一路西行,抵達甯武縣。楊峻峰遙指遠處河谷說道:“以前,長城從恢河上經過,甯武關就成了萬裡明長城上大關中唯一的水關。因其地處‘外三關’中路,因此具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重要戰略作用。”

由于歲月侵蝕,如今,甯武關唯留一座重檐翹角的鼓樓巍然屹立,訴說着昔日的鼓角争鳴。

“從發展這個角度講,甯武曾經走過一段彎路——粗放無度的礦産開采,讓這片土地遍布‘創口’。也正因為教訓深刻,今天的甯武,在生态治理、綠色發展上,用力最深。”一路前行,楊峻峰不時指着車窗外向記者介紹,“你看,那就是處廢棄的礦山,植被正在逐漸修複……你看,這裡的坡地、荒地、灘地裡,老鄉們都利用起來種了中草藥、各種雜糧……這是莜麥地,長得多好!甯武可是‘中國高原莜麥之鄉’……”

車行至一片開闊處。放眼望去,成排的光伏發電闆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頗有“甲光向日金鱗開”之感。“這裡光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有效光照時間可達1480小時。和‘綠色’農産品一道,‘綠色’光伏電站,也是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縣穩定增收的支柱。”楊峻峰說。

告别甯武,記者一行沿着長城一号旅遊公路繼續西行。這裡的景色又有不同。放眼望去,層巒山脊處不時冒出一個烽火台。以黃河為天險、以長城為策應的偏頭關水陸防線、山河關堡盡收眼底。

“以前這裡貧困,主要是靠天吃飯,農業生産水平低。現在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民的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走,咱們去看看……”

在楊峻峰帶領下,記者來到“中國雜糧之都”産業融合園區。在雜糧産業大數據中心,“區塊鍊溯源系統”令記者歎為觀止。這裡,記錄着忻州雜糧“産、購、儲、加、銷”的每一個細節。打開大數據可視化平台,各種植區的種植面積是多少、産量有多少、産值達到多少、生産資源消耗了多少……全鍊條各種數據一目了然。

而在不遠處的忻州半導體産業園,記者發現,另一個鍊條也在快速形成。“從2018年至今,短短4年時間裡,忻州半導體四條産業鍊已各具雛形,補鍊、延鍊項目還在陸續落地。一個‘半導體産業生态系統’已經呼之欲出。”園區負責人朱瑤告訴記者。

記者踏訪雁門、甯武、偏頭三關,那刻滿滄桑的巍巍關隘,見證了千百年的戰火烽煙,也見證了新時代當地群衆勇闖“脫貧關”“生态關”“科技關”的壯志豪情!感慨,不覺油然而生:

凝望“三關”卻依舊,天地如今已不同!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1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