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哥窯的釉面氣泡

哥窯的釉面氣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3 02:35:46

宋代哥窯瓷器底足修足工藝幹淨利索,分為裹足支釘燒和露胎墊燒兩種,此品采用墊燒工藝而器足露胎,表面有一層很薄的黃褐色弱氧化層,也與故宮所藏的哥窯瓷器器足呈色一緻,但區别是本品沒有光亮感。對于這個區别,本人認為是不同的保存環境所緻,故宮藏品乃傳世品,經常受到擦拭等呵護,而本品則沒有這種待遇。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着筆者,就是關于哥窯的氣泡。現在普遍的認知是,“聚沫攢珠”是辨别真假哥窯的一個傳統方法,就本品而言,釉下氣泡幾乎看不到,釉中反而能看到一粒粒似乎是瑪瑙末的東西。顯然,本品的粉青釉與故宮等傳世品的灰青釉、米黃釉等還是較明顯的區别的。可能也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故宮博物院的呂成龍先生,将哥窯進行了分類,即所謂的傳世型(主要以故宮所藏、具有明顯“金絲鐵線”特征)、出土型(各地出土、但又與傳世型有明顯差異)、龍泉哥窯型(以浙江龍泉窯為代表、開片紋路類似“哈密瓜”表面之白色紋路)等等。本人認為,呂成龍先生的觀點,是嚴謹、客觀的,體現了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但如果以高濂的記述為标準來衡量的話,即色取粉青為上、紋取鳝血為上,加上本品沒有“聚沫攢珠”的特征,似乎本品又該歸于官窯,這又出現了前文說到的“官哥不分”現象。就本人認知而言,官窯與哥窯,在釉面特征上還是有較大區别的。下面貼出本人的一件官窯貫耳瓶,外形挺拔俊秀,球腹部圓潤。同時貼出上海博物館所藏的元代任氏墓出土之官窯貫耳瓶,請大家分析鑒賞。

哥窯的釉面氣泡(接受不同觀點不能機械的認知)1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 “噩紋梅花片” “葉脈紋” '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哥窯”陶瓷器物,底部還有篆書“大宋哥窯”鐵胎方形印章款,這是目前見到最早有款,而且是雙款的“金絲鐵線”“哥窯”陶瓷器物,這類雙款的陶瓷器物特别稀 少,非常珍貴。

  

哥窯的釉面氣泡(接受不同觀點不能機械的認知)2

完整的哥窯精品瓷器出現,就一定能受到市場的追捧,進而價值就會很高。像1992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的哥窯八方貫耳瓶拍出1000多萬港币,2004年香港佳士得拍賣的宋哥窯六瓣葵花式盤以146.55萬美元高價拍出,所以這兩年哪怕由于市場争議,但隻要是标明是宋哥窯的瓷器,最少也要在1000萬人民币左右,價值是非常高的,也是因為哥窯的精美,稀有和神秘感。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瓷器的主要特點是釉面布滿裂紋,這種由細小裂紋所形成的片文大小有别,裂紋顔色的深淺也不一緻。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縮區域的不一樣,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觀效果的差異,紋片的交錯呈現各種不同的形狀,較粗疏的黑色裂紋和細密的黃 色裂紋交錯,呈現深淺顔色層次的碎紋,叫做“金絲鐵線”。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

  

哥窯的釉面氣泡(接受不同觀點不能機械的認知)3

明代從永樂朝已開始對哥窯器進行仿制,成化以後逐漸消失。洗為宋代流行器形,五大名窯皆有燒造,此哥窯小洗便是元明時期仿哥窯的典型代表,為瓷質文房用器中的名品,數百年來備受文人雅士們的贊賞。 哥窯自宋代燒制以來,因流傳稀 少,格調高雅故倍受文人雅士,甚至皇帝貴賈的青睐,以緻随後一直至清代末期皆有仿燒者絡繹不絕。晚明鑒賞大家文震亨于其名著《長物志》中專門提及:“(筆洗)陶者有:官、哥葵花洗、磬口洗、四卷荷葉洗、卷口蔗段洗”,可見彼時哥窯洗深得士人推崇。

同為嘉靖年間文人寫作的《浙江通志》,則在《地理志》中提到了“哥窯”和“弟窯”的說法,另外一位嘉靖年間的文人郎瑛則在《七修虛稿》中則提到了兄弟兩人分别在龍泉擁有兩個洞窯,并分别制作瓷器的傳說。從這些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與哥窯相關的三個概念:哥哥窯、哥窯和龍泉哥窯,這三種稱呼指代的是否都是哥窯,專家們一直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