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立冬”過去,“冬至”來了。
在傳統節氣裡,“立”代表開始,“至”代表到了。“冬至”就是告訴大家冬天真的到了。古人把冬至列為一年中開始的節日,位列二十四節氣之首。
1. 這個節氣是最早定制的一個。
關于冬至最早的記錄是在商末周初,周公親自用土圭法測影,“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2. 周易推算此日大吉。
在天文上來說,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的第二天就将向北移。古人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從周易的解釋來說,從這一天起陰氣盛極而衰,而陽氣漸長,此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開始了下一年的循環,因此這一天是一個大吉的日子。其後,這一節日沿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3. 冬至在古代地位崇高
1)商周時期通行周曆,其中以現在的十一月為正月,還明确規定了冬至的前一天為歲終之日,也是現在的除夕,冬至當日就是春節過年的日子。《周禮春官·神仕》上記載:“以冬日至,緻天神人鬼。”其目的就是祈求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2)到了漢朝,武帝開始實行夏曆,即以正月為歲首(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農曆),正式把過年和冬至分别開來,獨立慶祝。冬至的重要地位可見《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而且漢代冬至有五天假期,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春節假期。
3)在晉朝,《晉書》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
4)唐與宋代。唐朝定冬至休假七天,其節與歲首一樣重要;宋朝《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這一慶祝儀式與過年無異。
5)到了清代,《清嘉錄》明确說明“冬至大如年”。
中國人崇尚趨利避害,多種多樣的古文化,無不用各種方法引導民衆如何祈福如何遠離災苦,這個大吉大利的節日也就成為了中華民族極具重要性的共同節日。
二、冬至開始數九
冬至過後,南方地區依然豔陽高照,晴空萬裡,而北方地區則寒風凜冽,大雪紛飛,進入寒冬季節。曾幾何時,為了度過漫長的冬季,人們用各種有趣的方式“數九”消寒。
“數九”從冬至開始,是因冬至一陽初生,随後陽氣漸長,陰氣漸消。以九天為一個時段數九次,源于《易經》的陰陽數理觀念。《易經》稱陽爻為“九”,稱陰爻為“六”,所以“數九”實際上就是“數陽”。再加上“九”是最大的一位數,也是一位數中最大的陽數,“九九”是最大的兩位數,同時也是兩位數中最大的陽數。數完“九九”後,便意味着陽氣“戰勝”陰氣,與陰氣相對應的寒氣也就消除了。
以節氣及日期推算,冬至後八十一天,是驚蟄後六天左右。“數九”至此,寒氣消盡,已是春暖花開、草長莺飛的二月天了。故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雲:“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簡單來說,所謂“數九”,就是從冬至這天開始,以每九天為一個時段往後數,第一個九天稱為“頭九”或“一九”,第二個九天稱為“二九”,接着是“三九”“四九”“五九”……一直數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就“出九”了。
當你看完這段文字,能夠數的明白麼?都說冬至日裡吃餃子,不凍掉耳朵,在南方冬至日吃湯圓,無論吃餃子還是湯圓,不妨邊吃邊數九,體會一下不同地區數九的樂趣:
北京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燕歸來;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四川版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卧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湖北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大甩手;
七九八九擡頭看柳;
九九楊落地;
十九杏花開。
一句民諺古代中國人善于總結自然規律來指導生産生活,有這樣一句話,“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這是直接預測過年的天氣的:如果冬至是陰天,那麼過年就是晴天;相反,如果冬至晴的話,過年的時候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讓我們記住今天的天氣特點,到了過年那天再印證一下古人的智慧吧。
傳播文化,共享知識
文章部分轉載自公衆号:信管書香
請點擊鍊接進入“信管書香”
敬請關注
下方鍊接進入公衆号“信管書香”
⬇ 點擊獲取更多資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