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3 11:43:04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理論,說兩個人相心相悅隻不過是身體激素控制的結果。想想就害怕,所謂浪漫的愛情故事在生物學上隻是激素的作用。為什麼覺得害怕呢,其實是因為從生物學角度去看愛情這個問題了。如果硬要解釋和研究愛情,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更讓人“心安理得”一點。愛情也是人的心理現象和行為特征,在心理學角度,解釋可以很圓滿。今天我們不解釋愛情,隻是談談心理學上的一些“心理效應”。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1

學過教師方面專業的人都知道一點“心理學”,畢業多年,現在我都還記得“習得性無助”這個知識點。官方上說“心理學是研究(人或者動物)心理現象(心理活動)及其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按照我們自己的話來說,心理學就是從一個人的表象看這個人内心的想法,或者反過來,根據這個人的想法預測這個人接下來或者過去的行為的一門“玄學”。——從某個角度來說,心理學其實就是玄學或者是一門哲學。

其實不僅僅是為了“看人”、“識人”,正确地認識、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準确地說心理學還是有很多科學依據的,至少他也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問題和困難,指導我們的生活和發展。心理學發展曆史很長,枝系龐大,内容豐富趣味,其中不乏一些富含哲理和有趣的心理學現象。查閱了資料才知道心理學效應很多,至少可以随便地總結歸納50條,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墨菲定律”、“木桶效應”、“羊群效應”、“鲶魚效應”,還有文章開頭說的“習得性無助”——《教學心理學》裡面的知識點,他們都是心理學效應的範疇。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我知道的一些心理學效應。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2

關于“木桶效應”,它很出名,因為你讀完它這淺顯易懂而又充滿哲學意味的理論後就不由自主地相信了。它的内容很簡單,說的是一隻邊緣殘缺的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根木闆。但是某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詳情見上圖,這圖片鑽牛角尖式地“推翻”了鼎鼎大名的“木桶效應”。其實圖片上這種情況是已經做了假設的,就像數學裡的“極限”思想一樣,整個木桶最長的木闆無限長。暫且不論長的木闆到底多長,如果不是木闆夠寬,哪能裝多少水呢?或者是在不誇張、不極限的情況下,放斜着的木桶确定就一定比正放着的木桶裝水多?這個調皮式的“推翻”我們暫且不論,回到木桶效應的本意上來,我估計你還是很相信他。如果不相信,那就跑到哲學的範疇去了。

一、野馬效應(野馬結局)

有一種吸血蝙蝠以吸取野馬的血液為食,但所吸取的血液卻很少,遠遠不會緻死野馬,可野馬最後卻死了。究其原因,每當有蝙蝠在野馬身上吸血時,野馬格外狂怒,暴躁,從而做出一系列劇烈的跑動,試圖甩開蝙蝠。然而野馬筋疲力竭,蝙蝠還是牢牢地吸附在野馬體表,始終拿這個不緻死的“小東西”沒辦法。周而複始,野馬不停地憤怒,不停地奔跑,最後力竭而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野馬效應。

感悟: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和不順心的事,其實就是“小東西”,我們要認清困難,不能因為芝麻小事就狂躁不安,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最後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甚至影響人生發展。認清事實,積極豁達,做一匹快樂的野馬。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3

二、摩西奶奶效應

美國藝術家摩西奶奶,原本是美國紐約農場主的家庭主婦,27歲至75歲一直如此,直到75歲開始作畫,80歲便在紐約開畫展,引起藝術屆的轟動,成為了一位出名的藝術畫家。

感悟:人生不設限,一切皆有可能。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隻要你想做敢做,那就是現在。此時可能就是最恰當的時候,發揮自己的潛能,讓自己都感動。

三、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指約僅有20%的變因操縱着80%的局面。此概念起源于意大利經濟學家于他的文章《政治經濟學》中說明了該現象,例如:意大利約有80%的土地由20%的人口所有、80%的豌豆産量來自20%的植株等等。該原則在現今企業管理中廣泛運用。比如世界上20%的人控制着80%的财富,80%的人隻手握20%的财富,比如企業80%的利潤來源于20%的客戶等等,其中還衍生出了“用80%的時間做20%的重要的事,産生80%的效益”的二八定律的杠杆原理。換句話說,二八定律内容很廣。

感悟:

1、不要把重要的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應把重要的時間用在重要的事情上——在你沒有找到終極目标(你自己)之前。

2、我們要盡全力做那20%的人,這20%的人主動、目光長遠、把握機會、重視經驗和成長、珍惜時間、主次分明、态度堅毅、愛思考會行動……從而去掌控80%的資源。不做那80%的人,他們可能就是惶惶度日者,可能是被收割者,可能是被動的人。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4

四、心流狀态

當人們沉浸在當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标時,全神貫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體驗到的一種精神狀态。換句話說:在心理學中是一種某人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态。值得強調的是這種狀态是一種積極樂觀正能量的狀态,比如愛玩遊戲的你沉浸在遊戲世界的時候你不容易感到累和餓,覺得時間都過得很快;相反,你做你不喜歡的事情,一是你不容易沉浸其中,二是沉浸時間會很短或者很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幹擾。

感悟:我們強調“心流狀态”是積極正能量的,其實我們很容易沉浸(迷失)在現在這個物質和精神世界豐富的社會裡。比如現在刷短視頻已經是上到80下到會走路的人樂此不疲的事,他們愉快刷視頻的時候是沉浸的,然後學習到的東西卻不以為多有用。所以我們要創建自己的心流狀态,多專注你的職業和你喜歡且長遠有益的事情,提升自己的效率,獲得幸福感。

五、瓜子效應

瓜子效應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對于喜歡吃瓜子的人,自己都可以總結出來。其說的是嗑瓜子時,一旦吃了第一顆就會想吃第二顆,吃了第二顆就會有第三顆、第四顆……根本停不下來的節奏,即使你受到手機和電視的影響,最後常常會吃完那一大包瓜子。甚至有的人不管已經上火的嘴巴都會一直吃直到吃完為止。

感悟:

1、嗑瓜子這種行為非常簡單。越是簡單,我們就越容易開始這種行為;因為簡單,我們也越容易掌握技巧,有些人還會不斷改進嗑瓜子的方法;在這個過程我們增強了自信,在潛意識裡,我們非常享受嗑瓜子的過程。每嗑完一顆瓜子,我們就會馬上得到一顆瓜子仁。對嗑瓜子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即時回報。就是這種即時回報會“微妙”地激勵着我們不停地嗑下去。

2、學會分解目标,目标越細,事情越容易做成。

3、強化反饋,及時給予正向的刺激和引導,結果會更好,就比如學生背書,背了一段,馬上獎勵自己一顆“瓜子”,再接着背。

4、堅持不懈,不要覺得“瓜子”多而且小,隻要堅持,最終都會吃完。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5

六、光環效應(和“暈輪效應”很像,某些地方直接說他們是同一個理論)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者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你會覺得這個人的其他品質和行為都是高大上的,給予的評價和信任都會很好。

感悟:道理很簡單,我們一定要注意展現自己好的一面,适時展示自己的優勢和閃光點,不管是外貌還是内在,在事情進行的過程中會給你無限的加分,做事如魚得水。

七、鴕鳥效應(掩耳盜鈴)

鴕鳥效應也叫做鴕鳥心态。其實鴕鳥在鳥屆也是T0級别的存在,很強大,但在自然界中還是會遇到危險,此時它就會把頭埋進沙坑裡,蒙蔽自己的視線,自己騙自己很安全,其實這個時候更容易丢了性命。

感悟:這個心理效應在中國的哲理故事中大家耳熟能詳——掩耳盜鈴。哲理性的東西我們不說,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看這個鴕鳥,其心态其實是消極的,是逃避現實,是愚昧無知、推卸責任、自欺欺人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擯棄鴕鳥心态,堂堂正正,直面困難,做一個勇士。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6

八、鳄魚效應

鳄魚的“死亡翻滾”大家有所耳聞吧,鳄魚确實很兇殘。鳄魚效應指的就是當一隻鳄魚咬住你的腳,你試圖用手撥開它就會咬住你的手和腳,時間拖得越久,最終被咬住的部位越多,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最要緊的就是犧牲自己的一隻腳,才能及時留住命,這一點常常被運用到經濟學上,被用作及時止損的含義。

感悟:及時止損。其實不僅僅是經濟上用得到,生活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一些感情上面,沒有及時止損,不說得不到什麼,更恐怖的是你會失去很多時間和精力,如果嚴重,拖垮你的人生也是“鳄魚”能幹出來的事。

九、登門檻效應

一般情況下,人們更願意接受較小的、容易完成的要求和任務,在實現和完成小要求後才慢慢地去接受較大的要求。

感悟: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考慮,假如你是求人辦事的,先從小的來求,大的難的事可以慢一點去求;如果你是被人求的那個,你就要小心,别人給你的一點小恩小惠是在下一盤大棋,如果做不到,就得早點退出或者不要随便接受前面的“小要求”。

再者,我們經常将任務由易到難,正是如此的寫照。比如考試時候老師說的“由簡到難,不慢不急”。

十、三明治效應

三明治有三層,如果你把于人不好的東西放在兩個好事之間,那你要說的這個不好的事情會更好被别人接受。比如你批評你的下屬,先肯定他A做得好,但是B做的不好要批評,最後再說一個他做得好的C事情,這樣你和你和下屬都皆大歡喜。

感悟:這其實是一個“情商”的範疇,批評這類不好的事情不容易接受,會傷及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如果你把不好的事情放在兩個好事之間,那麼你要表達的壞事就容易被接受,實現了雙赢。尤其是在我們喜歡“讨口彩”的民族性格上,這招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十一、費斯丁格法則

你的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那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的。即生活中我們隻能掌控其中的10%,而那90%是我們所不能掌控的。

感悟:這不是一個消極的效應,反而是很正能量的言論至少我們看得到的是:豁達。咱們的老祖宗早就說過“宰相肚裡能撐船”,其中的哲理和心理寓意正是如此。即無論面對什麼時,我們得有一個好心态,在自己極力控制之後,接受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少點埋怨,多點豁達和行動,這樣做起事來會更順心。

十二、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常常被當做一個小故事去講的,有點類似我們的“亡羊補牢”的故事,不過破窗效應是一個犯罪學中的理論,也是心理學研究的範疇。意思是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不管,會誘使人們仿效犯罪,甚至變本加厲,從而産生更壞的影響。

故事是這樣的:美國一個實驗者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産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記錄設備都還沒陳設好,停在紐約布朗克斯的跑車就已經出現第一組“破壞者”,并且想私吞這輛跑車。爸爸吩咐媽媽清理車廂,自己則動手拆電瓶,不忘提醒兒子查看置物箱。來來往往的不論開車或行走的路人,都停下來在這個拆除大賽中搶走車子上任何值錢的東西。緊接着重頭戲來了,一位“破壞者”在有系統地拆卸後,成功扒走這輛置于紐約的跑車。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人們路過、開車經過它,看着它,整整一個星期,竟然沒有任何人對它“下手”。

感悟:破窗效應有點像是“從衆心理”的犯罪版(“羊群效應”也好這個有點像)。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衆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1、要有一個“好窗”。健全可行的社會秩序、法律、道德準則、規章制度都是“好窗”。

2、要經常“護窗”。肯定會有第一個破壞者,即使沒有破壞者,時間久了窗子自己也會出問題。

3、要及時“補窗”。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4、如果自己是那個想要破壞或者是“被迫随大流”的第二個破壞者,那麼你要記住“勿以惡小而為之”,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優秀者。

十三、羅米歐與朱麗葉效應

這個稍微浪漫點,至少不殘酷。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于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這樣的現象我們叫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幹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感悟:這種情形不僅發生在男女的愛情之間,也會發生在許多地方。對于越難獲得的事物,在人們的心目中地位越重要,價值也會越高。學者們嘗試以阻抗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他們指出當人們的自由受到限制時,會産生不愉快的感覺,而從事被禁止的行為反而可以消除這種不悅。所以才會發生當别人命令我們不得做什麼事時,我們卻會反其道而行的現象。

有句俗話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說的正是這個心态,還有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不知道歌詞本意是不是如此,但可以這麼解釋。至于其中的感悟,隻要你身懷正能量,想象就由你發揮吧。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7

十四、流言效應

流言效應,顧名思義,指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流言對個人心理與行為造成的消極影響現象。

感悟:《戰國策》中的《曾參殺人》故事說:有一個和曾參同姓名者殺了人,有人去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母不信;過會兒,又有人去給她講曾參殺人,曾母還是不信;第三次來人講曾參殺人,曾母卻相信了。這不是“曾參殺人”而是流言殺人。我們不能忽略流言的威力,所謂“流言止于智者”,不僅僅是疫情當下,我們要管住自己的嘴,平時生活中也如此,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去傷害别人;如果自己是那個不小心被流言所傷的人,那麼我們就好好保護好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

十五、馬太效應(兩極分化理論)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它反映着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一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感悟:我們經常說“有錢的越來越有錢,窮的越來越窮”,正是馬太效應。個人覺得這其實不是一個心理學效應,更是一個社會法則,它很殘酷,揭示的東西很多人可能都接受不了,但事實如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積極向上,去做那個被羨慕、手握資源和“越來越富”的那個人,雖然這麼說的話很名利,但是努力向上,再努力向左右,,即做自己身邊人的太陽,總沒有錯。

其次是這個“法則”很殘酷,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食物是發展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使你是那個“越來越窮”的,請不要放棄,積極向上才是打破這個法則的重點。

十六、南風效應(溫暖法則)

指在人際交往中,溫和的溝通方式可以讓人覺得心理舒适,而冰冷的溝通方式則會讓人反感。

出自一個法國寓言故事,大家大概率聽過: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了大衣。

感悟:道理淺顯易懂,同樣,咱們的文化裡也有這樣的理論:惡語傷人三春寒良言一句暖三冬。誇獎和贊成,這是人際交往不可少的技能。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8

十七、霍布森選擇效應

霍布森選擇效應小故事: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随你的便,價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馬圈大、馬匹多,關鍵是馬圈隻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霍布森隻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隻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其實質是小選擇、假選擇、形式主義的選擇。人們自以為作了選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有創新,所以它是一個陷阱。

感悟:這個理論更多用于管理學上。

1、對于個人來說,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所以選擇很重要,平台很重要,自己的眼光不要局限于“大局”而忽略了細節,不能讓自己進入陷阱最後不能選擇。

2、如果管理者用用這個别無選擇的标準來約束和衡量别人,隻給了一個出路,中間過程再繁華絢麗,最後必将扼殺多樣化的思維,從而也扼殺了别人的創造力。

十八、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效應)

其實就是“先入為主”理論。指人們通常對一個人最初接觸時的信息形成“先入為主”的鮮明印象,從而影響人們以後對此人的評價。

感悟:這個效應的道理很簡單,一是我們不能做“第一印象效應”的無腦支持者,有的人不修邊幅,但其實他是一個大師。還記得網絡上那位低調的李小文院士嗎?他是著名遙感學家、地理學家,我們國内遙感領域泰鬥級專家。是我們的國寶。然後他老人家就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他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二是我們也要“尊重”這個理論,他還是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沒有像李小文院士強大的氣場加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和衣冠造型,内在外在都給我們加分,做起事來也會順當很多。

十九、刻闆效應

蘇聯心理學家搞出來的刻闆效應,又叫做刻闆印象,它是指對某個群體産生一種固定的看法和評價,并對屬于該群體的個人也給予這一看法和評價。舉個栗子:地域歧視。

感悟:對于“一棒子打死”這種理論,咱們的老祖宗其實早就有說過了,比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盲人摸象”等等,這些詞夠嘲諷了吧。同樣嘲諷的是這個“刻闆效應”中說的那些地域黑的人,真正沒見識的人才會刻闆,而且越沒見識越刻闆。——千萬别做那個刻闆的人——否則讓人贻笑大方。

二十、蘑菇定律

這個理論其實是一個很殘酷的理論。指一個新進入者在一個組織裡面臨的懷疑、不公等遭遇,以及随後因表現差異而發展成被認可或被忽視的現象。來源于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隻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

感悟:中國智慧講究厚積薄發,不一定一開始就嶄露鋒芒。萬事開頭難,其中的難應該也包含這個卑微的“蘑菇”,懷揣夢想,心向遠方,沉澱自己,時刻努力,陽光會來的。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9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發展了那麼久,其中的理論和效應自然積攢良多,我們研究和學習它們,我們可以從一個個心理學理論中了解自身的心理規律,理解人類自身,探索我們人類的本質,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了解一些經典的心理學效應,不僅可以帶給我們有益的啟迪,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展開思維,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學習和理解其中的道理, 也可以讓我們做身邊人的小太陽,即“利他”主義。總之,識得心理學,可以為自己、他人甚至是身邊整個環境都帶來“趨利避害”的先見。

六個常用的心理學效應(盤點幾個有趣殘酷)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