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主講專家:許昌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韓永旭
□本報記者 馬曉非
“頭暈、大汗、乏力、胸悶、惡心、四肢無力及發麻等是中暑的前兆。如果在高溫環境下出現以上症狀,要考慮中暑的可能。”韓永旭對記者說。根據症狀的輕重程度不同,中暑可以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患者常常會出現大汗、頭暈、眼花、乏力、惡心、心慌、氣短、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體溫通常小于37.5℃,離開高溫作業環境進入陰涼通風環境時,短時間内可恢複正常。
輕症中暑患者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狀之外,有些還表現為體溫超過38℃,并出現皮膚灼熱、面色潮紅或蒼白、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等症狀。一般情況下,輕症中暑患者休息後,體溫可在4個小時内恢複正常。
重症中暑分為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可能會導緻死亡。熱射病的症狀是體溫在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繼而不出汗。熱痙攣的症狀是人體發生電解質紊亂,引起肌肉痙攣。熱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多汗、惡心、嘔吐,繼而出現心律失常、輕度脫水,體溫稍高或正常。
急救步驟:搬移、降溫、補水、促醒、轉送
“出現中暑後,可以采用搬移、降溫、補水、促醒、轉送的方法進行急救。”韓永旭建議,“如果出現重症中暑症狀,一定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及時将患者送往醫院。”
搬移。迅速把患者搬離高溫場所,轉移到通風、陰涼的地方,讓其平躺并解開衣服扣子,松開或脫去衣服,同時擡高其雙腳。
降溫。用冷毛巾捂住患者額頭,也可以用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為其擦拭全身,然後用扇子或電風扇吹風,以加速散熱。當然,降溫要适度,以免造成患者感冒。當患者體溫在38℃以下時,應停止冷敷等強制性降溫措施。
補水。患者仍有意識時,可以給其補充水分,如淡鹽水或小蘇打水等,但不宜讓其飲用咖啡或酒精類飲料。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可急于為患者補充大量水分。
促醒。如果患者已經失去知覺,可以按壓其人中穴和合谷穴,使其恢複意識。如果患者呼吸停止,應及時做人工呼吸。
轉送。對于重症中暑患者,要立即将其送往醫院診治。在等待急救人員到來期間,應使患者平卧,頭向後仰,以保持呼吸暢通。搬運患者時,應用擔架運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在運送途中,最好用冰袋敷于患者額頭、後腦勺、胸口、肘窩及大腿根部,以起到降溫的效果。
高發人群:老年人、兒童、孕産婦
中暑是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由于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水和電解質丢失過多而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
“老年人、兒童、孕産婦、肥胖者、慢性病患者是中暑的高發人群。”韓永旭說。老年人自身體溫調節功能比較差、散熱不好、出汗少,兒童、孕産婦和肥胖者耐熱能力差,容易發生中暑。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中暑風險比正常人高很多,應多補充水分。長期在戶外進行體力勞動的人臨近中午時可采取遮陽、用濕毛巾降溫等防護措施,并及時補充水分。
不少人覺得“辦公室一族”經常在空調房裡辦公,不會發生中暑。其實,“辦公室一族”中暑的概率也是很大的。比如,從溫度很高的室外進入室溫很低的空調房,或者從空調房到溫度很高的室外,由于環境變化過大,就非常容易發生中暑。
另外,長時間坐車或坐飛機,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再加上通風降溫條件不好,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比較大。進行體育鍛煉大量出汗後,如果沒有很好地補充水分,從溫度較低的空調房到戶外時,也容易發生中暑。
預防:避免烈日下活動,及時補充水分
那麼,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中暑呢?韓永旭建議,要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活動,尤其要避免10時到15時這段時間裡在烈日下活動。天氣炎熱時,老年人、孕産婦、兒童、慢性病患者盡可能減少外出。
要及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最佳飲水時間是早上起床後、10時、15時至16時、晚上睡覺前,可以分别飲1至2杯白開水或淡鹽水。平時可以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多喝番茄湯、綠豆湯、豆漿、酸梅湯等。
外出時要采取一些防曬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塗抹防曬霜等。同時,随身攜帶人丹、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無極丹等防暑藥物,一旦出現中暑症狀,可使用這些防暑藥物緩解。
韓永旭提醒,每年高溫天氣到來之前,最好進行一次體檢,如果發現患有心血管疾病、潰瘍病、活動性肺結核、肺氣腫、肝腎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更要增強防護意識,避免高溫作業。
小暑已過,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就來臨了。研究發現,當每日最高氣溫大于31℃時,便有發生中暑的可能。中暑後,人們會出現頭暈、嘔吐、乏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此,學會正确的中暑急救方法,關鍵時刻或許能救人一命。7月3日,許昌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韓永旭建議,中暑後,可采用搬移、降溫、補水、促醒、轉送的方法進行急救。
來源:許昌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