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依據去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南京日前在江蘇省内率先出台《南京市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以維護農民權益為價值取向,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8月12日,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召開新聞通氣會,對《辦法》作介紹。
全市首次使用統一政策
1983年以來,南京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政策文件曆經五次更叠,但市本級和老五縣的政策各成體系。
“本次《辦法》結合地方實際,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可落實性。”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耕保處處長劉洋介紹,《辦法》統一各區政策,在全市範圍内保障集體土地征收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征收條件更為嚴格
“相較以往的相關文件,《辦法》對征收條件有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南京市集體土地整理征收中心副主任陸新亞告訴記者,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形。
《辦法》所稱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是指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以及房屋、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并給予被征地農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其他權利人補償安置的行為。
因實施成片開發需要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區人民政府應當先組織編制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依法報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後實施。
首次将不同意比例限定在10%以内
《辦法》規定區政府必須與拟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就補償安置等簽訂協議,取得農民的同意後,才能提出土地征收申請。
為兼顧保障農民權益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對于法律允許的個别未達成協議仍可申請土地征收的情形,《辦法》将“個别”比例嚴格限定在10%以内。
首次将安置補助費處置權交由農民
“以往,為保障農民退休後有相應保障,相關辦法規定,安置補助費用于抵繳社會保障費用。”陸新亞說,在征詢農民意見後,新《辦法》更加注重引導,将決定權交由農民,由農民自主決定是否抵繳社會保障費用。“政府也會相應給農民補貼繳納社會保障費用,願意将安置補助費用于抵繳的農民,退休後可獲得更多保障。”
安置辦法體現“應保盡保”
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響應進城農民的安置需求,《辦法》取消戶籍、現居地等原有要求,将安置範圍放寬至“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擔農業義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
《辦法》在“安置人數與征收面積成正比”的上位規定基礎上,增加兜底條款 “全部土地被征收,或者征地後剩餘土地為總面積不足5畝的邊角地、夾心地”可安置全部農業人員,推動發展成果共享共用。
對于涉及房屋安置的,《辦法》規定在征地報批時需一并提供安置房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劉洋介紹,這一規定将有效縮短安置周期,逐步實現從“人等房”向“房等人”的轉變,全方位、多維度強化補償安置落實。
列舉四種不當增加補償情形
《辦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條規定,自拟征收土地公告發布之日起,在拟征收範圍内,下列情形不作為增加補償的依據:
(一)搶栽、搶建;
(二)改變土地、房屋用途;
(三)辦理不動産轉讓、分割、析産等;
(四)辦理戶口遷入、分戶等,因出生、婚嫁、全日制在校大中專學生畢業等落戶的除外;
(五)其他不當增加補償的情形。
入伍、服刑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現役士兵和服刑人員,按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同等标準予以補償安置。
健全問題反饋和監督機制
《辦法》堅持問題導向,創設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聯席會議、跟蹤審計和陽光公示三大機制。“三大機制有助于進一步規範征收行為,将推動各區政府妥善解決安置人員資格認定、土地補償費發放、征地信息公開等方面疑難問題。”劉洋說。
為促進“應知盡知”,拟征收土地所在的街道(鎮)、社區(村)、村民小組範圍内和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發布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聽取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居)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公告應當同時載明辦理補償安置登記方式和期限、意見提交方式等内容,公告時間不少于30日。
《辦法》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南京市征地補償安置辦法》(甯政發〔2010〕264 号)、《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的通知》(甯政發〔2015〕124 号)同時廢止。
《辦法》适用南京市行政區域内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各區政府、江北新區管理機構可以根據《辦法》制定相關實施細則。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劉春
編輯: 劉霞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