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一首極具震撼力的軍旅名篇,寫出了悲壯、凄涼下的英雄氣概
【若有詩書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并任陝西經略安撫使,守衛邊塞多年。慶曆三年(公元1043)任參知政事,力主革新政治,因受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未被采納。後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于赴穎州途中病卒。
範仲淹特别善于識人,當狄青還是個下級軍官時,範仲淹就對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說:“将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從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武官任樞密使,成為一代名将。富弼少年時,好學有大度,範仲淹見而奇之說:“王佐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給王曾、晏殊看,晏殊把女兒嫁給富弼,後宋仁宗複制科,範仲淹告訴富弼說:“子當以是進。”舉茂材異等,從此進入官場,後成為一代名相。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範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範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就在北宋與西夏戰争對峙時期,範仲淹寫下了這首極具震撼力的軍旅名篇《漁家傲》: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号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着号角聲從四面八方回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裡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難以入睡,無論将軍還是士兵都白了鬓發,淚滿衣襟。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凄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着。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并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将士的内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産生"歸無計"的慨歎。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将軍",又有落淚"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内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應當說,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寫出了古代邊防軍人悲壯、凄涼下的英雄氣概,千百年來扣動着讀者的心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