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列車準時出發
帶走了一載難忘的印記
新春的鐘聲響徹大地
叩響了春天前行的步伐
虎年賀歲 普天祥瑞
麗江市廣播電視台廣播中心
新春特别節目
#《過年啦》#
2022,給生活加點糖
明天一定會更好!
過年啦·習俗篇
東巴文化研究院 院長 李德靜
納西族春節東巴民俗活動
納西族和許多其他民族一樣,特别講究春節前的潔淨活動,要家屋裡裡外外徹底打掃幹淨,最特别的是要舉行“退口舌是非”民俗活動,首先從心理上做“潔淨活動”,這個活動在冬月、臘月以家庭為單位舉行,的目的是消除一年來的各種是非、災禍、不吉等,以嶄新的心态去迎接新的一年。這個民俗現在許多地區都不做了,一些偏遠山區還在舉行。
春節期間進行的東巴民俗活動還有“成丁禮”、“祭天”。目前納西族摩梭支系、阮可支系村落還保留有在春節期間為年滿十三歲的孩子舉行“成丁禮”的習俗,為孩子換成年人衣飾,标志孩子将走向成年人,教育他們以成年人的姿态參與家庭與社會勞動和事物,勤奮向上,誠實做人,并為孩子送上美好的祝福。
納西族自稱是“祭天的子民”,祭天是春節必須舉行的禮俗,可以以村落、家族、家庭為單位進行,大部分村落、家族在初五舉行祭天儀式,需要一頭四腳白的黑豬做祭品,樹上栎樹2枝、柏樹1枝代表天地、天舅,靠後位置插一根用響葉白楊制作的頂災杆、立一個許願石。
完成祭祀規程後,迎請天地、祖先福澤的環節,家家戶戶都要摘取象征福澤吉祥的祭樹枝插在頭上帶回家中;人們緻謝天地、祖先,送天地、祖先回歸天域。最後給烏鴉施食,祈求村落附近的山神也在新的一年庇護人們風調雨順、吉祥安康!衆人在東巴的帶領下一路唱着“祭天•喂默達”回村,至家将象征福澤的祭天樹枝插在自家母房中柱上。年複一年,納西人民都在祭天的祥瑞氣氛中迎接新春,耕稼生活。
麗江白族學會常務副會長 段松廷
白族春節過年習俗
白族人過年的習俗,保留了許多自己的特色。白族話稱之為“勾織旺”,一般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祭竈神,随後要采買年貨、置辦新衣服、掃塵、洗澡理發,還要打餌塊、舂滋粑、做豆腐,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年夜飯必須要有豬頭和豬尾巴肉、魚肉,它象征着年頭歲尾,首尾相接,年年有餘;不論人多少,都要下鍋12碗米(閏年13碗),菜也不能少于12樣,寓意月月有食。下午,要貼春聯、門神和年畫,過去,有在院子内栽青松一棵,挂上紅燈籠(或貼紅紙)和歡喜糖,每天對松樹進行供奉祭拜的習俗,現已失傳。據說這松樹代表祖先,是家神的象征,它源于古人的祖先崇拜,故要一直祭拜到正月十五放倒松樹為止。有把青松毛撒鋪在大門口、院中及室内的習俗,直至初五才把青松毛清掃出去。
年飯後的第一件事是洗腳和穿新衣服,據說除夕晚上洗了腳,新年就會百事順心。除夕夜有守歲的習俗,年輕人可外出玩耍,但不能去别家串門,十二點辭舊迎新時要放鞭炮。過去,除夕晚午夜時分,青年男女還有到水井邊放炮“搶頭水”的習俗。年飯後最先到家中的客人白話叫“開得”(意即頭客),白族人對“開得”很講究,一般要事先選擇并邀請,忌諱未經邀請者做頭客,對頭客熱情款待并贈以禮物、壓歲錢。
整個春節期間風俗習慣是:初一要早起點香放炮祭拜祖先,早飯吃油煎糯米粑粑和滋粑,也有人吃素食。初一不殺生,不動刀;初一至初三都不能掃地,不能往門外潑水,認為掃地會把家裡的财氣掃走,潑了水出門會遇着大雨。初一,年輕人出去打秋千、玩耍、談情說愛,中老年人湊到一起唱調子打牌、吹牛喝酒,但不能互相串門。初二早上吃餌塊,可以外出走親戚拜年,也有人到本主廟、觀音廟祭拜,但一直到初五都不能幹勞動、做生意,初六以後才能幹活做生意。初四到十五期間,各戶擇日祭祖并舉行送祖先回去的活動,儀式與除夕晚上的祭祖相似。有的村子,在初二至初六期間整村或家族到“亥登能”(祭天場)舉行隆重的祭天活動。
白族有“臘月忌尾正月忌頭”的諺語,認為歲尾年頭順利則一年都會順利,故凡事都非常小心認真,所以過年的各種禁忌很多。例如在未祭拜祖先前禁吃豬頭等牲品,收拾家務時禁摔壞物品,一家人和和氣氣,不得吵鬧叫嚷,更不能哭泣;年三十和初一不到别人家串門;過年的主題以吉祥喜慶為主,盡量不談病痛死亡等悲傷的話題。因此過年時是不上墳的。
新麗江人 鐘恒晖
客家人春節過年習俗
客家人過年從農曆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小年過後,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炒粉皮、結米糖、炸豆腐,以及購買雞鴨魚肉、香燭爆竹之類。此外還少不了抽出時間來打掃庭院、擦拭門窗等。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歲(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祇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逢閏年要加一雙筷子和一根大蒜),要燒紙錢,供桔子、柚子等,有的還要擺上幾枚銀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飯”要供奉數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飯”要重新蒸過,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歲歲有餘糧”,到初五“隔年飯”吃完後,才開始放新米下鍋煮新飯,這種吃“隔年飯”的習俗,一直沿襲到現在。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家家通宵達旦燈火明亮,稱之為“點歲火”,火籠加炭稱之為“火桶”。大家團聚一起,辭舊歲迎新春,共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大人還有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臘月三十日早餐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将祖祠牆壁粉刷一新。午後,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後,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後,祖祠香火缭繞不斷,炮竹聲不絕于耳,一直延續到黃昏。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會被窗外的鞭炮聲和打掃聲吵醒,因為這一天我的家鄉有大掃除“送窮鬼”的習俗。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盡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滿厚厚的鞭炮紙屑、煙頭、糖果紙等垃圾,但這兩天不能掃地,也不能倒垃圾。這些垃圾必須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掃。因為人們認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要“囤财”。
節目制作:李婧
新媒體制作:楊四見
編審:李霞 趙文立
終審:馬湘 和紅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