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 安德烈·德爾·薩托 Andrea del Sarto 1486-1530年 佛羅倫薩畫派
安德烈·德爾·薩托 Andrea del Sarto,是文藝複興盛期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他真實姓名安德烈亞·達格諾羅·狄·弗蘭切斯柯,因為出生在一個有名的裁縫師的家庭,就被稱為“薩托”(意即裁逢)。他早年被父親送到一個金銀首飾工藝師那裡去學藝,可是因為他愛好繪畫,就又轉入柯西莫(1462-1521)畫室學畫。柯西莫是當時的著名畫家,培養出影響薩托極大的僧侶畫家巴托洛米奧。薩托在柯西莫那裡,深受這位師兄的影響,同時又深深崇拜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說是繼承了達·芬奇等人的事業,具有獨特的端莊典雅的古典風格。
1517年,他的創作進入成熟期,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作品是《阿庇埃聖世》。1518年春,他應法王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到法國宮廷作畫。在那裡,除了創作了大量的肖像畫之外,創作了這幅題為《博愛》的代表作。1520年,他又回到故鄉,進入藝術的高峰期,其中最著名的為《聖世升天》(1530年,為庇蒂宮而作)和《最後的晚餐》。前一幅畫以其用色水平的高超和明暗處理上的深度顯示了意大利古典畫法的深厚功底和獨特魅力。後一幅畫由于構圖的卓越,色調的微妙和明暗對比所達到的十分新穎的效果,而被評論家認為幾乎可以與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媲美。 文藝複興三傑離開佛羅倫薩後,薩托就成為當地最著名的畫家。薩托是位精于造型和用光的畫家,他的精湛技巧為他赢得了"完美畫家"的稱号。
《哈匹聖母》
薩爾托最著名的作品《哈匹聖母》。這是幅祭壇畫,表現的是聖母,為了與其他聖母像區别,就稱為《哈匹聖母》。所謂哈匹,批的是聖母腳下禦座上的浮雕形象,即希臘羅馬神話中的鳥身女妖(也有人認為畫中浮雕形象實際上是斯芬克斯),若意譯,這作品可稱《鳥身女妖的聖母》。國内史書中,一般譯為《哈 匹聖母》,似也不錯,這裡就從衆了。
總體而言,薩爾托的畫風,依然是盛期文藝複興理想的體現。這首先從構圖上便能看出。聖母處于畫面的中上方,由于她站在禦座上,自然會在位置上(當然也在精神上)高于兩側的聖徒,從而與對稱地立在她身旁的兩位聖徒,形成典型的金字塔形組合。把聖母的頭,右側的福音書作者聖約翰的頭、左側拿十字架的聖芳濟各的 頭、聖母的足,用直線相連,就構成一個規整的菱形,所有的形象最主要的部分,都包括在這個菱形内。這個菱形和上述金字塔形結合在一起,益發顯得構圖精巧、 嚴整,寓生動的變化于和諧統一之中。
在形象的刻畫上,薩爾托用明暗變化塑造出立體的人物。這些人物,無論是聖母和聖徒,還是小耶稣和天使,個個具有理想的勻稱體型和美麗的面容,個個擺出優美動人的姿勢,讓人不由想到古希臘那些經典的雕像。
佛羅倫薩畫家是擅長素描的,但從《哈匹聖母》色彩處理上看,他們之中也不乏精通運色之道的人物,可以說,同時代的佛羅倫薩畫家沒誰能同薩爾托在這方面抗衡。也許以下的情況讀者會感興趣,據說聖母的形象是依照畫家的妻子畫的,聖芳濟各則是畫家本人的寫照。
《博愛》
薩托的這幅《博愛》,又譯作《慈祥》。它刻劃的是母親與三個孩子,從題材來說,是人間的最普通的生活場景。母親懷裡抱着兩個孩子,一個在吮奶,一個正想去吃奶,另一個在膝下,彎着雙臂回過頭來天真地看着媽媽。整個構圖呈三角形,完全是傳統的古典風格,顯得穩定而莊重。但孩子的姿态各異,衣褶流動,非常柔美。但是這幅人間圖景中的母親和孩子又被人們聯想到聖母和天使。雖說母親沒有聖母那麼莊重和聖潔,但是因為自拉斐爾以來的聖母都是充滿着人間味的,而這幅《博愛》由于它的古典風格,使人容易感到在世俗畫之中而含有的宗教情調。不過,《博愛》的成功,不是因為它的古典風味,不是它的酷似達·芬奇和拉斐爾筆下的形象,而是在于它的溫柔調和的色彩。從左邊投過來的光,使母親和孩子的正側面受到光照,畫家以琢磨入微的色度來表現人物形象的明暗轉換,尤其在幼兒的肉體和母親的衣褶上,深刻地表現了薩托的娴熟技巧,這是畫家繼承了意大利古典畫風的傑出的範例。
《少年約翰内斯像》
此畫約作于1530年以後,現藏佛羅倫薩庇蒂美術館。
1518年,薩托應法王法朗西斯一世之邀,赴法國宮廷。在那裡為皇族繪制大量肖像,尤其是為法國皇太子所畫的肖像和盧浮宮慈善團的肖像,算是他肖像藝術中最出色的一批作品了。這一幅《少年約翰内斯像》也是其中之一。
以古代裝束來展現的這位少年,英姿飒爽地站在畫架前,身上的披風搭在手腕上,上身裸露,光線從左邊前方投入,少年的正側面全部受到光照。薩托用琢磨入微的色度,加強這個人物形象的整體效果,其娴熟的油畫技巧從人的性格表現與衣褶的質感上得到深刻體現。這是薩托繼承意大利古典主義畫法的肖像畫範例。當然,由于時代的緣故,畫上仍可發現某種略帶憂郁的色彩,這也許是畫家内心情緒的流露。
聖母哀悼基督
油畫 約于1521年完成 作于木闆上 99×120厘米 現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
安德烈·德爾·薩托是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後起的畫家,其風格特點是注意形象的抒情性,這在佛羅倫薩畫派中比較突出。他的色彩感覺極好,明暗關系柔和,常喜以一種朦胧的情調煥發出生活的典雅氣氛。看他的畫,總覺詩意濃烈,别有一種美的感受。 他的短短一生,大部分從事壁畫,但最有價值的倒是他的架上畫。平時他在完成祭壇畫的同時還應訂戶所托,畫些肖像畫。那些肖像傑作,富有表現力。
這一幅架上畫《聖母哀悼基督》(通稱庇埃塔)作于他生命最後10年中,題材雖是宗教俗套,但構圖新鮮,極有生活氣息。 聖母是一個意大利農婦打扮,她年輕、溫柔而又善良。她那痛苦的表情略顯得做作些。薩托的繪畫形象都有這一弱點。基督的屍體被橫置于畫面正中,占據了整個位置,但輪廓清晰、色彩和諧,情節合情合理,尤其是右邊那聖女抹大拉的形象非常吸引人。她的臉部表情真切,眼神有光,少女的風彩溢于畫面。這個形象的精神境界似乎與其他人物不同,她正展開自己遐想的翅膀,飛向世界的另一地方,令人耐于觀賞。薩托的許多畫,依靠模特兒寫生,有的形象被他一再使用,比較熟悉。
《聖母升天》
1530年,薩托在意大利時曾為庇蒂宮畫了一幅《聖母升天》,這幅畫标志着他的藝術的成熟期。他掌握的是意大利傳統的古典畫法,特别在處理人物衣褶表 現與反射光表現上,他的用色水平是高超的。在明暗處理上,既是誇張的,又是富有表現深度的。這些技巧在後來的肖像畫中也有表現。這一幅肖像屬于薩托的後期 作品,反射光與衣褶表現上顯得更老練些,而且有獨到的藝術魅力
《最後的晚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