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這張方子可以說是化痰界的鼻祖,它在每一位中醫人的心中就好比是張仲景、孫思邈般的存在,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拿出來與大家說上一說。
它是什麼方?久負盛名的二陳湯。
宋代的時候二陳湯就已經在用了,當時有本醫書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陳湯就出自這本書。
說起來二陳湯這張方子并不複雜,主要由四味中藥組成:
第一味藥是半夏。半夏是化痰的主力軍,身經百戰,應對起痰濕來遊刃有餘,曆代醫家都喜歡用,有了半夏,化痰這件事就是闆上釘釘子,妥了,我們現在接觸到的每一個化痰的方子裡基本上都有半夏的身影。
半夏生長的地方比較濕潤,土壤裡的水分很足,我們知道,水是陰性的,痰濕作為病理産物,也是一種陰邪,半夏能在這樣的環境裡生長,說明什麼,說明它不懼怕陰邪,能直面它,并且戰勝它。
半夏一去,先是把一些很濃很濃的痰飲化掉,化掉以後呢,半夏還有一個技能叫降逆,痰濕是粘在髒腑經絡裡的,像口香糖一樣會粘在那裡,半夏要徹底給它清理出去,它是刷子,半夏所過之處,痰濕就紛紛往下掉。
第二味藥是陳皮。陳皮化痰的同時還能行氣,陳皮在後面推動氣機運行,氣機走快一點又能推動痰濕,這叫氣行濕化。
第三味藥是茯苓。茯苓的作用是利濕,其實就是利小便,小便經膀胱排出,膀胱就像一條排水管,每一個城市都必須有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排水的意義就是讓污水濁水去到該去的地方,濕氣就是濁水,濕和痰的區别就在于濕沒有痰那麼黏稠,體内有痰的人往往都是因為有濕,有了濕沒有及時地給它趕出去,等到濕邪的力量壯大了,它就變成了痰,所以祛濕和化痰并不矛盾。
第四味藥是甘草。甘草調和諸藥,還能補脾胃。
為什麼要加甘草呢?如果把甘草換成其他化痰的藥物,比如瓜蒌,比如白芥子,豈不是更好?
首先說啊中醫大夫在開方子的時候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說需要補脾就把所有補脾的藥物放到一起,需要化痰就把所有化痰的藥物放到一起,越多越好,這樣的方子開出來并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隻能說是藥物堆砌,方不成方啊。
另外,我們總是說治病就像上陣殺敵一樣,不能一上來就把所有人都派出去啊,是不是得有人坐鎮指揮,得有人運送糧草?甘草就扮演着這樣的角色,它是和事佬,中藥裡的和事佬,中藥與中藥之間起了沖突,甘草可以幫着調和,幫大家消除嫌隙。補脾胃就是在運送糧草。
二陳湯是專門化痰的方子,痰濕體質有哪些特征呢?有幾個關鍵點,供大家參考。
1、愛出油。比方說早上起來洗完臉,幹幹淨淨,清清爽爽,但是這種狀态并不能保持太久,很快臉上就會出現一層油膩膩的東西,這是痰濕在往外泛。還有頭發,明明昨天才剛洗過,睡一覺,第二天又黏在一起了。所謂愛出油,表現出來基本上就是這麼兩種狀态。
2、嗓子眼裡容易有痰,有時候能咳出來,有時候又咳不出來。
3、晚上睡覺會打呼噜,很少有人把打呼噜和痰濕聯系在一起,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的親戚朋友,體型比較胖的人基本上都愛打呼噜,因為胖人多痰濕。那麼,這是不是意味着瘦人體内就沒有痰濕呢?當然不是,隻是相對來講,事實上,也有很多瘦人是痰濕體質。
4、會長一些突出皮膚表面的肉疙瘩,西醫叫脂肪瘤,其實就是痰濕聚在一起,久久不散,脂肪瘤并不難治,用化痰的方法很容易消除。
5、大便黏膩,排便的時候排不幹淨,沖水的時候又沖不幹淨。
6、容易胸悶,胸部剛好是心髒所處的位置,心髒在胸腔的左側,因為陽氣特别足,常常被中醫比作人體的太陽,痰濕呢是一種陰邪,像天空中的烏雲一樣,太陽自然是不喜歡烏雲的,因為它會把陽光遮擋住,沒有了陽光普照,取而代之的是烏雲密布,人就會感到胸部憋悶悶的,很不舒服。
7、舌苔厚膩,正常的舌苔是薄薄的一層,假如舌苔開始變厚變膩了,這就要引起重視了。如果舌苔偏白,可以喝點二陳湯或者吃點二陳丸,如果舌苔偏黃,可以用二陳丸配上二妙丸,二妙丸也是中成藥。
歡迎關注@中醫孫岚大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