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12:02:54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1

孩子的人生将遇上3次叛逆期,不同階段的叛逆期家長到底該如何應對,相信看了今天的文章,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虎媽

不知道各位爸媽在養育之路上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孩子到了某一階段就會表現出叛逆,一言不合就跟你對着幹。

與他溝通時,溫柔地說,他不聽;厲聲警告,他更倔強。

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叛逆,我們驚詫的同時,在養育上也是苦不堪言。

今天這篇文章,将從不同階段的叛逆期出發,提供實用的溝通策略,幫助家長正确地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2

第一個叛逆期:

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

  • 叛逆特點

特點1:“不”字當頭。“不行!”“不要!”“不好!”變成口頭禅,分分鐘挑戰爸爸媽媽的神經。

特點2:總是強調“我自己來。”他要做的事情,别人是不能搶的,比如電梯必須由他自己按,大人好心幫忙按,不然還得哭。

特點3:有着很強的秩序感。玩具必須按照他的順序擺;食物要按照特定的順序吃;餅幹碎了他不吃,一定要整塊的。

特點4:什麼東西都是“我的”,分享是不存在的。

你想吃一口他的食物,他會護在懷裡,一臉防備;假如不小心吃了他的東西,輕則讓你吐出來,重則伸手摳你嘴裡的食物。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3

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大概在2歲左右進入“第一反抗期”,開始有“我”的意識,通過大膽的探索來理解和融入世界。

這個時期的小孩頗有“熊孩子”的氣勢,經常任性、哭鬧。

3歲以前的兒童,左腦未發育完善,右腦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語言來表達感受的能力,所以,大道理對他們來說還不存在。

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溝通時,語言要明确清晰。

  • 溝通策略

1. 用語言幫助孩子表達他想表達的事情

2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很有限,想要什麼、想做什麼有時候無法精确表達,才會表現出着急、生氣。

這個時候,比起花心思哄他,我們應該用語言替他表達出想法:

“你是不是想要這個皮球?”

“你是不是想讓媽媽和你一起玩這個?”

孩子同意了,就表示你的理解對了,情緒也就消失不見。

2. 不要經常使用會招緻反對的問句,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想讓2歲左右的小孩子合作,建議大家不要經常使用會招緻反對的疑問句,比如你問孩子“寶寶現在來洗澡,好不好?”

孩子隻能用「好」和「不好」來回答,大部分的小孩都果斷選擇了後者。

孩子喜歡說“不”,那就想方設法讓他有說“不”的機會,例如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寶寶,你要喝牛奶嗎?”

換成:

“寶寶,你要用吸管喝水,還是要用你的老虎水杯喝水?”

孩子一聽:我可以自己做主了,拒絕的想法可能就消失了。

3. 偶爾可以借助激将法、反話法

孩子處于Terrible Two時期,父母的溝通方法要靈活,可以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來。

叛逆期的寶寶,大部分都有着競争的心态,孩子玩玩具,不願意睡覺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我們和爸爸比一比,看誰第一個到床上?”

或者偶爾故意說反話,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寶寶,你不要洗手啊!”

孩子連忙回答:“我就要洗手。”說完馬上跑去衛生間。

不要小瞧這種套路,對孩子很管用。

當然,随着孩子年齡增長這些溝通方式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4

第二個叛逆期:

7—9歲——兒童叛逆期

  • 叛逆特點

特點1:頂嘴。特别愛和父母争對錯,如果說兩三歲的孩子口頭禅是“我不”,那麼這個時期的孩子便是“我憑什麼?”

特點2:做什麼事情都有他的理由,即使做錯事情也會找各種借口;

特點3:有磨蹭、拖拉的壞習慣,而且越催越慢,屢教不改;

特點4:讨厭被當成小孩,自尊心特别強,愛面子,接受不了批評。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5

中國有句老話:“七歲八歲狗都嫌。”

這個時期的孩子,迎來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高速發展階段,經常跟父母唱反調,來反抗父母設定的種種規則。

由于幼兒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造成孩子學習難度提升,人際交往也越來越複雜,從而出現一些心情晴雨不定等不适應情況。

他們告别了幼兒的幼稚,成為“小大人”,對話語權的呼聲更強了,與這個時期的小孩溝通,父母要更加耐心一點。

  • 溝通策略

1. 避免總是大喊大叫

一位媽媽曾經抱怨說,孩子上了小學之後,親子關系就開始發生變化,每天因為作業、洗澡、玩手機、睡覺等問題吼他無數次。

7、8歲的孩子處于父母還能用“武力鎮壓”的階段,大多數父母因為缺少耐心,選擇了用怒火來“鎮壓”孩子的叛逆心理,最終變成“非暴力不合作”的親子溝通模式。

然而,長期的吼叫讓一些孩子越來越沉默,表面上看是被罵服了,其實内心要麼千瘡百孔,要麼積攢着憤怒在未來某一刻爆發;

還有些孩子就是硬碰硬,你大聲,他比你更加大聲,甚至越長大越失控。

心理學上有一個法則叫“麥拉賓法則”,也叫“7/38/55定律”,意思是我們在和一個人交流時,對方感知到的信息:7%來自說的内容,38%來自語音、語調,55%來自肢體語言。

換句話說,當我們用吼叫跟孩子溝通時,他真正能聽到的,隻有7%,而剩下的93%,他是在看你歇斯底裡的表情和不耐煩的态度。

他沒有在受教育,他隻是在感受憤怒與恐懼。

所以面對一個叛逆的小孩,父母首先要放棄用怒火對孩子進行約束。

你以為戰勝了孩子,其實已經失去了孩子的愛與信任。

2. 少用否定語言,多用正面鼓勵

與叛逆的孩子溝通, 我們要明确目的:我們不是要和他争個輸赢,而是要赢得他的合作。

在溝通時,盡量避免一些否定語言或者催促、責罵,多用正面話語來換取孩子的合作。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作者就給出了很多可參考的方法。

比如描述你所看到的:

反例:“你真不負責,總是把水龍頭打開又忘記關掉,你想發大水啊!”

正确表達:“孩子,浴缸裡的水快溢出來了!”

或者給簡單的提示:

反例:“你從來都不會幫我幹點家務活。”

正确表達:“我現在需要有人幫我收拾一下餐桌。”

再或者說出你的感受,不要評價孩子的個性和品格:

反例:“你真是沒有禮貌!總是打斷我說話!”

正确表達:“如果我的話還沒說完就被人打斷,我會覺得不高興。”

我們教育孩子時,可以把一些負面的語言,換成簡單、積極的話語。

當你抱着合作的心态,你和孩子之間就有了共同的目的,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争吵就會消失。

3. 發現孩子頂嘴,提醒孩子改變說話語氣的同時,父母也要改變

綜藝節目《放學後》的一期中,一位媽媽說:

“我們家的麻煩在于孩子老愛頂嘴,有時候和爸爸兩個人都被孩子氣得啞口無言!”

節目裡,爸爸教孩子拉小提琴,拿着筆指着孩子挑毛病,最後孩子也不耐煩了,爸爸說一句,孩子回怼一句: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6

“你吃槍藥了?

你吃槍藥了呀?

你再給我頂句嘴!

你再給我頂句嘴呀!”

在家庭會議中,小孩毫不客氣地道出了自己為什麼總是“頂嘴”:

“我覺得你們不對,才會怼你們。”

這句話對父母是一種提醒。

我們總認為孩子頂嘴,是一種難以忍受的行為,其實這是對父母教育方法的“質疑”,是孩子在暗示父母:你們需要改變說話的方式了。

孩子在7到9歲出現的叛逆,很多時候是對父母無聲的反抗,也許是反抗你過于粗暴的态度,也許是反抗你對他諸多的限制。

所以如果你不想讓孩子頂嘴,就要先接受他的“質疑”,嘗試傾聽他的想法,并做出調整,頂嘴就不會成為問題。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7

第三個叛逆期:

12歲之後——青春叛逆期

  • 叛逆特點

特點1:重視形象,關心自己的穿着和發型,一些孩子甚至會因為剪頭發的事情與大人發生沖突;

特點2:看重個人隐私,渴望有獨處的空間與時間;很宅,不愛跟着父母出門;

特點3:敏感,對父母的話越來越少,經常跟父母吵架、發脾氣或冷戰,對家庭的事情也漠不關心;

特點4:同伴關系逐漸占據重要地位,身邊的朋友流行什麼,孩子也會去做什麼;對手機、電腦依賴性變強。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8

如果三個叛逆期,按照解決難度排名,那麼青春期的叛逆,絕對是最令家長頭疼的。

父母在早期教育中不當教養方式的影響會在這個時期顯現,為親子之間的溝通增加阻力。

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叛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及時調整角色。

  • 溝通策略

1. 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溝通模式,把“說”變為“聽”

人們常說:“好的教育,要和孩子做朋友。”

什麼時候做?

其實就是應該在青春期做。

孩子小時候,你可以打,可以罵,用盡父母的權威去命令他去做這做那,不得不承認,這是有效果的。

但當孩子到了青春期,你會發現你打不哭他,吓不到他,罵不動他,他總是低着頭不說話。

很多家庭的矛盾為什麼在這個時期集中爆發,就是因為父母沒有及時調整角色。

父母的教養方式應該是随着孩子年齡變化而變化,這是一個由嚴到松的過程,也就是說到了青春期,意味着就要徹底放棄那種“我是你父母,你就應該聽我的”的溝通模式。

有人曾經簡單粗暴地概括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要訣——閉嘴

意思是父母要不加批判地傾聽孩子的話,少一點指責和批評。

用認同去敲開孩子的心門,安靜用心地傾聽,讓孩子知道:你是站在他一邊的,你是可以依靠的。

在接納孩子感受的基礎上,再來給予建議。

孩子在青春期與父母還有話可說,就是一種勝利。

2. 珍視青春期孩子所珍視的事物,融入他們的世界

青春期的大孩子,世界大了,愛好也廣泛起來。

很多父母習慣将孩子喜歡的事物視如草芥,但對于生理、心理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青春期孩子眼中,那些興趣愛好可能是内心深處唯一的慰藉。

《少年說》裡有個男孩喜歡打籃球,但是父親卻總是覺得這會影響學習,男孩對此十分無奈:

“我每次回家打球,也沒有打一下午,也就兩三個小時。

每次打球,是我整個學生階段最快樂的時間。

打球都是跟同學一起,大家有說有笑。

你知道我在家裡和學校有多壓抑嗎?”

孩子在青春期所珍視的東西,我們要試着去理解和支持。

不要怕孩子的興趣愛好會影響學習和生活,隻要是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内,把握好度,一般不會成為問題。

身邊有位朋友,兒子讀高二,特别愛看小說,甚至超過了對電子遊戲的喜愛。

朋友從來不會阻止孩子看書,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帶到學校裡。

孩子生日的時候,她還送了一套孩子念了很久的書。

因為媽媽的理解,兒子也願意聽從她的建議。

看小說這件事沒有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更沒有引發親子大戰。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臉上寫着拒絕,其實内心渴望尊重和認可。

當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父母也尊重他所珍視的事物,合作就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自以為是的家長遭遇叛逆期的孩子(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9

3. 不要總在孩子面前急于證明自己有多麼正确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容易陷入的誤區是:

不管孩子處于什麼處境,總是習慣灌輸道理,先否定孩子的感受,再舉出一堆道理說服他。

比方說,有的孩子鼓起勇氣對家長說起心事:“新來的老師上課很無聊。”

家長:

“哪裡有那麼多有意思的課?我們以前都是這樣過來的,你看班上其他同學像你這麼挑剔了嗎?”

任何溝通,隻要到了說教這一步,對話欲望就會消失掉一半。

的确,半大個孩子,他們的想法往往沖動且缺乏深思,大人的批評和建議在正确性上是無可挑剔的。

然而,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道理、主見,他非常不喜歡被你的道理打敗,他們的情緒波動也比較大,過多的大道理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怎麼做呢?

第一,你要順着孩子的話說,不要輕易反駁孩子,你可以重複或者描述孩子的感受;

第二,多詢問孩子細節,讓孩子主導話題;

第三,不說教,隻談心,隻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建議。

正如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王占郡指出: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誰做主很重要,我的錯勝過你的對。”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道理不是最重要的,态度才是。

來源:男孩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