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2 20:14:07

有人說,戲如人生,但其實,又有誰的人生不是一出戲呢?

元朝初年的某個午後,行院裡,排練着一出名為《陳母教子》的戲。

這出戲,講的是宋朝的一段真實故事,陳家的三個兒子在母親的鞭策下,全都當了狀元。

自從有了科舉,中狀元,就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當然,也是這部戲的作者——關漢卿的夢想。

——紀錄片《中國》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1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現實中,關漢卿并沒有實現他的夢想。

他面向社會底層,流連市井,他的才華,在生生不息、雜然并陳的民間文化裡滋養生發。

他用他的筆,浸染靈魂書寫自己的濃情,他用他的戲,飽蘸世風高唱百姓心聲!

即使沒有看過元曲、元雜劇,這些耳熟能詳的話語大家都一定不會陌生:“得放手時須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花有重開的,人無再少年”、“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着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陰......”

再不然,生活中我們也一定會說過那句話:“比窦娥還冤!”

這些都是出自這位倜傥不羁的浪子、雜劇大家——關漢卿之手!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2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一位不活在舊觀念裡的新銳藝術家

雜劇,是關漢卿一生最大的成就,被後人稱為“東方莎士比亞”,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甚至将水星上的環形山命名為“關漢卿環形山”

盡管對于關漢卿的生平原始記載,隻有寥寥十四個字“關漢卿,大都人,号已齋叟,太醫院尹”,但從他留下來的作品中,我們卻隐隐能看到李白和柳永的影子。

那是“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自信張揚;

那是“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孤傲自負、狂放不羁。

關漢卿比他們不幸,因為他根本沒有自古以來讀書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機會,在他所生活的歲月裡,元朝無限期地暫停了科舉考試,讀書人的地位甚至淪落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慘狀。

關漢卿又比他們幸運,他在沒有辦法施展自己才華求取仕途之時,并未自怨自艾地“空悲切”,沒有選擇歸隐田園,也沒有選擇轉行,他用自己的才華與思想在那個“進無門、退不甘”的境地裡,為自己開辟了一條新的創業道路——寫劇本、當導演,并且還成為了“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3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 “棄醫從文”

在記載中關漢卿曾經任“太醫院尹”,按史學界分析,關漢卿應該是在金朝宮廷裡作太醫,金哀帝自缢身亡後,大金國宣告滅亡。

此時關漢卿自然也失去了原本太醫的工作,作為金宋遺民,對于殺戮無數的元人,他從心裡是排斥的,四處輾轉度日。

至于他為什麼沒有在民間懸壺濟世,以醫者的身份生活,而投入到劇本寫作之中去,史料并無記載。

現代有人解釋為關漢卿像魯迅一樣“棄醫從文”,是因為帶着“從精神上醫治當時受苦的大衆”的想法,因為魯迅學了十多年的醫學,後來他認為單純醫治人們的身體遠遠不夠,他要用他的筆來改變人們的精神,從精神上醫治當時的中國人。

想來,那時的關漢卿應該是沒有此種精神覺悟的,也沒有這麼明确的思想意圖。

從他做醫者的經曆分析,他應該是受過良好教育,他所處的環境是市井、鄉村、勾欄瓦肆,他接觸的人是底層百姓,貧苦書生、娼優歌伎,在生活的壓力之餘,人們喜歡聽戲曲、看雜劇。

在某次給一個戲班的劇本情節提出指正意見之後,關漢卿經老闆提點,意識到寫劇本或許是一條出路。這條路至少不用在元朝統治者那裡卑躬屈膝,可以憑借自己所具備的能力生存下去。

也許關漢卿還意識到,寫劇本、搞創作,不僅可以提供自己生活所需,還能将自己的所見所聞用雜劇的形式呈現給衆人欣賞,讓大家跟着劇中的人物哭,跟着劇中的人物笑,看劇中的人物蒙冤,也看劇中的人物團圓。

更甚者,他還可以在他的劇中,控訴那些在現實中無法揭示的不平事,暴露社會底層最黑暗的壓迫,可以讓那些受委屈的良善人在劇中得以平反昭雪,可以讓自己的劇為大家在苦悶生活之中平添一絲心靈的慰藉!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4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 “響珰珰一粒銅豌豆”

《一枝花·不伏老》是了解關漢卿的生活、創作狀态最重要的作品,是關漢卿自述心志性質的散曲。

整首曲目辛辣恣肆、诙諧滑稽,他戲谑自己是:

攀出牆朵朵花,折臨路枝枝柳。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浪子風流......

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占排場風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

關漢卿自谑是一個處處拈花惹草的浪蕩公子,長期流連秦樓楚館,自己采摘過花朵無數,在風月場所裡自己的名頭是首屈一指的。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

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在當時的文壇中,關漢卿确實屬于風流倜傥、文采斐然的風雲人物,他會吟詩、會各種樂器,會跳舞,會下棋,會打獵,會踢球、還會講“脫口秀”......

這難道不是他的“十八般武藝”嘛,一般的讀書人可能吟詩下棋,但是像關漢卿這樣的基本就屬于“娛樂圈的文藝大咖”。

他混迹于勾欄瓦肆之中,與伎女、樂師、戲子們飲酒暢談,他跟着大家唱自己想唱的歌曲,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插科打诨,表演着迷倒萬千世人的戲劇。

曆來以詩文言志的才子文人,像關漢卿這樣用狂放的語調,調侃自己的叛逆心态,寫出自己的“志向”的卻十分稀少。

按照傳統讀書人的價值取向來說,關漢卿“自吹自擂”的這種生活方式分明是“堕落下流”,但是關漢卿卻十分惬意甚至于歡喜于在這種生活狀态中,他丢棄了那些原本束縛住儒生的功名利祿的“錦套頭”,他的人生因此而獲得自由與快樂。

他就是喜歡這樣的生活,“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風景”,其餘的任世人評說,他就是要做一顆“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的銅豌豆”!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5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用靈魂傾聽世界,為弱者發出聲音。

宋元時期的商業經濟發達,各種娛樂項目在大城市的勾欄瓦舍中荟萃開展着。

少數民族為統治階層的元朝,逐漸興起的戲劇藝術成為全民皆歡的娛樂項目。

而大量因取消科舉沒有出路的知識分子們,在雜劇發展的廣闊天地找到了他們的位置,他們或被迫、或自發地隐遁于中國古代戲劇世界,尋找精神與知識上的出路,關漢卿就是他們中最優秀的一位。

關漢卿的故國金國是一個在音樂、文學方面都頗為繁盛的國家,自幼飽讀詩書、受到儒學洗禮的他,有着極深的文學造詣,這讓關漢卿在雜劇創作的領域裡“扶搖直上九萬裡”。

在關漢卿創作的元雜劇中,基本有三種類型:

第一類,讨好市民階層的,以男女風情為主要内容,代表作如《拜月亭》、《救風塵》等;

第二類,曆史故事“新編”劇,如《單刀會》、《哭存孝》等;

第三類,“現實主義”作品,如《窦娥冤》、《望江亭》等。

而影響最大,為王國維稱之為“曲盡人情,字字本色”的,就是第三類“現實主義”作品。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6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通過這些有态度、紀實性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我們看到關漢卿玩世不恭的背後,是他冷峻悲涼的内心世界和熱烈樂觀的反抗精神;

這不僅讓他在當時成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更讓他成為今天的“東方莎士比亞”。

抛開後世對于關漢卿的作品“主題深刻、結構嚴謹、形象活潑鮮明、語言潑辣質樸”評價之外,如果穿越到關漢卿的那個時代,“返璞歸真”,切實體會關漢卿的創作生活,我們或許可以站在另一個角度,去試着嘗試感受在當時的環境狀态裡,關漢卿及其作品受到追捧的一些原因:

1.現實生活給予創作素材

我們常說“環境塑造一個人”,對于現代的演員、劇作家等藝術家來說,“走入角色、體驗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而就關漢卿而言,他常年混迹于勾欄瓦肆,身邊結交的多是落魄書生、伎女、樂師、底層百姓,他們的生活狀态是他每天都接觸的,這就是他最好的創作來源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7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2.定位準确

讓我們假設一下,關漢卿在當時颠沛流離的狀态下,一定是需要維持生計的。

如果要讓自己創作的劇本讓戲班子看重,賣得出去,就得是觀衆喜聞樂見的題材。

在勾欄瓦舍中,最大的受衆群體就是那些底層的普通百姓,最貼近他們生活的作品就是最能引起他們共鳴的作品。

在關漢卿的作品中,除特定曆史題材的作品之外,很多都是以儒生、底層女性為主題進行創作的,準确的受衆群體定位,對于他的作品得到認可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之一。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8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3.情感共鳴

或許,關漢卿在創作初始,并沒有思考太多,他仍舊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受到人們的喜愛。

當時人們所處的境遇就像關漢卿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寡婦、歌伎、婢女、窮書生,他們各自有各自不如人意的生活,有道不盡的悲苦,有訴不盡的委屈,在現實中,沒有人能夠真正地幫助他們,他們隻能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苟延殘喘。

人們追捧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或許就是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己和周邊人的身影,那裡有他們冤、有他們的苦、有他們的痛、有他們的悲,這些情節讓他們感同身受,引起了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也許,在當時人們的意識中,關漢卿的作品首先是作為底層民衆悲苦情緒的疏導者,其次才是作為思想的引導者。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9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4.獲得滿足感

在關漢卿所創造的藝術勾欄中,上演着底層百姓的悲歡離合,人們與戲劇中的人物共呼吸、同命運。

但關漢卿并不是單純地引起人們情緒上的共鳴,更重要的是他為人們提供了情緒的疏解口,他讓人們所堅信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觀念在劇中得以實現。

而在關漢卿的作品中,很多戲劇人物在經曆了“風雨”後,很多都是見到了“彩虹”的:落魄書生,金榜題名,有情人終成眷屬;慘遭蹂躏的伎女,逃脫牢籠,重尋幸福......

關漢卿給了這些被現實囚牢所困的底層百姓一個希望:在劇中,背負冤屈、蒙受苦難的底層百姓,要麼借助明君清官申冤昭雪;要麼是借助鬼魂夢境來彌補現實的缺憾。

當曲折的劇情進入到尾聲時,人們臉上洋溢着含着眼淚的微笑!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10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關漢卿筆下女性人物形象及對女性意識的思考

在關漢卿之前的女性題材作品中,要麼是歌頌正統的“女德”、皇室貴族的女性,要麼是用在風塵場所的豔詞,幾乎沒有人用如此多的筆墨,去譜寫底層女性。

在關漢卿所創作的十八部雜劇中,有十三部是“旦本”劇,他用多個角度來塑造女性形象,充分表達着對女性的關愛。

關漢卿用貼近現實、充滿血肉之感的筆觸,訴說着社會民衆的困苦與無奈;又将一腔悲憫的情懷,傾灑在被侮辱的女性身上。

《拜月亭》裡,有知書達理、勇敢且有主見的王瑞蘭;

《救風塵》裡,有俠肝義膽、聰慧過人的趙盼兒;

《窦娥冤》裡,有性格剛毅、無所畏懼、永不放棄的窦娥.......

在關漢卿的筆下,社會各個階層的女性形象雖然生動形象、個性鮮明、性格迥異,但她們卻都擁有維護自身人格尊嚴、永不服輸的抗争精神。

我們不禁會想,在那個依舊是以男權為主的社會背景下,關漢卿為什麼會如此關愛女性呢?

從關漢卿女性題材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賦予了這些女性角色不屈不撓的抗争精神,他希望現實中備受欺辱的女性能夠獲得精神上的安慰,這種對女性純粹的人道關愛,或許可以從以下幾點嘗試理解:

1.關漢卿活躍在雜劇創作的領域裡,創作劇本、排演戲劇、甚至是“面傅粉墨”,親自演出、導演。

在這個過程中,關漢卿和女性藝術家合作的機會是最多的(根據記載元朝女性藝術家的比例遠遠高于男性藝術家)。

同時,也因為關漢卿常年流連煙花之地,作為一顆“銅豌豆”,對青樓女子更是甚為熟悉。所以在與這些女性的交往中,他發現女性的智慧,也欣賞他們的美麗,他同情女性的悲慘經曆,也關愛女性的弱勢無助。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11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2.在古代傳統社會中,女性一直以來都是相對弱勢的群體,甚至是底層中的底層。

在元朝,漢人女性有時會作為私人财物被作為“奴隸”買賣,甚至在元朝還有“搶婚”,類似“強搶民女”,看中哪個女性就搶走。這樣的事情對于關漢卿而言并不陌生。

他能怎麼辦呢?他一屆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能怎麼辦呢?隻能眼睜睜地看着這些事情的發生。

他要用他的筆将他們寫下來,他要讓世人都看到這黑暗社會對底層女性的壓抑、摧殘、迫害。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12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3.在關漢卿的女性題材的作品中,那些果敢堅毅智慧的女主角身上,都具備一種精神,那就是反抗意識。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所創造的人物告訴女性,要憑借智慧、才幹、能力與永不放棄的堅韌精神,為自己的權利發聲,争取屬于自己的幸福。

與其等待“公道自在人心”、“善惡終将有報”的清官、鬼神、天地,倒不如讓女性們認識到“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間!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13


關漢卿,在古代文人中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痛苦中掙紮,在掙紮中救贖,也許是他生命的主旋律。

自幼飽讀詩書的關漢卿,安邦定國的理想仍在他的血液裡流淌,在無緣科舉的困頓之中,他放下了文人的清高,轉而以開闊的胸襟奔向另一個天地。

人生是一出戲,更是大夢一場!

在關漢卿的夢裡,有山河破碎,有颠沛流離,有流連煙花,有沉醉梨園......

關漢卿是否知道,千百年後的人們,仍舊企圖走進他的夢裡,跟随于他,并和他一起品味那些塵寰絕唱!


文獻參考:《感天動地關漢卿傳》、《中國文學史》、《關漢卿傳》、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圖片來源: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END-----------

我是簡秋,感謝您的閱讀!

人到萬難須放膽誰寫的(關漢卿人到中年萬事休)1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