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微治理”“微改造”,武漢市道路交通更加安全暢通。黃成 攝
匝道口隔離柱,讓車道分流更有序。
“警校家”以交警為主導,公安、學校、家長、社會四方協同優化校園周邊交通環境。
市民展示領取的電動自行車車牌和電子駕駛證。
在武漢這座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超過1300萬,機動車420多萬台,電動自行車也達到220多萬輛。交通出行,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城市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武漢交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緊盯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和廣泛關注的“關鍵小事”,回應群衆期盼從細微之處入手,從點滴小事做起,堅持小切口、微治理、見實效,不斷惠民生、保安全、護暢通,以“微改造”服務“大民生”,書寫惠民“幸福答卷”。
“小車位”盤活“大空間”——路口微治理 招招見實效 群衆獲得感更多了武漢市七一中學位于江岸區黃浦大街旁,早晚高峰期交通流量大。今年5月初,江岸交警在七一中學試點晚高峰“引車入位”措施,在周邊路段設置限時單排停放,協調附近企事業單位、沿街商鋪門口在放學時段臨時開放停車場,以緩解晚高峰臨時停車壓力。經過兩周時間的調整引導,黃浦大街晚高峰時期道路交通進一步改善,秩序井然。
今年5月30日,該措施在武漢市育才高級中學周邊道路進行推廣。通過 “向路借位”,在解放公園路、綠緣路、解放大道等路段設置190餘車位,在放學時段引導家長們限時有序單排停放車輛。育才高級中學學生家長陳先生說:“晚上接孩子放學總是不知道該把車停哪兒,彎彎繞繞好幾圈,現在有了臨時停車位,再也不用操這個心了!”
近年來,武漢市公安局交管部門大力推廣“警校家”護安保暢工作,建立健全以交警為主導,公安、學校、家長、社會四方協同機制,覆蓋全市477所中小學校,共同守護了學校上學、放學“最後100米”,受到師生、家長一緻好評。近日,“警校家”模式正在升級,将有更多學校周邊愛心企事業單位,為學生家長提供免費停車位。
從早高峰“拉車門”到晚高峰“引車入位”,舉措雖小卻見實效,校園周邊的道路更暢通,孩子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今年起,為了方便市民、企業出行,武漢市公安局交管部門在醫院、學校、公廁、銀行、農貿市場、地鐵站、客運場站等區域,設置限時停車泊位330個,在132條老舊小區周邊道路施劃1886個夜間、周末節假日限時段停車泊位,在保證道路通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群衆停車需求,全力緩解停車難。
從學校到社區,從商圈到景區,從醫院到企業,群衆出行需求在哪裡,保障出行的“馬路文章”就做到哪裡。
武昌區交通大隊在中南醫院設置“醫的”專用通道,讓的士和網約車直接把就醫群衆送到門診樓前,再快速駛離。開私家車來就醫的車輛另設通行、停放的區域。車輛分類引導通行、停放,打通高效的微循環,醫院門前的長隊消失了,群衆就醫更方便了。
青年路上愛爾眼科醫院門前是主輔道的交會處,晚高峰時段車輛排隊達600米長。經過多次調研、走訪,江漢區交通大隊分析,輔道上17條公交線路均由此處彙入主道是造成擁堵的主要原因。随即在路口實施了一系列“微創手術”:主道内增設“導流帶”給彙入車輛騰出空間,安裝“柔性隔離柱”避免車輛搶行。效果立竿見影,車輛長龍不見了,堵點打通了。
改動雖小,枝葉關情。武漢交警堅持“小切口、見實效”,立足實際開展“微治理”,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資源,滿足群衆出行需求。
2021年,武漢市完成了102個路口精緻化改造、50處堵點綜合治理、15個片區優化提升,交通高峰期路口通行效率平均提高5%,交通違法現象減少20%;主要堵點交通擁堵指數下降30%,擁堵時間平均減少15分鐘,部分交通梗阻基本消除,道路通行秩序明顯好轉。2022年再創建56個精緻路口、14個精緻片區。
“小設施”防範“大事故”——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群衆安全感更有保障“武漢長江二橋下橋處像拉鍊一樣的标線是什麼?可以壓越變道嗎?”10月5日,網友私信武漢交警微博提問。
市民朱先生晚上開車,發現三環線匝道處新裝了一排發光發亮的隔離柱,“這個好,可以提醒過往司機該減速了,希望在更多地方應用!”
近年來,一批色彩鮮豔、樣式新穎的交通标志、标線、安全設施在武漢街頭亮相。
像拉鍊一樣的标線也被稱作“魚骨線”,通常設置在長下坡、急轉彎和事故易發路段,能讓人感覺車道正在變窄,提醒駕駛員減速。“魚骨線”是虛線,可以變道,但設置目的是為了降低車速保障安全,所以駕駛員應盡量避免變道超車。彩色斑馬線不僅提升道路顔值,更重要的是明确“各行其道”的通行規則,優化交通秩序,起到提示、警示、防滑的作用,保障行人安全。
關鍵時刻,一隻會發光的防撞桶、一排能點亮的隔離柱、路口紅色的“彎月區”也許就能救命。
今年2月1日下午,武漢市三環線姑嫂樹立交分流匝道處,一輛小轎車因速度過快撞上防撞桶。新型組合防撞桶猶如減震器一般,大幅吸收碰撞能量,保護了駕駛員。
武漢市公安局交管局設施工程大隊副大隊長陳偉介紹,發光的防撞桶不僅有警示作用,還能吸收車輛碰撞時産生的能量,降低駕乘人員受傷風險。
2020年起,武漢市公安局交管部門在大貨車、工程車等大型車輛出行頻繁的26個路口劃出紅色的“右轉警示區”,這種彎月形狀的交通标線,是根據路口轉彎半徑、橫截面、車道分布、車輛行駛軌迹實際情況,精準測算大型車輛右轉時的内輪差和行駛軌迹施劃的“右轉彎危險區”警示帶,彎月區域内填充醒目的紅色,提醒騎車者和行人莫進“危險區”, 防範大型貨車視覺盲區引發的交通事故。
今年9月開學季,細心的家長發現,江夏區南岸小學、開發區漢南一中、武漢音樂學院等多所大中小學門前增設了人行橫道線、減速震蕩标線及學校路段提示标志,學校周邊道路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學校老師和家長紛紛為武漢交警細緻入微的舉措點贊。
對路中護欄的“微改造”,是減少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徑。
2021年初,122報警顯示,漢陽區墨水湖大橋機動車碰撞路中隔離護欄的翻車事故接連發生。增設限速标志後,事故壓降不明顯,車輛剮碰隔離護欄情況仍時有發生。
武漢市公安局交管局事故預防與處理大隊、秩序管理大隊多次前往漢陽區交通大隊調研踏勘,問卷回訪事故當事人,邀請專家會商,制定整改方案:在橋面增設震蕩标線及提示标志,在中央護欄安裝反光條,在兩條内側車道施劃縱向減速标線,提醒駕駛員控制車速,并在橋中拱形段施劃白實線規範行車軌迹。通過整治,墨水湖大橋路段事故明顯減少。
交通微整治工作在新城區、農村地區也廣泛推行。
東西湖區漢湖村緊鄰107國道,出村道路是平交路口,易發交通事故。經過充分調研後,武漢市公安局交管部門在107國道主線增設交通警示标志、夜間爆閃燈、路面施劃震蕩減速标線,同時在漢湖村支路增設讓行标志、凸面鏡、減速壟。一系列“小改造”實施後,交通事故明顯減少,居民代表為交管部門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2021年以來,武漢交警在全市10處道路施劃車行道縱向減速标線、熱熔标記3600平方米;在環線分流處、橋梁匝道處設置433根柔性警示柱;安裝組合防撞桶145個、圓形防撞桶290個。據統計,交通設施升級改造後,相關路口平均通行時間縮短5%,擦碰事故平均下降19%,設施“微改造”為交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支撐。
2017年以來,武漢市機動車保有量連連攀升,與此同時,武漢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實現“五年連降”。“一升一降”的背後,是武漢市公安局交管部門不斷強化風險防控和源頭治理,提升事故預防能力。
武漢市公安局交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事故預防上,将始終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切實把工作基點放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上,下先手棋、打主動仗,把各種“不确定”的隐患因素轉變為“确定”的安全因素,使單起事故的“偶發性”轉變為整體事故率下降的“必然性”,最大限度讓事故可防可控,讓群衆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小程序”破解“大困擾”——走進一個門 辦妥所有事 群衆幸福感更強了今年8月,武漢市民于先生為家人購買電動自行車後,花了十幾分鐘在銷售門店辦齊了所有手續。于先生既欣喜又感慨,自己騎的車也是幾年前在這裡買的,當時為了辦手續還專門請了假,在上牌點和門店之間來回跑了好幾趟,排隊大半天才給車辦好證,挂上牌。
解碼變化背後的原因,關鍵詞是——“民生”。
小車牌連接着“大民生”。電動自行車以其靈活、方便的特點廣受群衆喜愛,武漢市新車上牌量屢創新高,今年10月,武漢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已超過223萬輛,每年新增約40萬輛。
原有的辦牌辦證模式跟不上發展的速度,“上牌、繳費、領證”往返跑、排隊辦,逐漸成為困擾群衆辦事的難題,也成為壓在公安機關心頭的一塊大石頭。
群衆的事是天大的事,每一件“關鍵小事”都關乎群衆切身利益。今年6月,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武漢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帶隊多次深入行業協會、登記服務點、快遞企業調研走訪,與市民、經銷商、企業代表面對面交流,聽取民情民意,找準症結所在,精準發力解決難題。
武漢公安從科技強警和服務模式入手,研發電動自行車電子行駛證申領小程序、優化服務流程,實現電子行駛證現場申領、審核、生成。以“一站式辦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将88家電動自行車帶牌銷售點拓展至440家,群衆買車、上牌“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電子行駛證”在手機上“一鍵亮碼”,大大方便了市民、提高了交警的執法效率。
“不僅顧客滿意,我們商家也更省心。以往,我們需要安排員工到車管受理窗口跑手續,一整套證照辦下來,要來回跑幾趟。現在所有信息資料都通過互聯網傳輸,武漢市公安局交管部門後台審核,現場就能辦好,大幅節省了我們的人工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競争力。”某電動自行車銷售部門負責人說。
電子行駛證一經推出,受到廣大群衆的一緻歡迎和贊譽,截至今年10月,武漢市已有158136名車主領取電動自行車電子行駛證。
随着公安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改革成果也惠及更多群衆。流動車管所上門辦業務、網上車管所讓數據多跑路、群衆少跑腿、警郵服務平台把服務觸角延伸到群衆家門口。2019年,武漢市“無人車管所”以24小時全天候自助模式投入使用,集照相、體檢、受理、制證等功能于一體,全年不打烊。
車駕管業務服務觸角延伸了,服務模式也在不斷升級,車管所漢口分所保留人工服務窗口,幫助老年人辦理車駕管業務;面向上班族的“午間辦公”模式,解決他們工作日辦理車駕管業務的困難;面向殘障人士提供“定制性”培訓和駕考服務;針對企業提供批量辦理、上門辦理的“店小二式”服務,幫助企業排憂解難。
十年間,武漢交警持續聚焦 “關鍵小事”,用心用情用力解群衆“急難愁盼”,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今年開展的“千名交警聯千企、進千校”工作中, 2230名交警下沉到全市2366家企業,1567名交警下沉到1567所學校,累計下沉1.9萬人次,幫助群衆解決各類困難、問題1824餘件(次)。
“微警創”實現“大作為”——智慧交通改變生活 讓出行更美好近日,不少司機使用手機導航都會有驚喜:等紅綠燈時,導航會自動提醒紅燈倒數讀秒。
這個“高科技”源于武漢交警與高德導航展開的合作。通過将全市625處信号燈數據讀取彙總,借助互聯網實時推送至高德地圖手機APP,開發出“會說話”的信号燈。信号數據共享,能對導航路徑實現更有效的規劃,提升城市路網在高峰期的通行效率。
該系統給駕駛員帶來的便利也是實實在在的。在跟車過路口時,前面是一輛高大的公交車或大貨車,正好擋住紅綠燈,跟着過去會不會闖紅燈,是走還是停?這時,車内信号燈同步倒數,可減少很多不确定性,司機能夠在各種複雜情況下,最大程度預判通行時間,并為之做好準備,既消除安全隐患,也提升通行效率。
據介紹,武漢市被确定為全國首批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武漢市“十四五”規劃也提出要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攻關,并整合城市各類公共數據,拓展市民感知度強的特色應用場景。近年來,武漢市公安局交管局以科技信息化建設應用為引領,緊抓“雙智城市”建設機遇,創新應用智能網聯、車路協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目前,武漢市公安局交管局正聯合華砺智行等科研單位,開發、推廣并完善“車路協同”智慧交通系統。“該系統可根據車輛的位置、速度和方向,以及前方路口的信号燈方案,雲計算出一個誘導車速,通過手機APP推送給用戶。駕駛員可根據APP建議合理調整車速,在綠燈時到達路口并安全通過。在車路協同技術的助力下,駕駛員可以避免在紅綠燈路口頻繁啟停車輛,推動城市交通破“堵”調“優”,對節能減排也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武漢交警在公安部及省市公安機關技術創新類大賽中屢獲獎項。武漢市公安局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将協同路端智能和車端智能,不斷探索智能汽車、智慧交通應用場景,打造良好的道路通行環境和城市交通新生活,為武漢建設新型智慧城市貢獻公安交管力量。
策劃: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
撰文:李軍 李佳
(來源:湖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