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緻知,最早見于《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學》中雖然提到了格物、緻知,但并沒有進一步解釋什麼是格物,什麼是緻知。所以後世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朱熹的理解和王陽明的理解。
南宋朱熹在《補〈大學〉格物緻知傳》中提到:
“所謂緻知在格物者,言欲緻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朱熹認為天下之物皆有理,窮盡事物之理就是格物緻知。
王陽明認為,心即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與朱熹的向外物求理截然不同。雖然都是講格物緻知,但是王陽明和朱熹對每個字的理解都有區别。
朱熹認為,格者,盡也。王陽明認為,格者,正也。
朱熹認為,物是天下萬物。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通俗點說,物指的是思想活動。
朱熹認為,緻是求取,獲得,達到的意思。王陽明認為,緻是緻…于的意思,緻知是将知緻于事,緻于物,緻于行。
朱熹認為,知是理,這個理同于老子的道。王陽明認為,知是良知,是天理。通俗點說,良知指的是本能。
從格物和緻知的關系來看,朱熹認為先格物而後緻知,緻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結果。而王陽明認為格物和緻知本質上是一個意思。
雖然朱熹和王陽明所理解的格物緻知有區别,但是并不能說誰對誰錯。因為實際上是他們各自發展了自己的理論學說。就好比同一個瓶子,朱熹裝了理學的酒,王陽明裝了心學的酒。
王陽明對格物緻知的理解,與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等心學主旨都融為一體,把這些結合起來看,可以更好地理解陽明心學的格物緻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