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藝術中的美學分析

藝術中的美學分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4 02:10:53

藝術中的美學分析?一、亞裡士多德在它最高的上帝身上,就達到純形式,都是唯心主義和神學目的論,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藝術中的美學分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藝術中的美學分析(客觀美學的發展)1

藝術中的美學分析

一、亞裡士多德在它最高的上帝身上,就達到純形式,都是唯心主義和神學目的論。

二、藝術本體論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質料和形式,從低級質料形式到高級質料形式,最後上升到最高形式就是神,神是所有萬事萬物的一個前提,一個目的,由它創造了萬物,這種世界觀變成了一種藝術世界觀,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種藝術品。這種世界觀在中國古代就有,古人認為山川大地是大自然的造化。冥冥之中有造物主把萬物造出來的,雖然沒有西方神和上帝的概念,但是也有造化的概念。整個自然界都是神的一個藝術作品,神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就是他的重要觀點神學目的論。

以往的美學家都是從美的本質推出藝術的本質,美的本質是客觀的,那麼藝術就是對美的現象的模仿,藝術是用來模仿客觀美的一種手段。他剛好颠倒過來了,從藝術的本質裡面引申出美的本質。首先是藝術,藝術就是一種技術,本來跟美沒有什麼關系,但是有一種藝術專門來模仿的藝術,那麼它就有了美的屬性,美是什麼屬性要看它的藝術、它的模仿是一種什麼樣的屬性。

他把美學當作一種藝術哲學加以研究,藝術不僅是技術的概念,整個宇宙自然界都是藝術品。他也注意到自然産物和人工産物是不一樣的,但這兩者有一點是一樣的都有形式在裡面,比如在種子裡面潛藏着形式,否則生長不起來,它的目的就是要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人工制品人把一堆質料拿過來,可以雕刻出人想要的雕像。它認為這兩個本質是一樣的,人工制品是人賦予它形式,自然物是神賦予它形式。何事物的形式都是由神創造,萬物都是神的藝術品,人是萬物靈長,也是上帝創造的,人的藝術就是對神的藝術模仿,

上帝創造萬物的特點,他總結為就是有機整體多樣的和諧。意思就是個别事物自己把自己那些分散的因素結合成一個統一體,不是為了達到外在的一個目的,而是自己是自己的目的。比如種子,它自己要生長起來,自己要把自己潛在的形式實現出來,于是就把離散的因素,比如陽光,水,空氣,土壤有機的關聯起來。使他形成它自己的目的就是成長,就是内在的和目的性。内部有機體各個部分互為手段和目的,凡是對藝術或者是美持有目的論觀點的,都會導緻美善同一,柏拉圖把美善對立,他認為藝術有時候損害道德和善,藝術都是模仿,且是影子的影子的,有時候會模仿低劣的情欲,感情的沖動,導緻對整個政治,和宗教信仰的危害。亞裡士多德,從經驗主義從藝術出發,把美和善都和人的感性聯系起來,達到美善同一,恢複了藝術的崇高地位,

他把藝術提高到一個善的崇高地位,善的有機統一它實際上是跟上帝的目的最終相吻合的上帝的目的就是至善,是最高的善。這就是他的一個巨大貢獻,把美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上帝創造的世界也無非是藝術,那麼上帝創造世界時候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形式,那就是美,所以美善同一。在這種神學目的論的基礎上,他提出藝術本體論,而這種藝術本體論從神的本體上下降到具體人的意識活動的時候就被歸結為藝術的模仿。

他的模仿論五個方面

第一, 強調藝術的模仿應該是模仿本質和規律,而不僅僅是模仿外表。

第二, 對于人的模仿,注重内在精神的模仿,在模仿人心情的這一點上,繪畫不如詩歌,詩歌又不如音樂。這和我們今天理解的不一樣,我們今天認為模仿藝術就是繪畫和雕塑。我們看到一幅畫一個雕塑就知道表現的是誰。今天我們不認為音樂有模仿性,你要聽交響樂,如果你想象它模仿是什麼場景,日常,河邊戲水。别人會笑話你不懂音樂,它不是模仿外在的東西。所以今天我們把音樂看成是表現藝術而不是模仿藝術。

但是亞裡士多德認為,表現藝術也是一種模仿藝術,模仿人的心情,模仿人的情感。也就是最微妙的情調、情緒。這樣一來模仿論就從外在的冷靜旁觀走向了一種内心的情感表現。最高級的模仿論就是表現論。這就是第二點,藝術模仿應該集中于模仿人的心情,人的主觀情感。

第三, 模仿也包括醜的對象,你看到那幅畫,看到那個雕塑,你就知道他原來是這個醜法,這使你獲得一種知識,于是你有一種快感,一種滿足感。

第四, 藝術家的靈感實際上就是一種推理,隻不過推理太複雜,太快,所以你來不及反思,所以就把模仿論徹底化了,沒有什麼東西不可以解釋,凡是藝術現象都可以加以解釋。

第五, 人的本能天性就在于模仿。

三、藝術的功能

1.認識功能:模仿論

他說,詩是一種比曆史更富哲學性、更加嚴肅的藝術,因為詩傾向于表現帶有普遍性的事

于是藝術和詩在這裡被提到了哲學相當的一個崇高地位。他說詩比曆史更富有哲學性。比現實的原原本本記載下來的那些曆史更具有哲理。

亞裡士多德看來所謂藝術就是模仿,而模仿呢就是反映,就是認識。當然這個認識裡面有更深的理解,不是認識表面的東西,而是認識本質的東西。第一方面:人的天性就是善于模仿。第二方面:模仿可以帶來快感。第三方面:講内容的時候你要真實的模仿,那麼真不真那就是認識論的标準了,那就要看客觀事物是不是那樣的,它的本質通過對經驗事實的邏輯分析才能确定,那就是認識論标準了。藝術跟認識就沒有區别,唯一的區别就是形式。藝術性就是藝術的形式,思想性就是藝術的内容,藝術内容就跟認識,跟曆史知識,跟人性的知識相關,跟藝術本身無關。真正講到藝術性就要看用了什麼形式,它的結構,它的統一性,它的語言、用詞,等等。所以這樣一種藝術觀最終走向形式主義。隻有藝術的形式屬于藝術本身,而内容已經跟别的社會科學知識、人文知識混在一起了,這就是我們後面要講的現代美學的“社會科學的形式主義”。

2. 道德和教育功能:淨化說

柏拉圖把美和道德對立起來,他認為藝術有時候損害道德和善,藝術都是模仿,且是影子的影子,人們有時候會模仿低劣的情欲,感情的沖動,導緻對整個政治,和宗教信仰的危害。由于藝術的這個模仿和煽情作用,從而限制對藝術的欣賞。而亞裡士多德,從經驗主義的藝術出發,把美和善都和人的感性聯系起來,達到美善同一,恢複了藝術的崇高地位,他提出藝術的這種愉悅性,美的這種煽情魅力是對人心的淨化,本身有道德作用。音樂三大目的,一是教育,二是淨化,三是精神享受

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都認為藝術可以實現審美的教育作用,精神享受方面亞裡士多德認為,不僅含有美而且還要有愉快,因為幸福就是這兩個因素的結合,美的因素和愉快的因素結合成幸福、善。善包含實用的善和道德的善。它看來實用的善本身就是幸福,來補充道德,那才是完善。精神享受方面導向幸福。

淨化:通過醫術治療那些精神有缺陷的人,這就是淨化;心理學的解釋,人長期受到壓抑,内心積攢一些負面的東西,通過欣賞藝術,把這些東西排解掉,經過長時間訓練,欣賞更多的藝術作品,那麼一個人就會更有同情心,也更能理解别人,這就是藝術在道德上的作用。藝術的本質解釋是這樣發展的,從畢達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模仿自然的美進展到蘇格拉底的模仿人的性格的美,到柏拉圖模仿神的美,最後是亞裡士多德的看法—通過對自然和人的美的、包括醜的事物模仿,來達到模仿神的藝術,神的藝術是至高、至美、至善的藝術。

四、藝術家

它認為藝術家不需要靈感,就把話說的像真的一樣,使人相信就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