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鳴金辭舊歲;雄雞唱曉慶新年”。雖然如今國富民安,物豐人和,莺歌燕舞,但人們總覺得春節的傳統民俗活動漸行漸遠,浙南地域的特色“文化年味“不如當年了。小螞蟻整理了這組浙南“文化年味“作品,呈獻給大家與其共享,也算給大家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
鳴山村離縣城十裡地,是平瑞塘河第一村,當年是富及一方,名聞八鄉,特别是春節廟會,各種民俗活動紛呈,水鄉文化多彩。
懷溪坎頭宮、洋溪宮廟會都在元宵節期間,相傳起源于明宣德年間,三年一次,請神豬、演木偶戲敬神靈、放“花樹”,可熱鬧了,這些‘’花樹‘’都是當地群衆手工制作在竹子上,每家都有,有些花樹上還制作了藥發木偶,放花樹時,竹上的藥發木偶活靈活現。廟會時,周邊兩省數縣民衆趕來做生意和觀看。
鳌江劃大龍是平陽鳌江民衆在元宵節期間,為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或慶豐年而創造并傳承至今的海洋文化習俗,起源于清末。大龍長70餘米、龍頭直徑5米,重五噸,要200餘壯漢擡,出遊時氣勢宏大,鳌江兩岸乃至周邊省市數萬遊人争先觀看。于此同時,各村娘娘宮都唱鼓詞(《陳十四》),以求天下太平。
鶴溪廟會興于乾隆年間,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合境平安,民衆重修靈佑殿和新建娘娘宮,并于春節後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各村組織擡閣、高跷、跑馬燈、滾龍、等民俗表演,熱鬧非凡,商賈雲集。此後這一活動得以傳承至今。
泰順縣元宵節百家宴,是一項獨特又古老的鬧元宵習俗,由最初的“做春福”發展而來,是一種在族人内部舉行的祈禱儀式,其目的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始于北宋時期,至今已有970多年曆史——相傳南宋時,三魁鎮張宅村先人為躲避戰亂,從河北清河逃難到此,張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一起同飲團圓酒。“百家宴”的前身為“祠堂酒”,範圍僅限于當地本家聚集一起共進午餐。漸漸的,後來逐漸演繹為聯誼性質的聚餐——百家宴。據稱在明清時極為流行。
攔街福是我市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初期的攔街福是一種單純的信仰民俗,後來人們以娛神為名,增加了文化娛樂活動。現代攔街福在活動現場有傳統工藝品展示,遊客們還可以參與猜燈謎、剪紙龍等這些老溫州的節日民俗。活動兩旁街道有長人馄饨、膠凍、九層糕、麥芽糖、燈盞糕等溫州地區的漢族傳統美食小吃。
周岙挑燈--在瓯海區澤雅鎮周岙正月十三鬧花燈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已有600餘年曆史,被稱作是浙南地區保存最好、最熱鬧、最有韻味的元宵燈會漢族民俗活動。周岙信仰佛教的農家,每年的正月初一就開始紮制各式各樣的花燈,人們把做好的栩栩如生、五彩缤紛的紙燈挂在家中到正月十三中午,紛紛集中到周岙集市街頭洞橋頭參與紮燈籠比賽,展示各自的手藝、絕活,傍晚時各家陸續挑到街上集中,随着石馬宮出來的挑燈隊伍,浩浩蕩蕩圍繞着周岙村莊遊行至石馬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