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讀萬卷書才能看到皓月繁星

讀萬卷書才能看到皓月繁星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12 11:30:12

讀萬卷書才能看到皓月繁星(讀書羽思為你)1

讀書|羽思:為你,千千萬萬遍——讀《追風筝的人》

作者一羽哲思

自從土槍土炮的塔利班,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軍,阿富汗、塔利班再一次成為熱詞,吸引了全世界的衆多目光。

女兒推薦了一本書給我,書名是《追風筝的人》(The Kite Runner),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賽尼。管中窺豹,任何一部小說都是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我想,《追風筝的人》可能是我了解阿富汗文化的一本書。

故事的張力很快吸引了我。書中所寫事件大部分以20世紀70年代,蘇聯入侵前後的阿富汗,及80年代逃離到美國為背景,圍繞着背叛與救贖這條主線展開,筆觸溫暖而殘忍,極度貼近人性。愛、恐懼、愧疚、隐瞞、欺騙、贖罪······這些人類複雜的情感,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中。

普什圖族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哈紮拉族仆人哈桑,從小情同手足,哈桑盡心盡力保護着阿米爾,替阿米爾承擔各種誤解和委屈,在風筝比賽中也為阿米爾赢得一次又一次的榮譽和尊嚴。然而,在一場風筝比賽後,發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性格懦弱的阿米爾無法自拔,再也無法坦然面對哈桑,事後找種種借口逼自己的父親趕走哈桑及其父親。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當年對哈桑的背叛,哈桑越是順從和無私,阿米爾的心理負擔越沉重。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睽違二十多的喀布爾,卻在父親好友拉辛汗那裡發現一個驚天的秘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是父親一直背負的倫理之罪。而此時,哈桑夫婦已被塔利班所害,阿米爾為了帶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遇上兒時的夢魇阿塞夫,最後終于克服内心的懦弱,找回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尋得了内心的安甯。

在阿富汗,普什圖人和哈紮拉人因分屬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什葉派,内部争端不斷,階層隔離明顯,然而這些都沒有影響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誼,雖然阿米爾作為普什圖人的優越感始終存在,主仆之間形成的慣有思維和行為定式,也始終淩駕于他們的友誼之上。阿米爾内心對暴力的恐懼,像最後一根稻草,直接壓翻了阿米爾和哈桑的友誼小船。

有觀點認為,人性是一種生命本能,如孟子認為的“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也有觀點認為,人性是可以後天改變的,如宋歐陽修說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阿米爾的内心有懦弱的、自私的一面,雖然哈桑可以為自己付出一切,但他始終堅守着階層的鴻溝,認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觀點,人性是有社會性和階級性的。在拉辛汗召喚他再去喀布爾時,阿米爾一開始也是極度抵觸的,如果不是拉辛汗揭開天大的秘密,阿米爾從“那裡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的告誡,背了幾十年的十字架可能卸掉的期望,找到了絕地求生的勇氣。從這裡,我們也看到,人性的善惡,是與所處的階層、當時的環境是相關的。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裡面,風筝是一個象征物。它既可以是割不斷的親情,也可以是脆弱的友情,還可以是阿富汗人們心中奢望的和平。對哈桑來說,風筝隐喻他與小主人阿米爾坦誠相待的友誼,在不斷地承擔中維持這并不牢固的關系;對阿米爾來說,風筝隐喻他對人性缺失的救贖,找回再度成為好人的路,才能追回一個完整的自己······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風筝。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的信念,也是阿米爾完成救贖後的人生感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