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我是武靈遙,謝謝你的關注。
今天,我将繼續為你分享我在閱讀《三字經》時候的感悟。
【原文】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經搬過三次家,就是為了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就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拆斷來教育他。
我們先來看前面的一句「昔孟母,擇鄰處」。
這句話說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它出自西漢時期劉向的《列女·卷一·母儀》,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孟子小時候,住家的地方離墓地很近,于是就常常和鄰居的小孩子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了辦喪事的樣子。孟子的媽媽看到了,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孩子住到這裡。
然後,她就帶着孟子搬到了市集邊上去住。到了市集後,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子,學起了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讨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後,又皺了皺眉頭,說,不行!我的孩子不能住在這裡!
于是,孟子的媽媽又帶着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周圍小夥伴的影響下,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孟子的媽媽看到後,很欣慰地說,嗯,這才是我兒子該住的地方。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雖然已經因為年代久遠不可考證,但是,它卻是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社會環境與父母的遠見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比方說,《貧窮的本質》一書裡,兩位作者在走訪全球那些最貧窮的國家時,便有發現,
即便是當地政府、社會上的慈善機構,一直都在為這些地區提供物質上的支持,但是,由于受到了周圍環境的影響,父母們始終認為把錢投入到孩子的學習上,是一件特别不值的事情。
于是,他們的孩子有的從來沒有上過學,有的早早地便下了學,回到家裡幫着父母幹農活,補貼生計。
而也恰恰是因為教育文化低,這些孩子一輩子都隻能夠做些簡單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子,重複着父輩的生活模式。
你看,與他們的相比,孟子是一個多麼幸運的人。
他有一個重視子女教育的母親,甯願自己的日子過得辛苦一點,也要帶着孩子搬到一個更好的地方,讓孩子與優秀的人為伍。
接着,我們來看第二句「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斷機」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也很廣泛,講的是,
孟子年紀大了一點以後,經常逃學。
一天,他很早便回到了家,織布的孟母看着便道,「你咋這麼早回來了?」,孟子直接回答她說,「讀書真沒勁,我不念了!」聽了兒子的話後,孟母什麼也沒有說,而是直接拿起了剪刀,剪短了織布機上的布。
看到母親此舉,孟子非常害怕,因為母親擡手剪斷的,是家裡好幾天的生計,于是,他便連忙跪下問道,「媽,你這是何故?」,
孟母便告訴他說,「孩子,讀書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就像我織布一樣,必須要一根根開始,一小段一小段織起,最後才能夠織成一匹布,做衣服,做被單。你讀書也是這個道理,一定要專心緻志,持之以恒,才能夠成才。」
從此以後,孟子開始專心緻志做學問,終成「亞聖」。
如果說,從「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孟母的格局和遠見,那麼,「孟母斷機」這個故事中,則更多體現的是孟母高超的教子方法。
首先,教育孩子時,你一定要有決斷性。換言之,你一旦和孩子商量好了一件事,那麼,無論你的孩子是撒嬌,還是撒潑,你都要堅持底線不動搖。
因為,你隻有先讓孩子明白,「我的爸爸/媽媽是一個做事有原則的人」,你在孩子面前才有威信,你說的話孩子才會願意心悅誠服地去接納。
其次,教育孩子時,單靠打罵,雖然是最簡單、最粗暴的解決方法,但是,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發展絕對是弊大于利的。
一方面,你經常性的打罵,往往會讓孩子覺得,用暴力解決問題是對的,然後也解決和小夥伴的沖突時,也習慣性地訴諸于暴力。
另一方面,你的打罵很容易讓你的孩子面服心不服,雖然會嘴上和你說,「爸爸/媽媽我錯了」,但是,心裡還是該幹嘛幹嘛,并不會引起重視。
但是,孟母這種不打不罵,直截了當斷機杼的做法,結果卻完全不同。
孟子在看到母親此舉後,先是心生疑惑,然後心生恐懼。這時,他的母親可借此機會,來告訴孩子持之以恒的重要性,這又比單純的打罵,和講大道理來得更加生動、實在。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妨像孟母學習,少一些負面情緒的宣洩,少一些大而空的說教,多通過具體的事例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心悅誠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以上,便是我對《三字經》第四句的解讀。
希望你喜歡~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着「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于個人公衆号:書語人間(syrjj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