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政治書上,我們一定背過這樣一句話: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那麼到底是生理需求優先,還是心理需求優先呢?且不忙得出結論,不妨老調重彈,看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衆所周知,美國人本主義(humanistic psycholog)學者馬斯洛曾在1943年提出了經典的五層次需求理論:生理需要(吃穿住不愁) 安全需要(工作保障) 社交需要(與他人的感情或聯系,也叫歸屬和愛的需要) 尊重需要(自我尊重和他人認可) 自我實現需要(發揮自己的潛能)
五個需求層次理論,需要一點洋屁水平
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馬斯洛随後又在1970年的版本中加入了三個新的層次:認知需求(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審美需求(尋找與欣賞心中的美)、超越需要(超越自我的價值觀)。因而,馬斯洛金字塔就擴充為八階——
網上沒有,作者自己畫的,求個關注
從八階金字塔中可以看出:生理需求占比較小,僅有生理需求(這裡僅指維持生命的需求,比如不被餓死)、安全需求(工作穩定,不擔心随時被辭退,也不擔心走在路上被劫),占比25%。而心理需求占比較大,包括其他六項需求(不一一列出),其占比為75%。
生理需求占比小但是任務重大,因為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死;心理需求占比較大但不是硬性需求。就算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也不會危及到生命。
——以上是一般的看法,而事實并非如此。人不僅是生理性動物,更是有思想的動物。如果一個人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萬分,甚至于結束自己的生命。
要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呀~
單純這樣說過于抽象,不妨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外地來的王二發窮困潦倒,又渴又餓,終于倒在路邊。幸而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發現了他,将他帶回救助站,喂他吃飯喝水、穿衣洗澡剪頭。此時王二發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
過了幾天,由于王二發已不再符合救助條件,他離開救助站,再次過上朝不保夕的生活。幸而當地社工組織幫助他,在一家工廠找了個組裝工作。此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
又過了一段時間,王二發在這裡深感舉目無親,孤苦伶仃,于是和工友們結交好友。此時他對自己所在的工人團體形成了歸屬感;甚至他找到了和自己志氣相投的女友,此時歸屬與愛的需求得到滿足。
後來王二發積攢了一些資金,出去自己開辦工廠,居然有所成就,得到大家普遍認可。此時尊重的需求得到滿足。
王二發功成名就,但是身邊人說的話自己聽不懂,覺得自己知識太少。于是參加成人本科,學習知識,廣泛交友,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此時認知的需求得到滿足。
再之後,王二發迷上了字畫古玩,開始參加各種鑒寶會、拍賣會,實現了自己的審美需求;後來買來石頭與雕刻刀,刻出不少印章,居然很受圈内人歡迎,價值上自我實現。
晚年,王二發帶人建設自己的家鄉,看着家鄉一天天富裕起來,他滿意地閉上了雙眼,實現了超越自我的價值。
雖然故事比較理想化,但諸位也莫計較,主要看其中王二發的各種需求變化。不妨想一想中國古代“幼年求學、中年求官、老年求仙”的理想願望,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李白幼年求學,中年在朝做官,老年乘鲸魚飛仙而去,是中國的理想狀态,也暗中符合馬斯洛金字塔理論
假使哪位讀者嘗試用馬斯洛金字塔理論解讀自我,那要注意一點:
并不是非得徹底滿足上一階段,下一階段的需求才會出現。
舉個例子:
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裴多菲,《自由與愛情》
顯然,愛情的層次比生命更高,自由的層次又比愛情還高。但作者卻選擇抛棄生命選擇愛情。在上一個階段曾被滿足、或是半滿足的情況下,下一個階段的需求就油然而生了。
所以,不必拘泥于具體階段。不是理論束縛人,而是人應用理論。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回到文章開頭,到底是生理需求重要還是心理需求重要?以作者觀點看恐怕還是心理需求更重要一點,畢竟人是有思想的動物,而不是無知禽獸。
如果喜歡的話就點個關注點個贊,支持作者的創作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