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劉道士贈小葫蘆》詩雲:
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雲雲萬裡身。
收起鬼神窺不見,用時能與物為春。
詩中這“神奇”的葫蘆在鄉間可不是什麼稀罕物,它與南瓜、絲瓜相類似,房前屋後的樹枝上、籬笆邊、院裡豆架瓜棚裡常常能夠見到那憨态可掬的模樣。掩映在綠葉裡的葫蘆花,白花黃蕊,含笑迎風,俏麗高雅,精美的如同一水晶挂件。
蜜蜂、蝴蝶嗡嗡地飛,一會兒落在這朵花上,一會兒又從那朵花上飛起。一個個圓腦袋、大肚子、細蠻腰,上小下大,長得跟個8似的葫蘆吊在棚上。微風吹拂,左右搖曳,來回晃動,似蕩着秋千、東張西望的頑童,甚為可愛。正如宋代詩人文同《湖上衆禽盡以俗呼為題·提葫蘆》詩雲:
花開已堪鏡,半綠卷如杯。
誰為回風力,清香滿面來。
葫蘆架下,讀過幾天私塾的二爺爺給我講過一則“神童”故事。明末清初的侯方域,小時候出口成章。一日有和尚在葫蘆架下乘涼休息,攔住他,非要他以葫蘆為題作詩,侯方域看看和尚的光頭,再看看綠亮亮的葫蘆,吟道:
葫蘆架下葫蘆藤,葫蘆架下葫蘆明。
葫蘆碰住葫蘆頭,葫蘆不疼葫蘆疼。
這诙諧的故事至今還記得。
當然,能讓我記住葫蘆不僅僅是這“神童詩”,主要是它能解兒時的“饞蟲”。“詩經《豳風·七月》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這“瓜”就是葫蘆。《小雅·匏葉》中說“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說的就是将嫩綠的葫蘆葉子采摘烹饪,當作一道下酒的菜。
葫蘆适合食用的時間很短,隻有在很嫩時才可清炒、燒湯。盡管葫蘆的食用期很短,但是它的味道卻極其鮮美,元代王祯《農書》說:“匏(葫蘆)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幹”;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饪鹹宜,最為佳蔬。”
兒時的農家不可能“和肉煮作葷羹”。母親做“葫蘆菜”,通常是把長滿白毛的嫩葫蘆切成細條,再把紅紅綠綠的辣椒也切成細條,然後清炒。有時也會把嫩葫蘆切成塊與南瓜塊一起燒湯,當然也會放上幾隻辣椒,這清香微苦還辣辣的鮮美味道,征服了我的味蕾,如今想來還流口水。
乾隆皇帝有一首《詠壺盧器》詩:
回也資瓢飲,陶人豈藉憑。
玉成原有自,瓠落又何曾。
納約傳貴制,随圓泯銳棱。
愛茲淳樸器,更切木從繩。
說的就是葫蘆不僅可以食用,還能制作盛水的水瓢,盛酒的酒葫蘆,裝藥的藥葫蘆,還可做成吉祥的擺件。我小時候日用品極為匮乏,葫蘆是農家最好用的器皿。葫蘆由小變大、由扁變圓,顔色由綠變白、由白變黃,直至皮質增厚、外殼堅硬。這時小心摘下來,用木匠的墨鬥從葫蘆正中打好墨線,用鋸子鋸開,“一個葫蘆兩個瓢”。把瓢放在開水鍋裡煮熟煮透,摳掉裡面的葫蘆籽,刮掉外側的青皮,撈出曬幹,就可以長久使用了。那煮熟的葫蘆籽還是上好的“瓜子”,吃起來香甜可口。
記得母親栽種的葫蘆品種多樣,大的葫蘆剖開做水瓢,小的葫蘆瓢米面瓢,細長把的葫蘆瓢還可以當勺子盛飯用。這可是純正的綠色器皿。晚秋霜後還沒有成熟的葫蘆,農家也不會扔掉。在葫蘆的“大肚子”上方挖一個拳頭的洞,掏出葫蘆籽瓤,曬幹做成“葫蘆頭”,将芸豆、扁豆、絲瓜、黃瓜的籽粒種放在“葫蘆頭”裡,挂在房梁上,防鼠防黴。真是上好的“袖珍”倉儲。
黃庭堅的《葫蘆頌》詩雲:
大葫蘆乾枯,小葫蘆行酤。
一居金仙宅,一往黃公垆。
由此可見古人對葫蘆的喜愛。因為“葫蘆”與“福祿”諧音,葫蘆的藤莖稱作“蔓帶”,與“萬代”諧音,成熟的葫蘆内有很多籽粒,象征着多子多孫。《大雅·綿》有“綿綿瓜瓞”,《大雅·生民》中也有“瓜瓞唪唪”的詩句。“綿綿瓜瓞”與“瓜瓞唪唪”均寓意子孫興旺,萬代繁茂。宋代陶谷《題玉堂壁》詩雲:
官職須由生處有,文章不管用時無。
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陶谷強聞博識,飽覽經史,書畫一絕,文筆功深。趙匡胤就把他安排在翰林院,但并不重用。 趙匡胤還曾對翰林院的文人說,你們這些人起草诏書、法條,都是照搬前人,不過是依樣畫葫蘆罷了。陶谷聽了這話,便寫了上面這首詩自嘲。
彩色剪紙《瓜瓞綿綿》——朱少華
平時喜歡剪紙,曾根據《詩經》詩意,不揣粗陋,“依樣畫葫蘆”,剪成《瓜瓞綿綿》、《福祿萬代》兩幅剪紙。剪紙俗語說,葫蘆是個筐,吉祥紋樣往裡裝。将多種吉祥圖案在統一主題下變化組合拼連其中。葫蘆上的主圖是娃娃抱着一個大蓮蓬和葫蘆及葫蘆上的兩隻大蝈蝈,應和着舊時人家結婚喜聯:“螽斯蟄蟄 ,瓜瓞綿綿”之意;意為子孫連綿。石榴、柿子、如意等圖案寓意為吉祥、幸福、希望。再現生活的幸福安康。
剪紙:《福祿萬代》——朱少華
宋代無名氏有首《無題》詩:
西出潼關客路迷,一葫蘆酒一篇詩。
葫蘆酒盡興未盡,坐看春山春盡時。
出了潼關,道路崎岖,但景色壯美,邊走邊看,竟然迷路了。拿着一葫蘆酒,覓得幾句好詩。酒喝完了,興緻還未盡。于是就坐在春山上欣賞暮春的風景。這顯示出了詩人潇灑豁達,随遇而安的高超境界。
元代無名氏的《懸葫蘆詩》雲:
葫蘆一個是生涯,閑步人間訪酒家。
要問狂夫何處住?蓬山洞口有桃花。
這首詩便很有神話色彩。仙人走天涯,就靠一葫蘆。沒有酒喝了,悠閑到人間買酒。如果你要問我在哪裡住,我就住在蓬萊仙山的桃花洞府。這詩是不是很有些仙風道骨?沒想到長在農家這稀松平常的葫蘆,還真是“葫蘆雖小藏天地”啊!
-作者-
朱少華,莒南縣人,中學高級教師。喜歡寫作。教學論文、散文随筆、剪紙等作品,散見多家報刊及網絡平台。在征文及網絡文學作品大賽中多次獲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