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邊小屋為什麼消失?來源:經濟日報設想一下,你在河中央憑欄而立,河水在腳下奔流不息,微風輕拂,寬闊的河面上波光粼粼,除了兩岸原始森林中的鳥兒啼叫,四周一片靜谧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環境裡,沒有城市的車水馬龍,沒有互聯網的聒噪喧嚣,沒有職場快節奏的你追我趕,更沒有人際關系的困惑與煩惱這是多麼令人神往的場景,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湖邊小屋為什麼消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經濟日報
設想一下,你在河中央憑欄而立,河水在腳下奔流不息,微風輕拂,寬闊的河面上波光粼粼,除了兩岸原始森林中的鳥兒啼叫,四周一片靜谧。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環境裡,沒有城市的車水馬龍,沒有互聯網的聒噪喧嚣,沒有職場快節奏的你追我趕,更沒有人際關系的困惑與煩惱。這是多麼令人神往的場景!
如此人間仙境并不僅僅存在于想象之中,塞爾維亞人的河中小屋就是如此。
塞爾維亞境内有一條綿延340多公裡的德裡納河。在巴塔小鎮附近河段,河道中央赫然矗立着一塊巨岩,岩石上建有一座“遺世獨立”的小木屋。這就是聞名遐迩的“德裡納河小屋”。劃着橡皮艇來到小屋的訪客們盡可以在這片小天地中坐看晨光暮霭,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放空大腦。
在青山綠水間,明明是人工修築的德裡納河小屋卻顯得毫無違和感。無論是在姹紫嫣紅的春天還是在枝繁葉茂的夏天,無論是在水流湍急的豐水季,還是河水退去後“水落石出”的時節,小屋總能與周遭的景緻保持和諧。
這可能與小屋的建造理念有關。
據說,大約半個世紀前,建造者曼迪奇開始搭建小木屋。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不求豪華,但求舒适,而且不能僅僅留給自己獨享,和夥伴們一起分享才是最好的。
上世紀60年代,水質清澈、景色宜人的德裡納河已經是當地人最喜歡的“遊泳天堂”了,對17歲的曼迪奇來說也是如此。每次遊得筋疲力盡時,曼迪奇和朋友們總是爬到岩石上稍作休息。可是岩石粗糙的表面很硌人,于是他們決定遊回岸邊,帶上幾塊木闆鋪在身下。當時正是夏季,正午強烈的陽光晃得人睜不開眼,他們隻得把木闆立起來遮擋陽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曼迪奇突發奇想,幹脆在這塊大石頭上蓋個小房子!
曼迪奇和小夥伴們說幹就幹。他們劃着皮劃艇把建築材料運到巨岩上,一塊木闆、一塊木闆,一顆釘子、一顆釘子,很快就把小木屋建起來了。
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德裡納河脾氣“暴躁”――每逢汛期,小屋都會被河水沖毀。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中,小屋先後被毀壞了6次。
塞爾維亞諺語有雲:“沒有人可以讓彎曲的德裡納河變直。”這句話的本意是指,沒有人能馴服喜怒無常、躁動不安的德裡納河,其寓意是勸誡人們不要嘗試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塞爾維亞人卻不信邪。坎坷的曆史造就了塞爾維亞人民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他們始終堅信:當道路充滿荊棘,就要去錘煉勇氣;當内心已無所畏懼,就要去征服天地;當站穩腳跟,就要去追尋夢想……
德裡納河小屋每一次被毀後都會迎來“重生”。小鎮居民們總是自發到河流下遊,把較為完好的木闆撿回來重新安裝,并且踴躍加入到加固小屋的隊伍中去。可以說,德裡納河小屋已經成了小鎮居民們共同的“執念”。作為人類與自然數次交手的“成果”,它在一次次重建與加固中頑強地留存下來,成為“塞爾維亞精神”最有力的佐證。
如今的德裡納河小屋總是充滿歡聲笑語。小屋成了小鎮居民們休閑的最佳去處。每年夏季塞爾維亞德裡納河帆船賽期間,數百名選手和觀衆彙聚于此。比賽之餘,除了參加派對、燒烤活動和露天音樂節,他們最心心念念的就是到小屋一遊。
不僅如此,2012年8月份,一張關于德裡納河小屋的攝影圖片登上了《國家地理雜志》。攝影者将小屋譽為“令人遐想”的建築傑作,小屋自此名聲大噪,全世界的旅行者紛紛慕名前來,在這裡留下了一段段屬于自己的美好回憶。 (蔡 淳 來源: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