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4年的維修讓倫敦的标志性“大本鐘”靜音計劃在英國引起了不小争議。從2017年8月21日開始一直到2021年,由于“必要的修複”這個鐘将基本停止工作。除了影響到世界上最主要的地标之一,還讓中國無故躺槍。英國網民說:“中國能在一夜之間将城市構建好,為什麼我們擦一個鐘就要花4年時間?”理由是北京首都的三元橋整體換梁僅花43小時就完成。
當然,英國網民的抱怨僅是個玩笑,大本鐘的修護可不是普通的“建設”。
“大本鐘”實際上是每小時報時的大鐘簡稱,但是這個名字後來又延伸到大時鐘和伊麗莎白塔本身。在倫敦的中心,96米高伊麗莎白塔矗立在威斯敏斯特宮北端,英國的議會也坐落于此。所以,作為國家和文化的象征以及政府的标志,跟其有關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當地民衆的神經。除了其長久曆史上一些或大或小的罷工事件外,大本鐘已經計時和報時長達157年之久。
可以說大本鐘是英國制表史上的典範,包括很多表友都在感歎,為什麼沒有制表人來“複興英國制表業”,畢竟故事和曆史是不可複制的。比如說,大本鐘樣式的羅馬數字,就沒有成功用到多數現代手表中(注意:表盤更喜歡用IIII來替代羅馬數字的IV(4)。與大本鐘制造者同名的鐘表制造公司Dent确實有生産過大本鐘樣式的表,但是還是有許多曆史有待發掘。
科普:在鐘樓334級台階處,框架接近底座的位置刻有文字“本鐘于1854年由女王的禦用鐘表制造公司Strand and Royal Exchange的弗雷德雷克·丹特,由Edmund Beckett Denison Q.C 設計” 。更準确地說,設計由Edmund Beckett Denison 和 George Airy完成,建造由Edward John Dent完成。Edward Dent死于1853年,其繼子于1854年完成大鐘的制造,但是直到鐘塔于1859年5月31日完工時才投入使用。
鐘樓四面各有一個鐘面,每個鐘面直徑達7米,用鑄鐵制造,312塊乳白色玻璃用于夜間照明。時針本身長2.7米,分針長4.3米。光是驅動4套這麼大尺寸的指針所需的動力和發條裝置就很驚人,更不要說5個大鐘。
在國外有很多像大本鐘這樣的鐘樓,一般都采用擺鐘的形式。在數個世紀前,于16世紀初,物理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發明了擺鐘,他也是平衡彈簧表的發明人,将鐘的精準度從15分鐘每天提高到15秒每天。從那時起,計時的精準度出現了穩定持續的發展和提升。
在1854年與1959年鐘樓完工期間,據說是Denisen發明了(此發明的歸屬有點争議)三腿型雙重重力式擒縱機構,也就是現在所采用的在原設計上(原設計為不擺的擒縱機構和擺錘均衡鍵)改進的機構。這種鐘擺擒縱機構設計将鐘擺獨立開來,可以不受機芯反饋,并轉移以緻影響鐘擺的幅度,如指針的壓力。
因為結構的特殊性,大本鐘的保養周期跟我們所佩戴的機械表是截然不同的,鐘表匠需每周進行三次的走時檢查,給齒輪上油,将精準度控制在 /-2秒以内。他們檢查精準度時,通過電話取得參考時間,通過手持秒表記錄,然後再對照檢查大鐘。他們把檢查記錄和鐘塔内的氣壓和溫度都進行記錄,記錄簿上的記錄已經超過100年了。另,記錄工具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種巨大的鍍金簿,而是A4紙和電腦軟件。
大本鐘的調校很有意思,在鐘擺旁邊有一個小托架,上面摞了幾枚硬币,而這種硬币是以前英國的便士,增加一枚便士,中心往上移一點,“縮短”一丁點的量。每增加一枚便士,提升的速度是0.4秒每24小時。
不僅是大本鐘的視覺畫面意義深遠,敲鐘的聲音或許也在世界範圍内享有同樣的辨識度,-盡管不是每個人都會把兩者聯系起來。每15分鐘,4個小鐘鳴奏Handel's Messiah的16個音符,整點的前20秒,随後是約7秒的停頓,通過錘子在中心敲擊13噸重的大本鐘,奏出E調報時聲。第一次敲鐘報時是整點,通過數敲鐘次數就可得知時間。據說建成之初在方圓十裡之内都能聽到鐘聲,至于現在,由于噪音污染,半裡内都很難聽到了。
老鄧說表:
那些抱怨機械表維修麻煩和費用的鐘表愛好者們,這個耗資2900萬英鎊(合計2.5億人民币)耗時4年的維修項目或許能給予你們不少安慰。計劃在2021年完工,但是在特殊時節如新年還是會鳴鐘。靜音的主要原因是大本鐘高達118分貝(鏟車、拖拉機的聲音大小)的聲音會影響工人的施工安全。大鐘本身,包括4個鐘面都會拆除、清理、修補,但即使是在修補期間,指針仍會通過電動馬達驅動走時。
如果可以,來“老鄧說表”,跟表友們一起聊表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