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怎樣取代藝術家?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蓋博銘 宋美黎 任超)人工智能除了手機上的語音識别、讓人類棋手“競折腰”的AlphaGo等,會不會融入人類的藝術世界?,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工智能怎樣取代藝術家?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蓋博銘 宋美黎 任超)人工智能除了手機上的語音識别、讓人類棋手“競折腰”的AlphaGo等,會不會融入人類的藝術世界?
近日,在位于北京798藝術區的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邱志傑:寰宇全圖”展覽上,一台特殊的電腦被擺在展廳中央。
當觀衆說話時,它會臨時“創作”出各種具有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授邱志傑藝術風格的“作品”。聽到“北京”,屏幕上可能會出現“糖葫蘆”“鳥巢”之類的詞彙;聽到“教室”,電腦則會“告訴”觀衆,除了“學習”,它可能還聯想到了霍格沃茲魔法學校……
據介紹,經過“訓練”,這台具有互動性質的人工智能軟件裝置能夠按照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将觀衆口述的詞彙發散成一張以山水、建築形狀及其他關鍵詞彙與概念編制而成的“思維地圖”。
“人工智能不僅是藝術家的工具,它正在成為人們參與創作、欣賞作品、沉浸藝術的新途徑。”邱志傑說。
從AlphaGo戰勝李世石,到首幅人工智能繪制的肖像畫拍賣出幾十萬美元高價,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慢慢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在中國諸多藝術領域,人工智能的身影已經屢見不鮮。“AI們”不僅能靠寫詩解決“理工男”不善于表達的困擾,也開始闖入音樂界嘗試歌曲編寫……
京東集團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何曉東曾帶領團隊利用人工智能生成6張形态逼真、細節細膩的鳥類繪畫作品。記者在現場觀察,很難快速鑒别是否是人類創作。
科技讓創作變得“簡單”。何曉東認為,每位藝術家都有一定的個人風格,人工智能可以此來計算調整表征空間和采樣及生成模型,生成出反映藝術家思想的作品。
在服務藝術家的同時,科技讓知識和藝術日常化、平民化。“人工智能可以讓大多數人都能享受到藝術創作的美感。有的人想畫一隻鳥,但即使手裡被塞了一支畫筆也畫不出來。某種意義上,人工智能就可以幫助這類人實現夢想。”何曉東說。
但這也讓一些人憂心忡忡,猜想藝術家是否也會被科技“奪去飯碗”或喪失原有的創造力。在邱志傑本人看來,科技的發展會“逼迫”藝術家們不斷地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促成藝術的進化。
邱志傑認為,科技發展是藝術的一次解放運動。“具有實驗精神的藝術家應勇敢地擁抱技術,并把它用于符合人性的場景,這才是積極的态度。”
科技和藝術如何擦出更燦爛的“火花”?邱志傑表示,科學創新和藝術創新有交叉和糅合的地方,二者都是在試圖展示世界構造的内在秘密。“有人說‘藝術和科學總在山頂相遇’,但我覺得藝術和科學其實從未分開過。”邱志傑說。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