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東坡在黃州有多強

蘇東坡在黃州有多強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07:35:51

蘇東坡在黃州有多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東坡在《自題金山畫像》中的一首詩此時的蘇東坡結束儋州的流放生涯,北上常州度過了最後的時光,他神思過往,離世前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十年前所作的蘇轼畫像,有感而發,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蘇東坡在黃州有多強?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蘇東坡在黃州有多強(蘇東坡在黃州的艱難歲月)1

蘇東坡在黃州有多強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東坡在《自題金山畫像》中的一首詩。此時的蘇東坡結束儋州的流放生涯,北上常州度過了最後的時光,他神思過往,離世前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十年前所作的蘇轼畫像,有感而發。

往事随行,思緒橫飛。那是"烏台詩案"後,蘇轼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黃州即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當時是個虛職,也就相當于縣人武部副部長吧。實際上屬于朝廷的監管人員,并不能随意離開。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由長子蘇邁陪同,在禦史台差人的押解下到達黃州。首先得解決住的地方,他是犯官,沒有官舍,隻得暫住定惠院,是一座破舊的小廟。

住的地方有了,那得跟朋友們聯系聯系,告知他們我現在過得如何。可是他寫給朋友的信,一封都沒有回信。失去人身自由、政治失意、帶罪之身,這些衆多标簽,使得朋友們對他敬而遠之。孤獨、寂寞、冷清,成了他初來黃州的主旋律。蘇轼作詩感慨世态炎涼道:“我谪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風浪裡。故人不複通問訊,疾病饑寒宜死矣。”

又在《蔔算子》中這樣寫道:“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明自己雖然形單影隻,但不改初心,揀盡寒枝不肯栖。

後來蘇轼全家人都到了黃州,家的溫暖讓他暫時忘卻了世态炎涼和此前的孤寂。然而一大家人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黃州,沒有實際俸祿,每月隻能到官府象征性的領些實物如用剩的酒袋,好換取些銀兩,如何填飽肚子已然成為問題。好在他來黃州時帶了一筆救命錢,大概能用一年。小廟是住不下這麼多人了,知州給他安排了一處廢棄的驿站,名為“臨臯亭”,聽上去還蠻有詩意的名字。卻不知這裡是靠近長江,年久失修,潮濕逼仄,“空煲煮寒菜”,“破竈燒濕葦”,聊以度日。他的詞對臨臯亭有記載,《臨江仙·夜歸臨臯》:“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此時蘇轼壓力倍增,養家的重擔壓在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肩上。他的人生何嘗受此劫難,少時家境尚可,青年進士及第,名滿京華,中年宦遊,卻因“文字毀謗君相”的烏台詩案而遭受牢獄之災,幾乎死于牢中,幸而宋朝開國皇帝立下規定不殺文臣,王安石也替他在皇帝面前求情,才被貶至黃州。四十四歲的他,此時到達人生的低谷。

開源節流,首先必須節約開支。他決心改掉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每天的花銷雷打不動,控制在一百五十文,初一時取出四千五百錢,分三十份,挂在屋梁,每天需要花錢,就用叉子取一串。

當然這樣節約也是不夠的,所有的吃穿基本生活物資完全靠買或朋友資助,隻出不進是熬不了多長時間的,于是他的生活日漸困窘。當時他的好朋友馬正卿向黃州太守請求能劃一塊無主的地給蘇轼耕種,太守徐君猷很同情蘇轼,就把城東緩坡上的一塊營防廢地劃給了蘇轼。

“官員蘇轼”變身為“農夫蘇轼”,這塊地瓦礫遍地,雜草叢生。他帶領全家給這塊地清除雜物,整理出幾十畝田地。不久購買一頭耕牛,夏天稻,冬天麥,也開辟了菜園子。不事稼穑的蘇轼體驗到了農夫的艱辛,但他也體驗到了收獲的快樂,終于将吃飯的問題解決了。愛酒的蘇轼還自己動手自釀蜜酒,釀成後還遍贈親友。

雖為“農夫”,他也不忘詩文雅興。從此以後,他自号“東坡居士”。此号得自白居易寫的《東坡種花》,“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耕種于城東緩坡,東坡此名渾然天成,實至名歸。

天天吃素菜,家人身體也扛不住。當時富裕些的人家都是吃羊肉,豬肉卻無人問津,不是大衆食材。吃不起羊肉,他就轉向價格低廉的豬肉。他自己做豬肉頗有心得體會,這樣他又變身為“廚師”、“美食家”。他作的《豬肉頌》:“淨洗铛,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融食譜與美食點評于一體,後來此菜成為衆人皆知的“東坡肉”。

生性豪爽的蘇轼此時也有了新的“朋友圈”,慢慢從各地探視他的朋友漸漸多了,他每天起來後就是接待客人到訪,如果沒有,他就出門去拜訪客人,愛交朋友可見一斑。為讓客人來訪起居更方便,他決定動手蓋幾間房子。于是在朋友的大力幫助下,在東坡地頭建成了五間草屋,落成當天雪花滿天,故命名為“雪堂”。他給朋友的書信說“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餘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滿滿的成就感。

漸漸他也熟悉了黃州,也知道了那些“網紅打卡旅遊地”,他泛長江、吊赤壁,寫下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都是流傳千古的文字,今天的高中生們應該大部分都會背吧。

《定風波》一詞作于他在黃州的第三年,“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意境深邃,豁達自然,寄寓着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在黃州的四年,他共寫下了750多篇作品,平均每兩天一篇,是不折不扣的“高産作家”。很多都是其代表作,連他自己也跟朋友說“日近親阙甚多,篇篇皆奇。”其文風在黃州為之一變,其意旨曠達,對自己的過往深刻反思,自由灑脫,使蘇轼走上了一條自我拯救的道路,也成就了蘇東坡的文章事業。

元豐七年(1084)三月,蘇轼改遷汝州 (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自此告别黃州。蘇轼躬耕東坡之壟,放浪江漢赤壁之間,親驗底層人生。他在《别黃州》中說:“長腰尚載撐腸未,闊領先裁蓋瘘衣。投老江湖終不失,來時莫遣故人非。”

斯人已逝,然而東坡的詩文和生活蹤迹卻成就了黃州一段千古美談,抑或是黃州的艱苦歲月曆練了蘇東坡,此後的他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