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蘇轼【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是一首很生動地寫畫的詩。也就是為畫題詩。很有畫面感,好一幅《春江曉景》。
可是很多人把“正是河豚欲上時”中的“上”解釋成河豚順流而上。因為河豚在春天順江而上,到淡水産卵。估計這麼解釋的人是小時候動物世界看多了。
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就一點情趣也沒有了。而我讀到這句是卻是眼前浮現一個吃貨,眼睛都綠了,嘴角流着口水。他要幹什麼呢?當然是要吃河豚了。如此美味,對于東坡這樣的大吃貨當然是垂涎三尺了。
唐人戴叔倫有詩《蘭溪棹歌》”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這裡上作“來,到”講。釣魚的人經常說一句話“上魚了”,表示有魚咬鈎了。也表示魚很多,特别容易釣。所以這裡如果把“正是河豚欲上時。”理解是成正式捕獲河豚的好時機,整首詩會顯得非常有趣,非常活躍。而将該句解釋成河豚逆流而上則索然無味。
現在發現網絡上有很多的詩詞資料,也有大量的視頻在講詩詞。可是疏漏、錯解很多。這裡隻是盡自己一點力量對個人認為講解有出入的詩句進行整理,發表一下個人的意見。歡迎留言讨論。我有個理想,就是讓孩子接受比較正确的古詩詞的教育,而不是每天背誦,卻理解錯了。中小學教材中的很多詩詞都存在一些理解或解釋錯誤。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希望能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