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禅上書了一篇表文,即《前出師表》。
自古以來,後人讀《前出師表》都給諸葛亮定了“精忠報國”的基調。比如杜甫所寫的《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後人給予諸葛亮的一個評價。精确,卻也刻闆。
諸葛亮是一個懷有深沉感情的人。《出師表》這篇表文便能窺知一二。
這篇文章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文末的一句話,“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般出征在即的将士們都會一表忠心,說些諸如“不破樓蘭終不還”等等壯志淩雲的話語,但是諸葛亮卻是“臨表涕零”。
然而,這四個字卻也是了解諸葛亮,了解他的感情,了解他所上書的《出師表》想表達什麼的關鍵所在。
這才是諸葛亮的感情所在。
讀這篇文章,能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的諄諄教誨,殷殷囑托,或許聽來很是啰嗦唠叨,但是一片真心,無可否認。
《前出師表》便是給人這樣的感覺。就論這點,千古以來,就很少有人能做到諸葛亮這般。要知道,多少君臣關系微妙,彼此不相安?
或許是在一個寂靜的深夜裡,萬家燈火都已熄滅,而諸葛亮的辦公室裡依舊燭火搖曳。北伐出發前夕,諸葛亮沉思良久,最後提筆親手寫下一封表文,即《出師表》。
寫到最後,諸葛亮淚水盈眶,他想到了什麼?他為什麼哭了呢?
或許他想到了北伐之事前路茫茫,想到了蜀國國勢之艱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想到了托孤的先帝,想到了年輕懵懂而尚不能擔當大任的後主劉禅,想到了自己身上的國家重擔……他心中必定思緒萬千。
先帝劉備在去世之前,給諸葛亮留下一句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如果劉禅有治國之才,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能,你可以廢掉他,自己取而代之。
諸葛亮當時就哭泣跪伏在地:“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我必定竭智盡忠,直至死亡。”
諸葛亮是一個言而有信之人,他這麼說了,也确實這麼做了。
諸葛亮當時接手的時候,蜀國上下都是一個爛攤子,他并定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變,而北伐是改變現狀的一個關鍵點,否則蜀國滅亡要更早一步。
出發在即,諸葛亮心中很是放心不下國内。劉禅年輕、仁弱,難當大任。所以他寫下一片真心實意的叮咛囑托,像是個長輩一樣挂心後輩的不成熟。
諸葛亮心裡很苦,因為他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
有理想的人心裡都苦,有情懷的人日子都難,想做實事,做不成,心裡就一直牽挂着,就像出演一場悲劇。
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先帝對他的期望和他自己統一天下的政治理想,他都做不到,但是他又無法對此視若無睹,所以他心裡苦。就像一個老父親看着即将大學畢業卻找不到工作的孩子,滿心裡都是焦慮擔憂。
所以,《前出師表》寫的就是諸葛亮的焦慮,諸葛亮的苦心,諸葛亮的眼淚。
隻可惜,劉禅不懂。
後人能從《前出師表》了解到什麼呢?
諸葛亮很高明,他的高明之處在于非常有眼光。當初他尚在隆中隐居之時,就将天下局勢分析得頭頭是道,天下三分就已劃定。
在《前出師表》中,開篇就将天下大勢給概括了,“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别說上市,公司甚至連業績都很慘淡,快要破産,在這個時候,創始人卻撒手而去,留下一堆爛攤子,内憂外患,層層疊疊。
諸葛亮站在全局之上,以更高的眼光分析如今天下三分的局面,他看到如今的蜀國内憂大于外患,國内各方勢力錯綜複雜,難以壓制,而他無能為力。他像是一個既當爹又當媽人,全心全力輔佐劉禅,而劉禅能力非常一般,這怎能不令他感到心力交瘁?
可是即便如此,諸葛亮依然扛起治理國家大任,從《前出師表》就可以看出,對于内外形勢的變化,他了然于胸;對于國家内部的憂患,他洞若觀火。
但是,諸葛亮還是心懷希望的,即便希望渺茫。他勸慰劉禅,“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雖然國家形勢不好,但是我們還是有人才的,國内外都有很多人在兢兢業業地做事情,有他們在,希望也就還在。
諸葛亮口口聲聲不離“先帝”,除了先帝劉備予以他巨大的壓力之外,還想借此給劉禅一點勸誡,“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
劉禅的自卑、懦弱和無能都在諸葛亮這句話裡體現出來了。
于是,諸葛亮說,為了先帝,陛下您也要好好努力啊,招賢納士,開張聖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作為一個皇帝,都要心裡有數,不能失了分寸。
此外,宮中和府中,是諸葛亮跟劉禅讨論的重點。
在三國時代,宮中和府中,基本上屬于兩套工作系統。
丞相權力是非常大的,獨立開府,統領整個官僚結構,向皇帝負責,就好比董事長委托一個有實權的CEO或總經理治理公司。此為府中。劉禅呢,統領宮中一應事務。此為宮中。
劉禅心軟,待宮中人自然更親密一些,是以有些人犯了錯都很可能被劉禅遮掩過去。
故而諸葛亮勸誡劉禅,“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作為皇帝,要做到法令同一,要公正公平,不能心有偏頗。有功者,賞;有過者,罰。
諸葛亮千叮咛萬囑咐,讓劉禅做到招賢納士、賞罰公平,最後還是放心不下,将身邊的可依賴的、有能力的人一一列舉出來,“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諸葛亮懇懇切切地都在叮囑說宮中和府中之事,唯恐劉禅不明白。末了,他還擔心劉禅對這些人才棄之不用,所以他又一次搬出來“先帝”,期望劉禅看在先帝劉備的面上,能都安安穩穩地做好皇帝該做的事。
此番良苦用心,諸葛亮唯恐劉禅當耳旁風。于是他又一次搬出“先帝”,先帝劉備在世的時候,與臣聊天,總是歎息兩漢的興衰,正是“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的用意很明顯,“我”所推薦的這些人選,如“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都是先帝在世時所認可的,“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諸葛亮是臣子,即便對劉禅“責之切”,卻也不能失了分寸,所以他隻能委婉懇切地表白着自己的忠心。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我”本來就是一介百姓,當初隻想隐居一隅,沒想到先帝劉備不論門第之見,不論貴賤之分,三次親自到草廬之中來拜訪,向“我”征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
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讓諸葛亮心懷感激,他因此答應劉備願為他奔走效勞。
後來,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把劉禅及蜀國托付給了諸葛亮。這就是所謂的“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就好比公司瀕臨破産,公司創始人又要撒手人寰,在這緊急關頭,将空殼公司及自己兒子托付給了諸葛亮。
劉備為什麼選擇諸葛亮作為接班人呢?因為他吃過大虧,還為此丢掉性命。當初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勝,并由此站穩腳跟。此後,劉備便有些飄了,很多事情都不聽諸葛亮的建議,所以一敗再敗,最後命喪白帝城。
臨終之時,劉備才醒悟過來,自己需要的是穩紮穩打,而不是冒險前沖,所以富有智慧而又謹慎穩妥的諸葛亮是他托孤的最佳人選。這就是“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重擔壓肩,諸葛亮日夜憂慮、兢兢業業,唯恐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辦好,不然百年之後無顔見先帝的面,還會讓先帝蒙上“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污名。哪一種情況,他都擔不起。
帶着這種壓力,諸葛亮七擒孟獲,穩定南方;此後當“甲兵已足”,就該“獎帥三軍,北定中原”了。
“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這是劉備的遺願,也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最後,諸葛亮繼續表白忠心,于外,“我”如果沒有完成讨伐奸賊、複興漢室的任務,自當受罰,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于内,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如果沒有忠于職守、進盡忠言,就懲罰他們的怠慢和過失。
“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諸葛亮最後還是叮囑了劉禅一句,陛下自己也應該認真考慮國家大事,征詢治國之道,廣泛聽取良言,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
《前出師表》從頭到尾都不離“先帝”二字,一方面是為了“教訓”劉禅,另一方面也說明諸葛亮心中非常懷念先帝劉備。劉備若還在,不僅能分擔一部分壓力,還能讓他施展一番手腳。
隻可惜……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諸葛亮臨行涕泣,因為他左右為難。一方面他不得不出師北伐,另一方面又擔憂國内局勢,他還擔心自己的這一番苦口婆心的良言最後付之東流。
《前出師表》這篇文章寫于公元227年,這一年諸葛亮是46歲。以後的年歲裡,他也沒能活多久,不過七年時間,他便去世了。
千百年來,諸葛亮一直受到後世的褒獎和贊歎,為什麼呢?因為無論是古代帝王,還是現代老闆,能找到像“諸葛亮”這樣忠心而勤懇的臣子和屬下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諸葛亮此人,真是一生都在兢兢業業,為蜀國操心到最後一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确實是對他最準确的評價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