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斷食排毒講解

斷食排毒講解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8-13 00:10:32

近日,據多個媒體報道,宣稱“自然療法大師”、鼓吹“斷食排毒養”的林海峰,2019年11月11日在雲南麗江意外身亡,終年51歲。

斷食排毒講解(那個鼓吹斷食排毒)1

據界面新聞報道,林海峰朋友向記者表示,出事前幾天,林海峰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态,稱自己吃了一包過期的紅棗,“全身僵硬”,但他沒有去醫院,通過嘔吐的方式,将食物吐出來後,身體恢複了正常。随後,他删除了這條朋友圈動态。

幾天後,林海峰和一些朋友去麗江遊玩,當日吃過晚飯後,林海峰突發意外倒地。被送到醫院後,已經沒有生命迹象,大家懷疑是“食物中毒”釀成悲劇。

“他自己是做自然醫療的,可能認為自己能夠排出來,就沒有去醫院。”這位人士感到惋惜。

斷食排毒講解(那個鼓吹斷食排毒)2

備受争議!鼓吹“斷食排毒”

2000年前後,林海峰曾在諸多平台上,廣泛宣傳自己創立的“整體自然療法”,鼓吹“斷食排毒”,一度擁有衆多追随者,但也引發不少争議。

斷食排毒講解(那個鼓吹斷食排毒)3

2010年,據《都市快報》報道,号稱是“中國最好的營養師”的林海峰表示,大米白面是産生疾病的關鍵。“飯裡幾乎隻有糖”,“吃兩碗飯,就等于吃兩碗糖”。他所推崇的斷食排毒療法中,隻允許吃蔬菜和水果,把這些蔬菜、水果榨汁,每天8杯,絕不可以吃其他食物。鼓吹“斷食療法”排毒養生,使得很多人特别是愛美女士深信不疑。

《都市快報》報道的文章《張悟本、李一倒下了 林大師又起來了》中有專家表示認為,林海峰主張的斷食療法也稱“辟谷”,即不吃五谷達到養生目的,這種方法對健康的益處根本沒有得到證實,盲目斷食反而對身體有害。

同時,在這篇文章中,有專業營養專家也說,“不吃主食,隻喝蔬菜汁”不僅起不到排毒作用,還可能造成營養不良并傷害腸胃。

關于斷食養生,還有這麼多謠言!

01

餓死癌細胞?

無錫市中醫院治未病副主任中醫師周欣接受江南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斷食的方法來逼死癌症細胞迄今并無科學依據。相反的是,一些患有惡性腫瘤、結核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人,尤其是大手術後的病人。他們的代謝特點就是每日消耗的熱量較高,需要所謂的“高營養”,如果長期不給熱量,無形當中反而加快了疾病的進程,有害健康。

02

幫助減肥?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内分泌科教授王富華接受重慶晨報采訪時說,“很多辟谷的人最後總發現,肚子餓得要命,但體重卻沒有下降,或者下降不明顯。”

因為人體必需的糖、脂肪、蛋白質三者間是會相互轉化的。雖然沒有吃肉吃飯,但水果中的糖分會轉化為脂肪和蛋白質,為身體提供能量,所以這樣不能減肥或效果不明顯。

同時,頻繁禁食後,一旦恢複攝食,身體更會更快地儲存脂肪。以斷食減肥,有效性和安全性至今都未有定論。

切記!盲目斷食危害大!

1 損害腸胃

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内科主任醫師吳詠冬在2015年10月15日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辟谷會讓胃腸道的正常運行、腸道的通透性、消化液的分泌,還有營養物質的吸收等受到影響,易引起身體代謝紊亂,甚至會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2 引起便秘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吳志在2012年9月6日健康時報刊生活版文指出,有人認為吃得少,排得多,可以把宿便排得幹幹淨淨,減少體内毒素,從而治療便秘。事實上,隻有糞便堆積達到一定量時,受到刺激的中樞才會發出排便的指令,這就是我們感受到的便意。

如果吃的東西太少,經過消化道的吸收,在直腸的堆積物就很少,不足以刺激中樞發出有便意的指令,反而會導緻便秘,這是現今很多年輕女性便秘原因,排毒作用更無從說起。

3 影響血糖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主任醫師韋雲在2014年7月21日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餓”會影響人體的血糖供應,長時間饑餓,還會讓體質虛弱的人連肝髒也形成饑餓狀态!尤其是瘦子們,更不能輕易“辟谷”。

4 影響内分泌

解放軍第425醫院消化内科主任張亦民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長時間不進食,體内會嚴重缺乏能量和蛋白質,除了皮下脂肪和骨骼會被逐漸消耗之外,對心、腎、腸胃等身體器官功能也會造成一定損害。人體的各種分泌腺也同樣會受到影響,可能導緻嚴重的内分泌失調。

5 器官萎縮

武漢市長江航運總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曲波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說,人體需要多種元素,如果辟谷者隻喝水的話,電解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等物質無法得到補充。“如果不攝入碳水化合物,身體為了維持所需量,就會分解體内的脂肪和肌肉,器官也會出現萎縮,影響全身的功能。”

(來源:健康時報微信公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