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一個人有一個名字,以便讓别人把你和張三、李四區别開來就行了。古人不嫌麻煩,有了名,還要有字、号,有的甚至還有幾個字号。退一步講,如果是人這樣做也就算了,一隻猴子……
好了,好了,你已經知道我說的是誰了!不錯,這隻猴子竟然有六個名号,真是成精了!
我們向來主張名正言順,因此,也都看重自已的名号,認為自已的名号非同一般,是别有寓意的。道理也很簡單,不信你摸着自己的良心說,你為什麼叫現在的名字?你要說你不知道,那也不等于沒有,隻是你爸媽沒告訴你而已。
好了,少費話,說孫猴子!
孫猴子真是隻猴子,不過是一隻不一般的猴子,是一塊仙石孕育的猴子!“蓋
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仙石縫裡蹦出一猴子,“目運兩道金光,射沖鬥府”,一出生就驚動了上天。
這隻猴子和世間普通的猴子就是不一樣,充滿了對未來世界的探索精神,因為勇闖水簾洞,被衆猴尊稱美猴王。
憑着基因的強大,孫猴子輕輕松松變成了猴子王。唉,找誰講理去!既然是美猴王,站在猴子的角度,估計是長得很美的。
當然,你可别站在人的角度,否則,雷公嘴、羅圈腿、滿臉猴毛,一米左右的個頭,走路拐呀拐的,用高富帥去形容肯定是不合适了。但人家基因強大,即使不是富二代,也得算是勇二代吧!
成了王的猴子,過得舒服!“分派了君臣佐使,朝遊花果山,暮宿水簾洞,合契同情,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獨自為王,不勝歡樂”,有詩為證:
春采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時節,冬覓黃精度歲華。
在家奴仆環繞,出門前呼後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的還都是有機食品!
好吧!我們找點心理平衡,成了王又怎樣,猴子王畢竟還是猴子啊!可這隻猴子基因強大的一面又體現出來,這隻猴子竟然想成人!
不是人,哪有人才該有的遠慮!“一日,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堕下淚來”,“我雖在歡喜之時,卻有一點兒遠慮,故此煩惱”。
這隻猴子雖然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但人家突然意識到這種幸福生活的不長久,從而憂慮起來!
好嘛!我生活在不幸福之中都沒這樣的遠慮,你才是人,我是猴子!
更招人恨的是,這隻猴子有了遠慮,并不是天天躲在宿舍裡,制定詳細的考研計劃,而是想到了立馬就去辦!“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
這隻猴子作為新生命體,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激情爆棚,魅力四射!
但是,猴子你聽着,想成人哪有這麼容易!作為新生命體,你先給我好好學規矩,猴子中你是王,但來到人的地盤,你就得把尾巴給我夾起來!想稱王,看看《水浒傳》中的“托塔天王”,死悄悄了吧!“混世魔王”想活命也隻能跟着公孫勝竄了吧!
孫猴子憑着基因的強大,已經成為了猴子中的王者,好好在猴子圈混就得了,他還要成為強者。這就像有些明星,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實力!
實力從哪來,除了讀大學還有什麼辦法!
孫猴子讀的什麼大學?“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 靈台者,心也。方寸,即心神。得失寸心知,方寸之間,心神大亂,指的便是一種心境。斜月是心字底加三點也是心。一句話,不就是心大學嗎!
孫猴子的老師是誰?“稱名須菩提祖師。”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他是山洞的主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到了菩提心,他就是菩提也指心,簡而言之,菩提祖師就是心之主。孫猴子拜心為師!
孫猴子學的什麼專業?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猴子畢竟是猴子,非要學能夠“長生的”。老師又把當今的專業分為“術”、“流”、“靜”、“動”四大類,也就是相當于今天的文科、工科、理工科了。同樣因為都“不長久”,孫猴子同樣不學。
最後老師教了一個專業,“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邪欲”在一個人的心裡,記住了老師教的,就能夠去除邪欲,學的不恰恰是修心專業!
孫猴子為什麼被老師起名孫悟空?“孫”在《莊子》為“嬰兒”,在《孟子》為“赤子之心”;“悟”為覺悟,“空”為佛教真谛,超乎色相意識三界。孫悟空乃希望心通過修煉,能夠達到佛教之真谛而已。要求高一點,不就是要成人嗎!
說心,又說修心,估計你會說我是唯心主義了!不服,給我解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你獨自一人走在鄉間偏僻,兩邊是連片的、密不透風的莊稼地的小道上,走着走着,是不是感覺後面有人跟着你!
你忍啊忍啊,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回頭一看,有沒有人?沒有人你害怕什麼!
不管怎樣,一隻猴子,就為了心中的那點遠慮,紮了個木筏,朝餐夜宿,渡過了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花費十數個年頭,才來到心目中的大學。到了學校,幹的卻是“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的活,而且一幹就是“七年”。
但最終苦心人天不負,學分修完,順利畢業在望。憑理想、信仰奮鬥,讓青春拔節生長,一隻猴子舒展了青春該有的模樣!
但成人哪有這麼簡單,不要以為改了個人名你就不是猴子了!這隻猴子心沒修煉好,虛榮心便表現出來了。孫悟空學了點皮毛後,“抖擻精神,賣弄手段”,變了棵松樹,表演給師兄弟看,恰巧還被老師看到了。
菩提老師相當不滿意,相當地失望,“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不僅把孫悟空趕走了,還不讓他出去說自己的大學語文老師是誰!
老師就是老師,看得真準!回到花果山的孫悟空大鬧龍宮,嘴上雖說的是“千萬告求”,實際上是強奪強求,“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簡直一幅地痞無賴的面孔;大鬧地府,強銷名号,推翻了陰陽輪轉、有生有死、生生化化的自然規律。
學了門專業以為自已是天下第一了,不把一切放在眼裡!
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孫悟空“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龍伏虎之能,與人可以異哉”,上天“降一道招安聖旨”,授予孫悟空“弼馬溫”的官銜。
可孫悟空見了玉皇大帝也不“拜伏參見”,無知無畏裡透露的是滿滿的自卑感!當得知被封官後,不也“歡歡喜喜”?工作起來更是不知道休息,“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殷勤”,典型的工作狂,996!
但欲望之門一旦打開,這就是心病!心病還需要心藥來醫,靠外在的一些東西,比如官職是治不了心病的。因此,當孫悟空知道弼馬溫是個沒品的官職後,便大怒,砸壞公家的東西,跑回了老家!
心一旦被欲望蒙蔽便喪失了理智!
孫悟空不知道,弼是糾正、輔佐的意思;溫是溫潤、洗滌的意思,馬為心猿意馬。
玉皇大帝希望孫悟空通過管理最難管教的馬,來繼續修煉其心,将來以便委以重任!誰知道孫悟空在弼馬溫的位子上,屁股還沒坐熱就不幹了!唉,猴子還是猴子,“不知人事”!
回到老家的孫悟空出于被侮辱的報複心理,自樹旗幟,打出了齊天大聖的旗号。這隻猴子已經歇斯底裡了!
但上天又一次考慮到這隻猴子“隻知出言,不知大小”,便如他心願,封他為“齊天大聖”。
但欲望的匣門一旦打開,就不再是外在的東西能夠滿足的了了,這與官職大小無關。上一次,在弼馬溫任上還好好工作,等到做了齊天大聖,接着就“亂蟠桃大聖偷丹”。
上帝要你滅亡,必先使你瘋狂!不收拾你不行了,佛祖這才出面,結果怎樣?收拾起你來是易如反掌!
“惡貫滿盈今有報”,孫悟空被壓到五指山下五百年。必須是五百年,一個足以使人發生脫胎換骨改變的定數!
前天還“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隻此敢争先”,今天就成了“渴飲溶銅捱歲月,饑餐鐵彈度時光”。
不過,多虧“五行山下定心猿”,給了孫猴子一個自我檢讨的機會,讓無限膨脹的心受到約束。
實際上,對取經團隊的其他人而言,也都恰恰需要這樣一個修心、反思的過程。
唐僧本來是佛祖的二徒弟,老師上課的時候不好好聽講,走神了!被佛祖趕到了世上。
八戒本來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喝高了調戲嫦娥,心不受控制了!被罰到人世間托生為人。
沙僧本來是天上的卷簾大将,失手打碎了琉璃盞,心沒在琉璃盞上!被罰來到人世。
白龍馬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一怒之下放火燒了殿上的明珠,怒火攻心!被貶到蛇盤山鷹愁澗。
孫悟空“我已知悔了,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情願修行”,這隻猴子終于認識到自已的錯誤。
“惡貫滿盈身受困,善根不絕氣還升”。就是這樣嘛,人家玉皇大帝修煉了多少年才坐上此龍位,你一“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當人子!”
已經悟了的孫悟空,“故此晝夜提心,晨昏吊膽,隻等師父來救我脫身。我願保你取經”。
唐僧為之取名“行者”,孫行者,苦行僧一枚也!成人難啊!
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都是在成人的路上!
隻是知道錯了還不行,做錯了就要付出代價。于是,孫悟空一路斬妖除魔,曆經九九八十一難,共計一十四年,終至西天,取得正果,如來授孫悟空為“鬥戰勝佛”。
正果看似從鬥戰,而且還要勝中來,但“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菩薩也說:“悟空,妖精、菩薩,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是無有。”
一句話,哪有什麼妖精、菩薩,一切都是你立場不堅定,心産生的幻象。
《心經》所言:“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隻要是心能夠頓悟,還有什麼必要去取經?“無字真經也是好的”!
成佛就是修心,靈山、佛其實并不在西天,而就在每個人的心裡。東土到西天,是孫悟空一個筋鬥的距離,也就是一念之間的善惡分途。修行就是修心,天路曆程就是心路曆程。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算真正成人了!
但對我們俗人來講,不受磨難不成佛,我們還得一步一個腳印的把取經之路走完!抓緊時間把作業寫了,抓緊時間把沒洗的碗洗了,抓緊時間……生活即修行!
由猴成人的道路上,孫悟空一路踉踉跄跄……這可是一隻基因強大的猴子,何況我們!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圖文來源于網絡,内容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