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9年,英國作家瑪麗·諾維羅拜訪了著名作曲家莫紮特的姐姐瑪麗亞。
這位作家為眼前看到的一切感到震驚:
一位寡居的老婦人不僅雙眼失明,生活還過得十分貧困。她看上去非常虛弱無力,話說得斷斷續續,有時候聽不清她在說什麼。
也就是同一年,瑪麗亞去世,享年78歲,被安葬在出生地奧地利薩爾茲堡。
很少有人了解瑪麗亞的生平,她的一生大多籠罩在天才弟弟莫紮特的光環下,即便到了今天,世人也無從知道她的才華到底能不能匹及其弟。
因為和過去大多數的女音樂家一樣,她的作品沒有被保留下來,她自己也從未真正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
今天,我們就要來講一下這位被時代遺忘的天才女音樂家,瑪麗亞·安娜·莫紮特(Maria Anna Mozart)。
圖源 網絡
7歲展露音樂天賦的少女
瑪麗亞以昵稱娜奈兒為人知,出生于1751年的夏天。
她的母親原本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後來家道中落後嫁給了音樂家利奧波德,兩人一共生了7個孩子,但隻有娜奈兒和莫紮特活了下來。
利奧波德不是一個容易相處的丈夫,當然也不是一個随和的父親。
他是個掌控欲極強又熱愛追求名譽的人,他拒絕了妻子想要從事教職的請求,全家依靠着他當小提琴手和風琴手的收入過活。
很多傳記作家都強調利奧波德對娜奈兒一生的影響最大,但也可能是父母的結合——一個雄心勃勃的父親和一個萬事聽從丈夫的母親,共同影響了她的人生觀。
娜奈兒大莫紮特4歲半,莫紮特從小就非常崇拜姐姐。
在他的眼中,娜奈兒富有想象力、善良、有才華,兩人小時候還發明了一種隻有他們能夠聽懂的“秘密語言”,可以說姐弟倆的情感從小就非常深厚。
圖源 網絡
在父親的熏陶下,娜奈兒從小就表現出了出衆的音樂才華,當7歲的娜奈兒坐在大鍵琴面前學習演奏時,莫紮特就經常在旁觀望。
到1762年,利奧波德相信他的兩個小神童已準備好了,于是他帶着娜奈兒與小莫紮特,坐着四輪馬車在歐洲各地巡回演出。
在訪問維也納期間為瑪麗亞·特蕾莎皇後的演奏,讓他們開始聲名鵲起。
慢慢地,利奧波德發現聽衆更喜歡自己的兩個孩子的表演,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他就決定放棄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想,轉而将所有精力放在培養孩子身上來。
1763年,他開展了一次盛大的巡回演出,迅速讓姐弟倆在歐洲最有權勢的階層中引起轟動。
莫紮特一家的巡演曆時3年,足迹踏遍了88座歐洲城市,甚至進入當時的法國皇室宮廷演出。
他們名利雙收,但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支付奢侈的生活開銷。
圖源 豆瓣
對于11歲的娜奈兒來說,巡演是一次大開眼界、增加見識的重要經曆,她能夠看到和體驗其他女孩一生中都不會遇到的事情。
音樂可以說改變了她的生活,雖然父親的每天的訓練安排很苛刻,創作了許多樂曲來讓她練習,但她還是非常享受為拜訪的王公貴族演奏的過程。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當時利奧波德使用的很多宣傳語,都是以娜奈兒為噱頭。
利奧波德曾在寫給友人的信中盛贊女兒的天賦,且用“天才兒童”、“音樂大師”來形容年僅12歲的女兒。
當時從慕尼黑到巴黎,從倫敦到蘇黎世的整個歐洲,都為這位小天才傾倒,可謂是一時風頭無二。
和弟弟關系亦師亦友
這一切,直到弟弟莫紮特嶄露頭角、表現出更驚人的音樂才華後,開始慢慢傾斜。
7歲的莫紮特帶着假發,一雙小腿甚至碰不到踏闆上,雖然姐姐的音樂技能更娴熟,但莫紮特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尤其在發現莫紮特5歲就擁有過目不忘的音樂才能後,父親将更多精力投注在了兒子身上,雖然他也很關心娜奈兒,但也之後的音樂教育上沒有給予同等的學習機會。
由于小時候看着母親無條件順從父親,潛意識下娜奈兒覺得父親做的任何決定都是對的,甚至沒有一絲反抗,她就開始充當父親的助手,協助指導莫紮特。
莫紮特非常認可姐姐的作曲能力,并且曾經不止一次鼓勵姐姐繼續作曲,但是父親卻不允許。
1764年,利奧波德在倫敦郊外巡回演出時病倒,兩個孩子由此得到了幾天的自由活動時間,莫紮特借此機會要求姐姐幫忙一起創造他的第一首交響曲。
娜奈兒的音樂天賦确實表現在作曲上,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後世研究者也對這一點抱有争議:莫紮特早期的作曲是否有可能受到娜奈兒的影響?
由于娜奈兒未留下任何作品,對于這個問題答案也無從得知。
不過許多學者都認為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因為小小年紀的莫紮特,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會無形中模仿每天朝夕相處的姐姐的表演方法,或者至少從中得到一些音樂啟發。
圖源 豆瓣
無論是作曲靈感,還是早年的音樂技能獲得,娜奈兒在莫紮特音樂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影響,尤其在他的成長時期,是毋庸置疑的。
這種親近的合作關系,在1769年遭到了瓦解。
被迫放棄音樂嫁人生子
這一年,娜奈兒18歲了,意味着她到了嫁人的年紀,同時也意味着她演藝事業的終結。
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一個小女孩進行巡回表演是被大衆認可的,但對于一個到了适婚年紀的女人來說,會被視為是“可恥的”。
而利奧波德更不可能冒着毀掉自己和兒子的聲譽,讓女兒繼續在公共場合演出,于是娜奈兒再也沒有被允許展露音樂才華。
當弟弟莫紮特開始以作曲和表演聞名,娜奈兒被留在老家薩爾茲堡,跟随母親學習如何料理家務。
期間娜奈兒沒有表現出過多的反抗,她立馬就順從了這種安排。
圖源 網絡
在莫紮特早年的書信中,他一直非常想念姐姐,希望她能陪伴在身旁給予鼓勵。
姐弟二人之間的通信很頻繁,莫紮特會在信中開玩笑地稱她為“馬臉”,他還會寄上自己的創作作品,希望得到姐姐的意見,并一再表示“坦率告訴我你喜不喜歡就行”。
他甚至懇求姐姐多給他寫信,以解獨身在外的孤獨。
與總是反抗父親的莫紮特完全相反,娜奈兒是個完全順從父親要求的女兒。
她曾經愛上一個家庭教師,最後卻在父親的命令之下拒絕對方的求婚。
當時莫紮特曾試圖說服姐姐勇敢選擇自己所愛的人,但姐姐沒有聽從,此後她的婚姻對象幾乎都被父親否決。
娜奈兒直到33歲才結婚,她按照父親意願嫁給了一個比自己大32歲、已經有5個孩子的丈夫,并一輩子不再作曲。
晚年和弟弟漸行漸遠
她的婚姻生活并不輕松,除了照顧5個受過教育的繼子,她和丈夫生育有3個孩子,不過最小的女兒1歲就夭折了。
在弟弟莫紮特成名之後,她依靠父親的接濟過活。
父女的關系在娜奈兒婚後親近了許多,父親曾經試圖培養娜奈兒的長子成為音樂家,不過莫紮特和娜奈兒的天賦沒有出現在這個和祖父同名的孩子身上。
她和丈夫生育有3個孩子,不過最小的女兒1歲就夭折了。
與父親關系拉近,讓姐弟二人逐漸疏遠,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父女非常反對莫紮特娶來自奧地利的歌手康斯坦茲為妻。
圖源 網絡
莫紮特曾經帶着妻子到薩爾斯堡與家人同住,最後卻不歡而散,此後他就很少和姐姐聯絡。
這對姐弟倆青年時代曾經給彼此寫過無數次親密的書信,但在父親去世後,他們之間的書信内容主要是讨論父親的遺産,到1788年,二人之間完全停止了書信來往。
娜奈兒在丈夫和父親過世之後,帶着孩子回到薩爾茲堡,以音樂老師為生。
直到莫紮特死後娜奈兒才對康斯坦茲釋出善意,兩人一起撰寫了關于莫紮特的傳記。
娜奈兒後來回憶道,當她晚年閱覽到更多莫紮特的資料時,她以為早已消失不見的手足之情卻慢慢在複蘇,回憶裡的她,從來沒有對弟弟産生過一絲嫉恨,隻有滿滿的驕傲和欣慰。
圖源 網絡
也正是由于娜奈兒的書信記錄,莫紮特很多的音樂作品才得以保存下來,流傳于世。
回顧娜奈兒的一生,是典型的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女性,礙于所處時代女性身份的束縛,不被允許擁有和弟弟同等展露才華的機會。
被強勢的父親決定一切,掩蓋所有夢想與才華,放棄心中所愛,過世的時候既貧窮又眼盲,稱得上是一個時代女性的哀歌。
但正是她的犧牲小我,成就了莫紮特一代音樂天才的流芳百世。
圖源 網絡
當後世的我們評價娜奈兒時,更多會感慨她的才不逢時,如果可以,誰不願被公平對待,哪怕競争對手是自己的血肉至親。
可誰又能肯定地替她回答,音樂和家人之間,哪個才是她終其一生最在意的呢?
人類的情感本就複雜多變,娜奈兒或許在晚年和家人實現了真正的和解,又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希望弟弟能代替自己實現那個被稱為“音樂”的夢想。
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這也許就是娜奈兒一生最好的注解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