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餘成歲"出自《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閏餘成歲"的"歲"與"年"是兩個概念。年表示從今年的正月初一到來年正月初一的這一段時間,為自然年。歲表示從今年的某一節氣到明年的同一節氣的一段時間,為回歸年。
(圖片來自網絡)
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木星運行的軌迹叫太歲。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周,每年行30度,為一個歲次,與天幹紀年法相吻合。太陽曆紀年,歲星曆記歲,這樣年歲相符,就是"閏餘成歲"。
氣候寒來暑往,在回歸年内,月亮的盈虧朔晦變化發生12次。所以,陰曆的一年分成12個月,共有354天或355天。一年是354天的時候,比回歸年短11天,一年是355天的時候,比回歸年短10天。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就差了33天,多出一個月。這就叫閏餘,閏的意思是多餘。
因此每三年,多加一個月,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閏月那年就叫閏年。平年是十二個月,閏年就是十三個月。多出的這個月加在哪呢?加在有節沒氣的那個月。24節氣中有12節、12氣,平分到每個月是一節、一氣。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氣。陰曆的月律與年律有日差,三年以後就有一個月有節沒氣,因此設閏就加在這個月。三年一閏隻消化了30天,還多三天呢。五年閏兩回,天數又不夠,後來采用了“19年7閏”的方法,就是每19年中,有7個閏月。
(圖片來自網絡)
陽曆也設閏,陽曆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回歸年(歲)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四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因此,陽曆每四年一閏,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28天,閏年的二月29天。
律呂調陽。什麼叫律呂呢?律呂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管。
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按首調唱名分别唱作1、2、3、5、6。現在說這個人唱歌不好聽,五音不全。後來再加上兩個半音,一個是4,一個是7,一共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于是,就用律呂給它定調,律呂就是定調用的律管和呂管。
古代的律管和呂管是用竹子或金屬制做的,共十二根,管徑相等,以管的長短來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叫做“律”;成偶數的六個管叫做“呂”,合稱“律呂”。
(圖片來自網絡)
“黃鐘大呂” 這句成語,是十二律中第一律和第一呂。據說黃帝時代的樂官,将律管和呂管灌滿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最輕,叫暇莩。把這些管子埋在西北的陰山,用它來候地氣,冬至的時候,一陽生。第一根管子裡面的灰飛出來,同時發出"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這聲音相當于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用它定時間,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