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三種決策偏見和錯誤

三種決策偏見和錯誤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00:00:13

三種決策偏見和錯誤?編者按:盡管我們總是願意認為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我們總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這比我們願意承認的程度深多了因而在做決策的時候,清除地認識到自己可能有的認知偏見可以輔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本文作者Isabel Hazan從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暢銷著作《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截取了影響我們決策的三種認知偏見,即重複曝光偏見、維持現狀偏見和“眼見為實”偏見本文發表在Medium上,原文标題How Our Environment Makes Decisions For Us,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三種決策偏見和錯誤?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種決策偏見和錯誤(影響決策的三種認知偏見)1

三種決策偏見和錯誤

編者按:盡管我們總是願意認為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我們總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這比我們願意承認的程度深多了。因而在做決策的時候,清除地認識到自己可能有的認知偏見可以輔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本文作者Isabel Hazan從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暢銷著作《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截取了影響我們決策的三種認知偏見,即重複曝光偏見、維持現狀偏見和“眼見為實”偏見。本文發表在Medium上,原文标題How Our Environment Makes Decisions For Us。

圖片來源:網絡

時刻對偏見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但由此便可避免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因此付出努力也是值得的。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我們很容易被各種各樣的東西影響,這比我們願意承認的程度深多了。我們認為我們有着獨立的思考過程,會根據完整的信息來做決定,會不帶任何有色眼鏡地觀察世界,我們隻運用自己的判斷能力,不受其他的影響。

然而,正如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我們大錯特錯了。

卡尼曼為我們總結出了幾種妨礙我們做出清晰、合理決策的認知偏見。這個過程的起點是,我們大腦做決策的思維被分拆成兩套系統:

系統1:快速決策能力

系統2:慢速決策能力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報社

卡尼曼将我們的大腦比作報社。系統1是記者,他們發現社會上的故事,把它很快寫出來,并不需要核查事實,然後把文章交給編輯——系統2。編輯負責核查事實、發布文章。然而,為了追求時效,編輯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核實事實,批判性地分析所有文章。他們盲目地、快速地發表了這些報道,一旦出了問題,他們隻好為着這些事實層面有問題的文章辯護,誰讓這些文章已經見報了呢。

我們就是這樣做決定的。我們會快速做出判斷,在沒有仔細調查的情況下迅速地做出承諾,然後在不加質疑的情況下為這些觀點辯護。盡管我們都很願意把自己想象成謙遜、堅忍、思想開放的個體,承認錯誤是自然而然、理所應當的——但這完全不是真的。

我們經常為一些我們實際上可能并不同意的事情辯護,而其背後的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我們已經開始和别人争論了。

如果我們回顧自己過去做決策的經曆,很快,我們就能發現影響我們決策的因素有很多,但我們之前可能根本沒有發現這些因素。卡尼曼指出,導緻我們略過了系統2、滑向快速決策的有三種主要偏見:

重複曝光偏見(Frequent Exposure Bias)

想讓人們相信謬誤有個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斷重複,因為人們很難對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區别。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你反複看到的和聽到的,你更有可能贊成,這是市場營銷的入門知識。這種策略經常被有意或無意地用來操縱我們的決策。

在選舉中,如果你對候選人沒有特别的偏向,那麼你更有可能投票給你聽到或看到最多的名字。在點餐時,你點可口可樂的可能性比菜單上任何其他飲料的可能性都要高,因為我們太常聽到、看到它了。我們其實很難察覺到自己正在被重複曝光偏見所控制,因為我們總是覺得我們可以自主決定自己的事情,而實際上,我們選擇A而不選B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更熟悉A。

為了避免重複曝光偏見,我們必須問自己這個問題:

這個決定從何而來?

通過探查我們的決定、習慣、偏好和信念的本質,我們就能察覺到這其中的微妙之處:我們在做某件事隻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于聽到或看到它。隻是在不經意間多次接觸到某物,我們就開始認同它——這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值得我們注意。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發現我比自己意識到的更容易受到重複曝光偏見的影響,它來自我的社交媒體。幾年前一段時間裡,我在我的所有社交媒體上均不發言,我還删除了手機上所有的應用程序,不再登錄我的賬戶。

幾個月後,當我打開我新下載的社交媒體APP時,我發現我關注的人好多啊,我本來感覺他們或多或少跟我有關系或者與我相似,而實際上我跟他們之間毫無相似之處。我之所以之前一直浏覽他們發布的内容,隻有一個原因:我對此已經習慣了。隻是這個原因。一旦我意識到這一點,我就徹底取關了社交媒體上的部分人,取關的标準是:我認為我依然關注他/她的唯一原因是我習慣了他們的存在或我習慣了有他們蹤迹的生活。

如果我們不小心謹慎,數字化帶來的壓力可能會傷害到我們的個人幸福。我們必須對此保持警惕,保護自己不受那些對我們不利的事情的影響。

在購買别人的電子書或報名參加他們的課程之前,我們應該問問自己:

如果我以前完全沒有見過、聽說過這個産品或這個人,我真的會想要這個嗎?

維持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

人們會選擇不幸福甚或不确定性。

——蒂姆·菲利斯(Tim Ferriss)

為什麼我們要繼續從事我們不喜歡的工作?為什麼我們要繼續保持對自己來說不好的戀愛關系?因為我們更傾向于認為我們已經擁有的比我們可能擁有的更好。我們把損失看得太重,把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看得太重,以至于我們被過去困住了,注定要維持現狀。

我們無法清晰地思考,無法誠實而全面地權衡選擇,因為我們經常受到維持現狀偏見的轟炸。

拒絕遵循現狀的人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創造力、自由和新意。

如果你總是保持和别人一樣的速度,你就無法取得進步。

完全抗拒受他人影響的人極為罕見。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當我們打破維持現狀偏見,完全基于自己真正的意圖行事時,我們的大腦才會全速開動、積極調試。

為了創新,我們需要向前看,打破維持現狀偏見,并問自己:

如果繼續保持現狀,我會失去什麼?

這個問題會讓我們獨立、突破性思考,做出無偏見的決策。正是這種内省和持續的反思讓我們走在積極的道路上,而不用搭理我們周圍的準則。

我高中快畢業的時候,我還沒有任何抵抗“維持現狀偏見”的想法,我完全認可社會的規範,而不是獨立地思考。我擅長數學和科學,但我并不确定自己在大學裡想學什麼專業,但這似乎問題不大,因為我在STEM方面有很大優勢,最自然而然的決定是進入科學或工程領域。當時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在人文社科方面也很強,我在創作方面的能力可能要比數學的能力強多了(雖然當時并沒有人認可或贊揚我)。我最後選擇了工程專業,因為數學學得好的學生都去這個專業,這是“現狀”。

每個人都對我說,文科學位不會有多大前途,也不會讓我在社會上有多少聲望,也許他們是對的。但他們不會告訴你的是,選擇一個你不喜歡的專業甚至可以是痛苦、危險的——盡管某個專業枯燥乏味,但它對一些人來說是有趣的,或者至少是可以忍受的。我呢?對我來說,學工程專業痛苦死了,我要學習極具挑戰性的課程,而我對這些課程沒有什麼興趣,這使我更難拿到學分,更不用拿高分了。

我感覺自己被“現狀”困住了。我能有什麼選擇呢?在大三換一個專業,然後重新開始?

這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繼續學工程專業,現在我即将拿到我的工程學位(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場考試!)。我永遠也不會知道,如果我在選擇本科專業的時候就能夠打破現狀,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現在,我開始在一個與工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工作,我想充分發揮我在寫作上的創造性,我在社會上開始學習我真正感興趣的專業。不過在很多方面,我的工程學位仍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學習經曆,它教給我的最重要的一課是:

不要讓社會替你做生活中的重大決定。如果你讨厭維持現狀的代價,那這個現狀就不值得你适應。

“眼見為實”偏見(“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 Bias)

我們經常考慮不到自己有可能尚未掌握對判斷起決定性作用的那份證據,卻總是認為眼見即為事實。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我們的大腦總是試圖在做決定時節約空間和時間,因此,它傾向于使用有限的信息來做決策,然後拒絕接收其他有沖突的信息,以避免系統2渠道過載。系統1會推斷原因和意圖,忽略歧義,壓制疑問。我們在做決策時,會有一大堆支持自己論點的小論據,但我們的判斷力陷入這些細節當中了。我們拒絕更辯證地看待問題,繼續做出不成熟的決定,盡管不利于該決定的論據又很多。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狹隘的偏見,我們必須問問自己:

為什麼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呢?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助于讓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我們可以看到争論的另一方,能夠發現另一個決定,可以了解新的觀點。通過質疑自己的決策,我們可以逐漸撥開籠罩在這個話題周圍的迷霧,看到更全面的情況,做出更好、更慢、更明智的決定。

也不知道為啥,我哥哥特别擅長避免這種偏見,這一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當我看到一個非常有沖擊力的新聞标題,我就立即把它發給我的朋友,開始跟他/她吐槽這個新聞,我朋友們的反應大多跟我差不多。甚至在我和我的朋友們完整地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展了一場全面的讨論,我們完全相信我們剛剛讀到的内容是真實的。

但我哥哥不是這樣的。他總是問我:你從哪裡看到這篇新聞的?你讀過這篇文章嗎?新聞當事人雙方的相關報道你都讀了嗎?

我的答案總是說不三連,同時我又完全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又一次被記者的标題欺騙了——我現在也經常這樣。但随着我年齡的增長,随着經曆的豐富,我逐漸意識到記者就是想讓你有這種反應,那是他的工作,為了避免這種反應,我需要進一步的調查,需要努力去了解事件的另一面。

信任他人是我們的天性,這也是社會順利運轉的方式。但我們需要質疑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因為在做決定之前,我們永遠都不能确定我們是否了解到我們需要了解的所有東西。如果有人在不向你展示所有證據的情況下就試圖讓你形成某種觀點,那麼他們很可能不是最值得信任的。在你決定相信什麼之前,仔細考慮一下。有一整個行業試圖用“眼見為實”的偏見催促我們形成意見、發表意見,而避免這種偏見的唯一方法就是拿出放大鏡來,尋找更多的信息。

最後,正如丹尼爾·卡尼曼謹慎指出的那樣,我們不是完美的決策者,我們甚至離完美遠得很呢。我們有偏見、有缺陷、過于自信、厭惡風險,而且通常決策速度過快。然而,雖然我們不能期望自己能掌握完善決策的藝術,但我們可以武裝好自己,對抗這三個隐藏的偏見,防止被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無知和我們的環境所控制。

譯者:喜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