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敕勒民族的曆史演變

敕勒民族的曆史演變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9 00:23:28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川》是一首敕勒族的民歌,被北宋郭茂倩編入《樂府詩集》中。大約1500年前,我們國家分裂為南朝和北朝,曆史上合稱為南北朝。在當時的北朝,生活着一個少數民族——敕勒族,詩歌題目中的“川”是平地的意思。

敕勒民族的曆史演變(敕勒川流傳千古)1

在春秋戰國時期,敕勒族被稱為“狄族”。秦漢、魏晉南北朝,敕勒族被稱為“丁零”,又因為遠涉山水遊牧的需要,其馬車車輪非常之高,最高達到1.4米,也被稱為“高車”族。“敕勒”這個名字的出現,大約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而為什麼取“敕勒”為名,就“敕勒”本身而言沒有特殊含義,主要是從“狄曆”“丁零”等字音形成的音變。春秋戰國時期,敕勒族主要生活在今天的貝加爾湖一代,到了匈奴冒頓單于(前234年~前174年)時期,被匈奴征服,牧地也被占有。公元一世紀後,敕勒族人趁匈奴衰敗之際,各自逃往中原(甘肅)、新疆阿爾泰、裡海地區等多個地方。北魏時期,生活在漠南地區(戈壁沙漠以南,陰山以北)的敕勒族被降服,至公元五世紀魏明帝時期,漸漸與其他民族融為一體,這個北方最古老的少數民族從此消亡。由于敕勒族始終處于遷徙之中,很不穩定,因此一直沒有文字,也就沒有留下更多的史料了。

敕勒民族的曆史演變(敕勒川流傳千古)2

敕勒族的人們主要生活在今天蒙古的陰山這個地方(漠南),陰山腳下有着非常廣大的草原。說到這裡,詩歌裡提到的“敕勒川”、“陰山下”的意思應該基本明白了。

在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上,我們仰望着同樣浩瀚廣大的天空。因為沒有高大的樹木、山巒的阻擋,天空好像距離我們更近了,近得就像敕勒族人住的房子的屋頂,這房子可以叫做“穹廬”,“廬”指的是房子,“穹”指的是天空。這屋頂中間是拱起來的,四邊比較低。今天蒙古族人住的蒙古包的屋頂大概就是這樣的。

敕勒民族的曆史演變(敕勒川流傳千古)3

這遼闊的天空就像穹廬一樣,籠罩在野茫茫一片的草原上。需要注意的是,詩歌裡共有兩個“野”字,第一個“野”的讀音是“yǎ”,這是為了押韻的原因。第二個可以讀它本來的音,也可以仍舊讀“yǎ”,并沒有什麼固定的要求。

牛羊成群,在肥美豐茂的草原上悠閑地吃草呢,放牧的敕勒族人也許正躺在草地上歇息,風兒吹來,牛羊在草叢中若隐若現,惹得敕勒族人舒心地笑起來,他們不由得放開喉嚨,縱情唱起一曲高亢悠遠的《敕勒歌》。這裡的“見”在古代跟“現”相通。

敕勒民族的曆史演變(敕勒川流傳千古)4

這首詩裡的入聲字有:敕、勒。詩歌的第二、四小句,最後一個字是押韻的,這是平水韻的馬韻;詩歌的後三小句最後一個字也是押韻的,押的是陽韻。這兩個韻的開口度都比較大,适宜表達比較高遠、開闊,豪放、曠達一類的情景或主題。

“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元好問的這首詩歌非常準确地表達了敕勒歌慷慨激昂、樸素豪邁的詩風特點,最是質樸本真的語言,最具有流傳的價值。今天的《敕勒歌》已經成為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敕勒民族的曆史演變(敕勒川流傳千古)5

(如今的敕勒川大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