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關于傳統節日的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節日的傳統文化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6 08:21:27

關于傳統節日的傳統文化?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經過一代又一代繼承與發展,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每個節日都像文明發展過程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将文化、文明精神代代傳遞下去清明節既是春天的一個重要節氣,可以外出踏青遊玩、曲水流觞,又是傳統文化中的寒食節,每到清明節,家家戶戶禮敬祭奠、慎終追遠但是,節日在流傳過程中,也會越來越淡化其文化意義,而增加更多世俗内容,比如,近年來,清明節燒紙、燒冥币的風尚越來越流行,每到清明節,路邊、田地、山坡、流水邊,到處青煙燎燒,燒紙、燒冥币,甚至燒紙冰箱、紙房子、紙手機等,遠離了這個節日應有的詩意文化,走向世俗化、庸俗化,甚至出現了一些文化糟粕的東西,非常不利于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傳播,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關于傳統節日的傳統文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關于傳統節日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傳播的最佳時機)1

關于傳統節日的傳統文化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經過一代又一代繼承與發展,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每個節日都像文明發展過程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将文化、文明精神代代傳遞下去。清明節既是春天的一個重要節氣,可以外出踏青遊玩、曲水流觞,又是傳統文化中的寒食節,每到清明節,家家戶戶禮敬祭奠、慎終追遠。但是,節日在流傳過程中,也會越來越淡化其文化意義,而增加更多世俗内容,比如,近年來,清明節燒紙、燒冥币的風尚越來越流行,每到清明節,路邊、田地、山坡、流水邊,到處青煙燎燒,燒紙、燒冥币,甚至燒紙冰箱、紙房子、紙手機等,遠離了這個節日應有的詩意文化,走向世俗化、庸俗化,甚至出現了一些文化糟粕的東西,非常不利于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傳播。

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讓一個又一個傳統節日切近現代人的生活,讓節日走進青少年的生活世界,成為他們珍貴的人生記憶。這就需要重新恢複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引導青少年在節日紀念活動中,理解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成為節日教育的重要内容。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其蘊含着祖先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崇敬以及對天道倫常的深刻思索,成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符号。教育書院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理應肩負起對傳統節日進行闡釋解讀的文化重任。清明節裡舉辦詩會,無疑是最好的文化紀念方式,傳統詩詞本身就是最好的文化載體。清明節舉辦各種形式的詩會,纾解生命承受的現實之重,觸摸生命教育的溫熱之光,重回生命跳動的蓬勃之力,可謂是恰逢其時,也是最佳的傳統文化教育契機,通過詩詞的朗誦表演,體悟當下生命的可敬與可貴,重溫古代經典中的生命之歌,抒發今人對古人的無限懷戀、對生命的無限追思,陶冶性情和情操,感受文化之韻律,實在是一種節日的精神享受,又是每年一次的生命淬煉與洗禮。

今年清明節,海澱敬德書院舉辦師生詩會活動,通過師生吟詩誦詩、古琴音樂、戲劇表演、服飾展示等活動,引導師生在祥和氣氛中度過了一個興緻盎然,弦歌不辍的難忘清明節,既營造了莊嚴、歡樂的節日氣氛,又進行了詩詞文化教育。舉辦清明節詩會,禮敬祖先,慎終追遠,既能弘揚孝道,又能張揚青春。讓古典詩詞在清明節釋放出文化内涵,激活其生命力。中華傳統文化講究“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利用一個又一個傳統節日開展文化教育,肯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也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

在舉辦詩會過程中,敬德書院還聯合學校,不失時機向中小學生推薦精選古詩詞,引導中小學生與家人一起,在朗讀古詩詞中度過這個美好的春天假日。

讓孩子在清明時候吟誦或者吟唱“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玉柳斜”的美好文化意境,增加濃郁的節日文化氛圍。當然,在清明節日中,我們還希望孩子們穿上豔麗的民族服裝,去踏青、蹴鞠、放風筝、吃青團、賞花遊玩等,體味文化風俗,賦予節日的美好文化儀式感。而這種儀式感對成人社會而言,可能有表演的意味、有形式化的指責,但是對于未成年人而言,卻會是一生的回憶、終身的節日記憶。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這種節日的記憶,即在節日的時候,脫下消閑便裝,穿上我們民族特有的唐裝漢服,與家人一起外出郊遊,可以增加節日的儀式感,也以此表達内心對文化的尊重與崇敬,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其實每個節日都需要儀式感,否則節日就沒有了莊嚴的氣氛,隻剩下了“吃喝玩樂”了。清明節需要詩會的儀式感,端午節也需要儀式感。端午節真不僅僅是吃粽子,還有編織五彩繩、制作艾草香囊等,在端午節裡,一家人坐在一起讀《楚辭》,品味《離騷》那久違了生命張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知、體悟能力,感知我們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

當然,我們呼籲的節日儀式感,肯定不止是一次次簡單的詩會活動、演出活動,這支持節日的氣氛和形式,而更多的是通過詩會活動去啟發、激活師生内心的文化體悟感和文化敬畏感。比如,清明節也是我們的公祭日,這中間有懷念,有祭祀,還有我們對國家、先烈深沉的愛。在這樣一個梨花飛揚、桃花盛開的季節裡,大家一起來祭祀祖先、英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氣概?這種情懷與氣概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在生與死的交迫中成長,在哀思與振奮中挺立、回蕩……正如楊青先生唱起的這首“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铿锵有力,擲地有聲。因此,我們的家國情懷就體現在這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詩詞中,這些詩詞需要在一個合适的日子、時間、時刻去充分的表達,這也正是敬德書院想借助節日詩會去承續、去弘揚的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之精神。

如此而言,傳統文化傳播推廣需要借助節日契機适時适當地開展,節日是傳播傳統文化的最好的方式,文化精神依托節日慶典儀式才能夠真正深入人心。青少年隻有知道清明節不僅僅是燒紙祭祀活動,還有誦詩踏青活動,才能夠對這樣具有文化意義的節日充滿向往感、回憶感,節日也才能夠永不衰竭、代代流傳下去。傳統節日需要創新性轉化,需要不斷賦予時代内涵,這樣才能經典永流傳,讓吟誦詩詞成為清明節的重要儀式之一,讓傳統介入富有更多時代文化内涵吧,這樣現代年輕人才能夠真正喜歡上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才能夠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現代生活也才能夠豐富多彩起來。(作者系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