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七月半中元節的習俗是如何來的

七月半中元節的習俗是如何來的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08 17:23:02
七月半,中元節是鬼節還是祭祖的節日?文/圖 張衛平

七月半,其實就是中元節,也稱為鬼節,就是祭祖的節日。

七月半中元節的習俗是如何來的(中元節是鬼節還是祭祖的節日)1

​ 在古代,祭祀祖先有兩種方式,即家祭和墓祭。

所謂家祭,就是在家中或在祠堂内祭祀,為祖先燒香、上供,合家叩拜祖先;

所謂墓祭,就是赴墓地上墳、上供、燒香和壓錢,祭祀以故的先人。

據荊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徐風誠先生介紹,荊州的百姓人家過“七月半”,要祭祀祖先,焚燒封包、紙紮,藉以超度祖先亡靈,早升天界,以保佑子孫後代興旺發達,清吉平安。

七月半中元節的習俗是如何來的(中元節是鬼節還是祭祖的節日)2

荊州人對七月祭祖向來重視,每逢過半月,家家要燒香燃燭,設宴接祖。有的地方是此前兩三天,各家自選一日,備酒肴祭祖。設宴接祖時,先要斟酒一杯放在桌上,并将筷子置于碗上,示意請祖輩亡靈飲用。

民諺雲:“三月清明把墓掃,七月半來燒袱包”。袱包是用紙包封紙錢、冥錢,上寫列祖姓名,于傍晚時焚祭,謂“燒袱包”。

七月初十、十二兩日為新亡人燒紙,十四、十五兩日為舊亡人燒紙。

監利、洪湖等地百姓過“七月半”,出嫁婦女,必于此日回娘家省親祭祖,即便遠嫁外地的婦女,也大都在七月十五日前趕回來,與家人一起追悼祖先,被視為不忘本之一舉。

在中元節,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活動——追祭先祖、祈福消災的放河燈活動。

放河燈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表達孝道和親情與祈福消災願望的民俗活動,廣泛地流傳于長江中遊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特别是監利、洪湖和石首等縣市。

七月半中元節的習俗是如何來的(中元節是鬼節還是祭祖的節日)3

1989年中元節監利城關放河燈

攝影:朱本立

放河燈的習俗由來已久,宋代《夢粱錄》就有七月十五日“放江燈萬盞”的記載。

放河燈,一般都是提前制作好不同形狀的河燈,邀請一些僧衆于農曆七月十五下午放河燈,在江邊河邊或湖邊,在僧衆的禅誦聲中,民衆在河燈上寫上祈福的話語,然後點燃河燈,依次将紙船燈、七星燈、單雙層河燈放入水中,任其流走。

在監利,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是先民們原始崇拜和向河神祈求平安,以及在江水湖泊裡進行生産、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習俗。

用彩紙制作蓮花狀小燈或小船,内燃蠟燭,晚間沿河放燈,意謂拯孤照冥。民間視此為超度孤魂野鬼的善事。現在已演變成民間娛樂活動。

入夜,沿河上下,燈火閃爍,甚為壯觀。

七月半中元節的習俗是如何來的(中元節是鬼節還是祭祖的節日)4

​2013年8月19日(農曆七月十三)

洪湖“還福會”放河燈的材料來自湖裡的新鮮荷花

攝影:吳志堅

注:放河燈圖源:湖北省博物館編著《百年民俗 湖北記憶》,湖北美術出版社,2022年7月版。

【參考文獻】

1.李露露著,《中國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勳安 徐風誠 陳禮榮主編《荊州民俗文化》,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