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我們不吃馬肉

為什麼我們不吃馬肉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6 06:10:28

為什麼我們不吃馬肉?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人們對吃的追求,從最開始的延續生命到滿足味蕾,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我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傳承,更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美食文化,因此在國際上也被冠以 “舌尖之國”的美稱而在我國悠久的曆史文化當中,就有許多脍炙人口的俗語與美食有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為什麼我們不吃馬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我們不吃馬肉(古語說馬肉臭驢肉香)1

為什麼我們不吃馬肉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人們對吃的追求,從最開始的延續生命到滿足味蕾,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我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傳承,更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美食文化,因此在國際上也被冠以 “舌尖之國”的美稱。而在我國悠久的曆史文化當中,就有許多脍炙人口的俗語與美食有關。

不過,在流傳千年的衆多俗語當中,有一句話卻令人十分費解,那就是“馬肉臭,驢肉香,餓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從字面上很好理解,但人們也不禁要問,馬驢騾從外形上看不出有太大的差别,難道在美食領域真的能有這麼大的區别嗎?

其實,古代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俗語流傳下來,也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人們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形成的認知偏差和偏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難上餐桌的駿馬

根據《科學》雜志中的介紹,馬的始祖隻有狐狸一般大小,經過五千多萬年的進化,才成長到現在的體形。人類最早馴化馬的記錄是在五千多年前,而最早馴化馬的主要目的,就是作為食物的來源。但在我國的史料記載中,人們馴養馬的目的,卻和這一初衷背道而馳。

馬在我國出現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初期,這是考古工作者通過對陝西石峁遺址中出土的馬的骸骨,推斷出來的時間,距今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曆史。而馬最早出現在史料中的文字記載,是在殷商末期。

據《史記·殷本紀》中的記載,馬是被纣王圈養在宮室中的“奇物”。這段記載說明,馬在我國是非常稀有的動物,最初是被君王當成奇物收藏起來,供自己欣賞娛樂的寵物。

在宋末元初學者馬端臨編撰的《文獻通考·兵考卷》中,詳細記載了從西周到隋唐時期,曆代王朝采取的馬匹管理制度。總結起來可以得出四個方面的信息:

首先,馬是一種飼養成本和技術要求都非常高的動物,曆朝曆代都設有專職的飼養官員和龐大的管理機構;其次,馬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除了皇帝禦用、祭祀、賞玩之外,就隻有各諸侯王、貴族,以及位高權重的官員,才有資格飼養和騎乘;

再次,根據馬的特性,在古代被稱為“甲兵之本,國之大用”,是嚴禁民間私自飼養和使用的軍事戰略資源;最後,盡管曆代王朝對馬匹的飼養和管理都非常重視,但對于國家而言,依舊是求大于供的稀缺資源。這在宋、明等史料中也都有記載。

正是由于以上幾種原因,使馬在古代的身價非常高。據《漢書·食貨志》和《資治通鑒》中的記載,西漢時期買一匹馬至少要一百兩黃金,東漢時期一匹馬的售價在兩百萬錢。而到了宋朝時期,朝廷雖然放開了養馬的政策,但一匹馬也要五千貫錢的費用。

在這樣的曆史環境下,即使曆代朝廷不作限制,民間的中産階級和普通百姓也承擔不起養馬的費用。而馬在我國曆史上的身價,也遠遠超出了餐桌的範疇,失去食材的價值。

另外,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一匹健康的馬,蛋白質和牛肉一樣高,但是脂肪卻要比牛肉低得多,鐵元素又是紅肉當中含量最高的。所以,如果要吃馬肉,就必須要經過特殊的育肥處理,否則做出來的肉,就會出現質地柴硬、味道腥臭,使人難以下咽。

所以在古代社會,吃馬肉這件事,一般人想都不敢想,而有條件的人又視為珍寶舍不得吃,即使心血來潮吃了一回,也因烹饪水平所限,吃了一頓臭肉,于是就出現了認知上的偏差,傳出了“馬肉臭”的說法。

能用能吃的毛驢

在我國的史料中,驢是跟在馬後面頻繁并列出現的動物,但二者在古代社會上的地位卻是天壤之别。

根據當代學者們的研究顯示,驢和馬是同源不同種的馬科動物,被人類馴化和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出入。但根據《史記》中的文字記載,驢最早出現在我國的新疆地區,比馬出現的時間晚了五百多年。

驢在外形上和馬十分相似,但是體型相對較小,且不善于奔跑,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一匹長殘了的馬。這個明顯的特點,可能就是造成它在古代社會地位不如馬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後漢書》中就有“骐骥不能與罷驢為驷”的記載。

但是驢有許多優點也是馬所不能比的。比如,它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消化功能和抗疾病能力都非常強,易于飼養、價格低廉等等,這些優點使它在民間非常受歡迎。

根據《漢書·刑法志》中的記載,驢是在秦漢時期被廣泛引入内地,主要散布在民間飼養和使用,被家庭用來騎乘代步、馱載貨物和輔助農耕。國家遇到戰事時,也會從民間征集毛驢應用于軍事,主要負責馱運物資和糧草。

不過,在漫長的古代社會,宋朝倒是毛驢的巅峰時期。根據《宋史》中的記載,大宋王朝非常缺馬,于是驢就成了當時的社會主流,無論豪門貴族,還是知名雅士,都把驢當成了代步的工具。甚至在當時的上層社會,還發明了一種“驢球”遊戲。

有趣的是,宋朝也是在衆多史料中,明确記載了從上到下形成吃驢肉風氣的朝代。而且,根據當時留存下來的記載來看,驢的肉質确實很香。

遭人誤會的騾子

衆所周知,騾是馬和驢愛情的結晶。而根據雄馬雌驢或雌馬雄驢的結合産下的仔,又分為驢騾和馬騾。

從外形和體型上說,它和馬沒有太大區别,健碩挺拔、爆發力強。同時,它又具備驢身上的消化功能好、抗疾病能力強,易養殖、耐疲勞等優點。可以說,騾子完美繼承了馬和驢身上的所有優點。

根據《史記》中的記載,驢在新疆被馴服後,當地人就開始讓馬和驢來繁育騾子,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了。而在衆多史料當中,騾子雖然頻繁出現在軍事、農耕、經濟等領域,但卻沒有太大的存在感,人們的關注度普遍不高。究其原因,無非是出身的問題。

古代是一個講究出身和門第的社會。騾子在世人的眼中,好像是貴族家庭中的私生子。說不好吧,它身上流淌着貴族的血液,說好呢,它母親的地位又過于低賤,所以被人看不起。例如在《諸葛恪别傳》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骐驎吐哺,驢騾無知”,其中看不起的意味一覽無餘。

至于“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這點也很好理解。不能繁衍後代是騾子的緻命缺陷,古代人迷信,生怕吃了騾肉不能生育,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逐漸消除。

小結

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俗語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簡潔精練的節奏,形象生動的描述,把前人總結的思想認知和生活經驗,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代代傳承,這不僅是古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也使我們在收獲中走了捷徑,可以從中直接受益。

但是,俗語受到特定曆史環境的影響,又難免會出現認知上的主觀臆斷,對事物形成偏差和偏見,本文的例子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女人懷孕期間不能吃兔肉”,就是毫無科學依據的認知偏差。

那麼,你還知道有哪些流傳甚廣,但卻出現了認知偏差的俗語呢?不妨說出來一起探讨一下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