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顧見
監制丨闌夕
一場史上新品最多、信息量最大的小米春季發布會,被雷軍濃縮在“生生不息”的四字主題中。他甚至沒有對小米11“站穩高端”的成就進行任何解讀,就與小米跑步開啟下一篇章。仿佛“把昨日目标變成今日标配”,本就理所當然。
人們也更加确定,這個雷布斯風格的創業故事遠未到終點。
新十年裡,小米全系列産品的高端化探索仍将繼續。但雷軍不打算讓創新帶來的資本累積躺在企業功勞簿上,而是試着将其轉化為更具開創性的目标,讓小米身上有關産品、技術、品牌的舊标簽不斷被新标簽替換。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重刷ROM”。
何謂生生不息?
把一個個問号變成驚歎号,然後再改成逗号。
這就是小米的生生不息。
坐三望二,乘勝追擊“大家知道小米重返世界第三時,我多激動嗎?”
當雷軍在小米春季發布會上飽含深情的自問自答時,觀衆無不動容。
據小米2020年财報顯示,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達1.46億台穩居全球第三,其中高端智能手機銷量突破1000萬台。事實上,小米10與小米11的市場表現有目共睹:前者多次在法國專業影像評測機構DxOMark的榜單上奪得“世界第一”,後者則創下21天銷量破百萬的銷售記錄。
但雷軍不是一個喜歡長時間沉溺在情緒裡的企業家。所以人們看到,世界第三也好,小米11站上高端也罷,很快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一次鞏固戰果的乘勝追擊:本次發布會上,小米連發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MIX FOLD三大高端機型,從價格帶到産品多樣性上繼續加碼高端市場,全方位進行戰略卡位。
小米11Pro在前作基礎上繼續向上攀登,對屏幕、電池容量、快充效率、音效、散熱與防水性進行了大量優化;小米11 Ultra号稱“專業影像手機天花闆”,成為小米在“影像旗艦機”細分賽道的心智名片;小米MIX FOLD是高精尖技術與潮流趨勢的引領者,徹底打開了折疊屏手機的場景想象空間,并從體驗、服務等方面就行了全方位升級,把手機、平闆電腦二合一變成可能。
不難發現,小米三款高端機型各自都有鮮明的市場定位,成為小米在手機市場“坐三望二”的有力支撐。雖然小米入局高端手機市場不久,但是已經擁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産品哲學:用戶對高端手機的判斷标準不盡相同,全面升級、專攻一點、定義未來,三種路徑皆為正途。解鎖不同的技能樹,既能在“搶凳子”的高市場競争中占據更多席位,又能有效避免産品間的左右互搏。
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小米手機的成功破圈,奠定了小米在高端市場“一機帶一鍊”的新格局。
回看小米手機發展軌迹,從最初的單品牌逐漸分化。發展成向下有Redmi,向上有數字系列與MIX組合拳的雙品牌協同戰略。而泛腰部市場,則由兩大品牌性能、價格交彙處的産品共同支撐。
這套“一生二、二生三”的方法論,可以視為小米“手機 X AIoT”戰略的其中一環,在整個小米硬件生态鍊中具有普适性:每個品類都能借鑒小米手機成長之路,反複發起“重刷ROM”。以腰部市場為錨,根據下沉市場與高端市場的特性,推進式發揮産品優勢,最終實現“再造100個小米”。這“100個小米”經由一個小愛同學串聯,最終構成用戶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起步較早的電視品類已經漸入佳境。小米2020年财報顯示,小米電視連續8個季度穩居銷量中國第一。此次小米新品在發布會上的集中亮相,也側面印證了“一機帶一鍊”的可行性。比如,雷軍借小米筆記本Pro 15發布之際,喊出了“筆記本電腦發力高端市場”的宣言。不僅如此,發布會上首款帶有新風功能的米家空調、支持Pro AI智能識别與3D精準避障帶的米家掃拖機器人、三重抗菌黑科技的米家純淨式智能加濕器...都在把各自領域的“高端元素”納入其中,算是開始了向上破圈的小試牛刀。
一款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的手機,為小米全産品矩陣注入了新鮮血液。從“重返第三”到“乘勝追擊”,雷軍還是那個雷軍,但小米已經不是那個小米。
新十年的自我拷問:品牌拐點,拐向何方?雷軍說,小米11 Ultra是手機影像超越專業相機的“拐點之戰”。某種意義上,本次發布會也是小米品牌的拐點。
舊十年裡,無論是小米手機的進化,還是IOT風口與小米生态鍊的從無到有,小米品牌都在努力用産品思維“與用戶對話”。新十年的小米需要切換思路,從文化情感、技術、設計審美乃至潮流引領等角度去尋找小米品牌的答案。
一家企業的品牌文化往往會回答兩個問題:以怎樣的姿态、去做什麼事。
小米的一往無前、生生不息已經回答了第一個問題。至于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卻在不斷發生着變化。
創業之初,雷軍以手機發燒友的視角思考着小米品牌的未來。彼時,他看到的是國内手機市場的參差不齊、安卓生态的無限潛力,這才有了那句著名的“為發燒而生”。但時至今日,小米的“發燒精神”深入人心,國産手機勢力也在國際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擺在小米面前的問題是,自己的産品正在與品牌願景無限接近,甚至在某些維度走在了品牌前面。對于雷軍和小米高管團隊來說,是時候對小米品牌的未來展開新思考了。
所以在新十年的品牌拐點,雷軍借春季發布會傳遞出三個信号:
一是,努力成為技術引領者。小米的技術投入一直都是“多做少說”,不過細心的觀察者還是能發現端倪。以小米相機部門為例,這個2016年僅有一百人左右的小組,如今發展為近千人規模。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還表示,圖相機部将在今年底超過2000人。
量變引發的質變已經在發揮作用:憑借自研夜景算法“夜枭”、耗時2年投入1.4億元研發的澎湃C1芯片,小米11 Ultra成為DXOMARK總分、拍照、廣角、視頻的“四冠王者”。MIX FOLD上采用的液态鏡頭,則實現了全球首發的壯舉。從這個層面看,小米不再局限于做“把黑科技普惠化”的科技擺渡人,更緻力于成為技術引領者。
二是,小米開始從美學與文化層面探索品牌新内涵。這不難發現,小米10年未變的LOGO破天荒迎來了升級,發布會前雷軍還與許知遠暢聊起了“文化嗑”。略顯尴尬的是,外界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把小米的LOGO換新送上了“頂流”,而沒有注意到原研哉與小米方面取得的三點共識:東方哲學智慧、生命感設計、對科技與人的思考。
雖然極緻産品力是小米不變的王牌,但品牌高端化顯然還需要另一種能力的輔助:你可以稱之為品牌腔調、文化共鳴,或是辨識度。總之,那是一種感性意義上的存在。要麼像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引人無限遐想,要麼讓人迫切的想要與品牌發生連接。如果小米品牌補全了這一環,既有利于鞏固高端市場的品牌心智,又能得到更多女性用戶的路轉粉。
三是,開啟造車新紀元。雷軍帶隊、小米全資、首期百億投入,三個關鍵詞擺明了小米造車的态度。雷軍本可以用更能規避風險方式來操作新業務,無論是聯合投資還是獨立孵化,都不缺市場響應者。雷軍偏偏選擇了最難的選項,而他給出的理由是,“唯有和手機、生态鍊全部打通,才能給米粉提供無所不在的智能體驗。”
可以說,小米在造車這件事上的勇氣和決心,遠遠超越了瞻前顧後的蘋果。當所有業務全部集中在“小米”這個母題之下,小米品牌真正意義上成為了市場獨樹一幟的存在,無法再被拿來和其他公司簡單類比、定義。
和10年前一樣的勇氣,和10年前一樣的未知。小米的變與不變,與米粉的情感連接,都有必要被翻譯成品牌語言廣而告之,成為新十年品牌拐點的獨家記憶。
一句話,小米不缺故事,隻缺表達。
小米沒有不可能,雷軍永遠在路上很多時候外界對小米的認知,與真實小米間存在着偏差。
比如前幾年,一些人對小米最大的誤解莫過于“一行三不行”:饑餓營銷行,産能不行、做技術不行、股價不行。
時至今日這些所謂的槽點無一例外,全部被打臉。
産能方面,自張峰操盤小米供應鍊以來在信息化與供應商流程管控方面成績斐然。占地18600平方米的小米智能工廠,還配備了從生産管理到機器加工,包裝和存儲的全過程自動化生産線,能夠年産百萬部智能手機。此次發布的MIX FOLD,就是由該智能工廠100%制造。“饑餓營銷”與産能不足的說法不攻自破。
技術方面,一直都是小米産品爆賣的“秘密武器”。小米科技園的123間創新實驗室,在AI、5G、音頻、快充、影像、MIUI 系統等方面持續創新,讓小米總能快人一步輸出産品力。月活用戶高達8670萬的小愛同學,成為小米“手機 X AIoT”戰略的場景觸發器。曆時四年而成的澎湃C1芯片,更是對小米“無芯論”的有力反擊。官方消息顯示,小米2021年的研發投入預計達130億元,将在自研芯片、工程師資源儲備等方面繼續加碼。
至于小米股價更不必多說,已經成為“年輕人第一隻翻倍股”。随着品牌高端化漸成、造車項目落地,小米股票的内涵價值還将進一步提升。
有人不禁要問:為什麼小米總是能把“不行”變成“行”,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答案是:雷軍是少有的,從骨子裡就時刻防範着“無作為風險”的企業家。這與他本人拒絕“舒适區”的生活觀念如出一轍:去年8月起,雷軍給自己定下了每天走10公裡的小目标。如今,他的小目标超額完成,還把“走”變成了“跑”。
這意味着,外界能夠看到的小米短闆,都在以日拱一卒的方式進行着内部打磨。供應鍊優化、MIX項目、造芯、高端化轉型...無一不是走着走着逐漸變成奔跑,最終破繭成蝶。
眼下,“造車”正在成為小米下一個創造不可能的起點。
從時間節奏上來看,小米有效避開了行業盲目燒錢、電池技術存在不确定性的“上半場”。
對于下一階段的新能車競争來說,電動化是基建,智能化才是上層建築。而智能化,恰恰是小米的優勢所在。雷軍以“四輪手機”的視角去理解行業,符合新能車的發展主旋律。
如果以五年、十年為單位審視整個行業會發現,造車新勢力都還在起跑線附近徘徊,遠沒有到以銷量、營收排座次的成熟市場。所以新能源車競争本質上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超級馬拉松。
“長跑”,剛好是小米與雷軍最擅長的一種競技遊戲。
過去十年裡,小米在巨頭雲集,且市場高度飽和的線性增長市場,跑出了指數級的成績。如今這家公司又義無反顧的回到起跑線,參加有史以來最考驗耐力和毅力的一場比賽。
亦如作家廖一梅在《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書中寫過的話:“我的問題是,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沒有人相信我笨。我的笨不是腦袋不夠用不好使,而是在豎着‘容易’和‘艱難’兩個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遠選擇‘艱難’的那一邊。在從小到大、數不勝數的每一次選擇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這麼幹,一路沿着‘艱難’的路牌走了過來。”
小米的“艱難選擇”正是在呼應時代的餘響,而時間終将為其提供最好的歸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