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22課,講《說文解字》“此”部的三個漢字(“此”部隻有這三個字,“些”是新附字,暫時不講):此、啙、㭰(部分設備不能顯示),後兩個字是生僻字,因此,今天的重點漢字是此,其餘兩字了解即可。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此。讀cǐ。“此”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法取消了此部,部下漢字多移入“止”部檢索。“此”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現代字典檢索歸“止”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此,止也。從止,從匕,匕,相比次也。”我們說過,《說文解字》中有“從某、從某”标志的,許慎确定的會意字,這裡從止,從匕,匕即人之反文。看字形:
(此字的字形演變)
這個字的字形争論很多:(1)在甲骨文裡,此字都是一隻腳,一個人,《字源》陳英傑稱”會以足踏人之意“。此就是“跐”之初文。你看,字形是不是有點像是一隻腳踢一個人的臀部;(2)林義光《文源》:“匕即人之反文。從人、止。此者,近處之稱。近處,即其人所止之處也。”這兩條從會意字角度解說。
此外:(3)陳邦福(近代研究甲骨、鐘鼎、碑刻的專家,鎮江人)以為此是“祡(前面課程講過:燔燒柴祭天)”的省文;(4)黃約齋(近代語言學家,金華人)以為此是雌性動物之稱,因為字從“匕(女性)”從止。這兩條是從象形字角度解說。
以上說解,似乎都有其根據,僅從字形來說,我們無法準确看出“此”字的本義。其實,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漢字之中,一部分特别簡單的字,後世解說往往争論很大。我們學習《說文解字》可以多了解,但卻不要糾結于一定要遵從某種解說,畢竟古人不可能複生過來,所有的解說都是猜想。我們的辦法是:都列出來,因為這樣可以更充分地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字。
一般來說,此用作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與“彼”相對。《爾雅·釋诂下》:“茲,此也。”邢昺《爾雅疏》:“此者,對彼之稱。言近在是也。”呂叔湘《文言虛字·附錄》:“此,這個。指人,指物,指地,指時,指事。”比如《詩經·周頌·振鹭》:“在彼無惡,在此無斁(yì)“在彼國無人怨,在此國無人厭。《史記·河渠書》:“井渠之生自此始。”在這裡産生了井渠。
(陝西鄭國渠)
又比如《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知己知彼,此是兵家要訣。此行是也。”也是這個用法。
此外,此還相當于“如此”、“這般”。比如《詩經·小雅·苕之華》:“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開花淩霄藤,葉子密又青。早知這樣苦,不如不降生。
(苕之華,其葉青青)
明代王世貞《過長平作長平行》:“世間怪事那有此,四十萬人同日死。”世間的怪事那有這般模樣啊(指長平之戰秦将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俘虜),四十萬人在同一天死掉。
此還用作副詞。乃;則。就。《禮記·大學》:“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了德行就有了民衆,有了民衆就有了國土,有了國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國用。
此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此字的小篆寫法)
2、啙。啙字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歸“口”部,檢字時要注意。讀音有兩個:
(一)zǐ。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窳(yǔ)也。阙。”許慎沒有對這個字做六書判斷。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其形則從此,從吅,此亦聲。”他認為是形聲字。本義是窳,就是弱,劣。
《方言》卷十:“啙,短也。”《廣韻·荠韻》:“啙,弱也。”《漢書·地理志下》:“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故啙窳媮生,而亡積聚。”顔師古注稱:“啙,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給而無儲偫(zhì,積蓄)也。”大意是,因為楚地資源豐富,朝夕可以随時取用,所以楚地人成了力弱不勤的人,因此沒有儲備和積蓄。
後來,“啙窳”一詞,常常用來形容苟且不求上進。《玉篇·此部》:“啙,《史記》雲:‘啙窳偷生。’謂苟且也。”清代譚嗣同《鹦鹉洲吊祢正平》:“丈夫啙窳偷生,固當伏劍斷劍死。”我們知道,譚嗣同是真正不會苟且偷生的人,所以後世紀念他是真英雄。
(譚嗣同像)
(二)cǐ 。讀音出自《集韻》。有兩個用法,(1)用同“呰(訾)”,《集韻·支韻》:“呰,苛也,或從吅(作啙)”;(2)用同“疵”。《集韻·支韻》:“呰,瑕也。或從吅(作啙)。”《漢書·叙傳下》:“閹尹之啙,穢我明德。”顔師古注稱:“啙,與疵同。”指宦官弘恭、石顯等人谮毀蕭望之、劉向、周堪等,使元帝殺賢傅良臣,連累漢元帝明德。
啙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啙字的小篆寫法)
3、㭰(這個字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字形是上面一個“此”,下面一個“朿”)。㭰字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歸“止”部,檢字時要注意。它的讀音有兩個:
(一)zuǐ。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㭰,識也。從此,朿聲。一曰藏也。”形聲字。這個字有兩個意義:(1)識。無應用實例,暫缺詳解。(2)藏。無應用實例,暫缺詳解。
此外,㭰另有一義:口;鳥嘴。《廣雅·釋親》中又有一解:“㭰,口也。”王念孫《廣雅疏證》:“《衆經音義》卷一引《字書》雲:‘㭰,鳥喙也。’“《玉篇·此部》也有:“㭰,口也;鳥喙也。”《廣韻·支韻》則說:“㭰,同“觜(嘴)”
(鳥喙)
(二)zuī。讀音出自《廣韻》。石針。《廣雅·釋器》:“石針謂之㭰。”王念孫《廣雅疏證》:“㭰者,銳末之名。”《集韻·支韻》:“㭰,《廣雅》雲:‘石針也。’”
(石針的樣子)
㭰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㭰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2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