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注意事項和穿衣搭配?□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婕妤,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天冷注意事項和穿衣搭配?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婕妤
新一輪冷空氣帶來了入秋以來的氣溫新低,讓不少市民猝不及防。而較大的晝夜溫差,更讓南京人再次開啟“亂穿衣”模式。俗話說“春捂秋凍”,但醫學專家卻提醒,并非所有人适合“秋凍”,“近期‘凍’進醫院的也不少,有些地方秋天需要‘捂一捂’。”多位專家均表示,“秋凍”“亂穿衣”都有講究!
這幾類人不能“凍”
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适當地捂一點或凍一下,對身體健康有好處。“然而,此時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複發,故有‘多事之秋’之說。”省中醫院普内科主任、主任中醫師陸為民表示,此時青壯年和身體健康者可以不用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凍一凍”可以提高人體禦寒能力,但“體弱多病、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則不能過于勉強‘秋凍’,而是要注意保暖,否則反而對身體有害。”
除此之外,專家提醒,合并有心腦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胃腸疾病的四類人群盡量避免“秋凍”。“氣溫降低往往會直接引起外周血管的收縮,管腔狹窄血管痙攣,大大增加心絞痛、心肌梗死發生的風險;而周圍血管阻力的增加往往會帶來血壓的明顯波動,不僅使得血壓控制更為困難,同時也增加了心髒的負擔,嚴重者還會增加血管脆性,導緻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專家解釋。
而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胃腸病患者,對氣溫的變化更為敏感,“秋凍”易加重症狀。“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周圍血管神經的病變,冷空氣的刺激往往會加重外周血管的收縮,加重微循環障礙,從而導緻糖尿病患者遠端組織的壞死、糖尿病足的發生。胃腸疾病也易在秋季多發,冷空氣的侵犯會引起多種消化道不良反應,也易導緻胃酸分泌亢進,引發消化性潰瘍。”專家強調,“秋凍是相對的,切不可盲目。”
這六處一定要“捂”
“秋凍”的目的,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防禦機制的作用。但專家也表示,人體的頭、頸、後背、肚臍、膝關節、足六處部位并不扛“凍”,這時一定需要“捂一捂”。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南京市名中醫、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醫師夏公旭表示,在此之後,無論天氣如何,雙腳一定要捂起來。“兩腳離心髒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又因為腳部的脂肪層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腳部受涼,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導緻人抵抗力下降。”夏公旭解釋。
而頭部是最不善于留住熱量的部位之一,“氣溫在4℃左右時,人體約一半的熱量從頭部‘跑掉’,一定要注意保暖。”專家提醒,頸部的保暖在此時往往被人忽視,“天冷脖子僵硬,往往就是脖子受寒的表現。”
而中醫認為背部内連髒腑,因此如果背部受寒,抵禦寒氣的能力會大大下降,也要多曬曬太陽。專家提醒:“肚臍是出生後腹壁最後閉合之處,此處受涼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可能出現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此外,膝關節處沒有豐厚的脂肪和肌肉保護,對溫度濕度都非常敏感,“膝關節受寒易發生退行性變化,出現疼痛、屈伸不利等問題。”
學會“洋蔥式”亂穿衣
這幾日的南京市民在氣溫的變化下,開啟了“亂穿衣”模式。究竟是“美麗凍人”還是“加條秋褲”?專家建議,“亂穿衣”的時候可嘗試“洋蔥式”穿衣法。
“秋天的天氣總體涼而不寒,過早穿厚衣服,可能會使身體與‘涼氣’接觸太少,不利于适應寒冷的冬季。”專家解釋,“不過,當晝夜溫差超過10℃時,大家可以嘗試‘洋蔥式’穿衣法,便于根據氣溫變化随時增減。”
何為“洋蔥式”?“就是内層選擇柔軟排汗性好的棉質衣服,外層搭件防風的外套,遵循外松内緊的穿衣法則,保暖的同時又具有層次感,溫度與風度并存。”專家建議此時,如果适當增加紅肉、乳制品和香辛料的攝入,也可以産生“食物熱效應”,促進血液循環,對溫暖身體有所幫助。
來源: 南京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