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3 15:52:16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1

古今名将第一奇人——說關羽(二)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2

文|郭英德

二、智勇雙全:儒将風采,勇冠三軍

(三)足智多謀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3

在劉備的五虎将中,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關羽始終居于首位。要論武功,張飛、趙雲、馬超都有“萬夫不當之勇”,而黃忠兩次跟關羽打仗,也不分勝負。所以,關羽能榮居首位,除了勇武以外,還有其他因素。

跟張飛等人不同,關羽不僅勇武絕倫,還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名将。這裡隻說兩件事,就是小說中稱贊的:“單刀赴會真豪傑,水淹七軍妙度量。”

“單刀赴會”是文鬥,“水淹七軍”是武鬥。文鬥和武鬥顯現出關羽獨有的智謀和韬略。當然這種智謀和韬略必須建立在勇武絕倫的基礎上。沒有這種底氣,他想不出這種妙計來。

先看“單刀赴會”(卷十四《關雲長單刀赴會》)。

按《三國志·魯肅傳》的記載,魯肅為索取荊州,約關羽相會,并大義凜然地譴責劉備貪而棄義,結果劉備“割湘水為界,于是罷軍”。可見曆史上的單刀赴會說的是魯肅而不是關羽。

宋元時期民間流傳的《三國志平話》和元代關漢卿的《單刀會》雜劇,對這一史實做了翻案,突出渲染了關羽的英武風度,從而“單刀赴會”成為關羽一生中極為顯耀的事迹。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4

《三國志演義》大體上延續了平話和雜劇的内容。小說首先寫關羽的勇武名聲震懾了魯肅,魯肅在陸口寨外臨江亭上設宴,請關羽赴會。魯肅知道關羽勇猛,必須在酒席之間把他灌醉,然後五百甲士一擁而上,這樣才能逮住關羽,否則無法赢他。

關羽明明知道魯肅索取荊州的用意,卻一點不當回事。他的兒子勸他不能輕易去冒險,他回答說:“吾來日獨駕小舟,用親随十餘人,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他英武自信、胸有成竹,根本不把魯肅放在眼裡,不把東吳放在眼裡。

當然他也做了防範措施,讓關平選快船十隻,藏善水軍士五百,在江上等候,看他招起旗幟,便過江來接他。

到了臨江亭,在酒席上,魯肅說起還荊州的事來。關羽搪塞道:“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

魯肅還是唠叨不停,責怪關羽:“幼讀儒書,五常之道,仁、義、禮、智皆全,惟欠信耳。”這時關羽辯白說,當年“赤壁之戰”時,劉備戮力破敵,怎麼能“無一塊土相資”呢?荊州隻能算是東吳送給劉備的一份禮物罷了。

魯肅認為荊州是劉備跟東吳“借”的,好借好還,怎麼能賴賬呢?他越說越生氣,竟批評劉備“貪而背義,必為禍階”。這時關羽耍賴說:“此皆吾兄左将軍之事,非某所宜預也。”這是哥哥劉備讓我這麼做的,和我沒有關系,哥哥讓我守着荊州,總是有道理的。

話說到這裡,再說也無濟于事了,所以關羽讓周倉召來關平的小船,他一手拉着魯肅,一手提着大刀,走到江邊。

雖然呂蒙、甘甯早就埋下伏兵,但見關羽親握魯肅,不免投鼠忌器。他們隻好眼睜睜地看着關羽上了船,與魯肅拱手作别。

關羽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挫敗了魯肅的“鴻門宴”,談笑揮灑之間,保住了荊州。這是“文鬥”,表現出關羽外交談判的智慧。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5

關羽一生戰功累累,最顯赫的一次就是“水淹七軍”(卷十五《關雲長水淹七軍》)。“水淹七軍”是“武鬥”,表現出關羽的軍事謀略。這事載于《三國志·關羽傳》,小說将它作了誇張性的渲染。

曹操結聯東吳,欲取荊州。關羽受命都督荊、襄九郡事,起兵攻襄陽。他設計讓廖化詐敗,誘敵深入,遠離襄陽,而自己則出奇兵,襲取襄陽,斷了曹仁的去路,大敗曹軍。曹仁被迫退守樊城,被關羽圍住。

曹操聽到消息後,加于禁為征南将軍,龐德作先鋒,領兵去解樊城之危。對比雙方的軍事力量,這時關羽軍隊的人數不如曹軍,加上龐德年輕氣盛,輕易不服輸。常言道:“不怕橫的,就怕不要命的。”龐德立下軍令狀,擡着棺材來打仗。所以一開始關羽打不過他,還差點喪了命。

于禁嫉妒龐德,把軍隊調到樊城之北十裡,依山下寨。背山而守,這在戰術上講是對的,但是曹軍駐紮的這個山口是山谷之間的一個山口,一旦長江水決口淹下來,這裡就成了水窪子。于禁沒有想到這一點。

但關羽想到了,他對這一帶的地勢比于禁熟悉得多。這時正好是八月秋天,連日驟雨,關羽派人堰住各處水口,等水發時,夜間率軍乘高就船,放水淹樊城、罾口的曹軍。于是活捉于禁,生擒龐德,收降曹軍不下萬餘,其餘七萬多人都淹死于水。

這一仗打得非常殘酷,打得曹操心驚膽顫,甚至想要遷都。

《三國志演義》小說寫諸葛亮用兵,特别擅長火攻,火燒博望、赤壁之戰、上方谷之戰,都是火攻。而關羽在這兒用的是水攻,其計謀的高超足以與諸葛亮相媲美。

(四)儒雅的風範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6

除了智勇雙全,“儒雅”是關羽不同于其他武将的一個突出特點。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歌頌關羽時說:“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這種儒雅的風範在古今名将中極為匮乏。

曆史上的關羽喜歡閱讀《春秋左氏傳》,據說能朗朗上口,裴松之《三國志注》對此有所記載,其他史傳裡也寫到了。在《三國志平話》裡,不僅寫關羽喜歡讀《左傳》,還寫他每當讀到亂臣賊子傳時,常常拍案而起,表現出由衷的道德情懷。我們看到的關羽塑像或畫像,多為一手捋長須,一手捧《春秋》,完全一副儒将做派。

《春秋左氏傳》是漢代末年、三國時期流行甚廣的一部經書,也是一部史書,《春秋左氏傳》是當時的一門顯學,人們将《春秋》之學廣泛地應用于社會政治、軍事及其他領域。

好讀史書,尤其是好讀《春秋左氏傳》,這是關羽儒雅風範的根源,當然也使關羽養成了儒雅的品德。比如“降曹”這件事,毛宗崗評道:“雲長本來事漢,何雲‘降漢’?‘降漢’雲者,特為‘不降曹’三字下一注腳耳。曹操借一‘漢’字,籠絡天下;雲長即提一‘漢’字,壓倒曹操。……漢是漢,曹是曹,将兩下劃然分開,較然明白,是雲長十分學問、十分見識,非熟讀《春秋》,不能到此。”(毛本《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評語)

咱們知道,“春秋無義戰”,但《春秋》卻明确張揚“義”的觀念,講究褒貶。所以後人說:“孔子修《春秋》,亂臣賊子懼”。自從孔子修訂《春秋》以後,亂臣賊子一讀《春秋》就害怕,因為他們發現如果誰違背了倫理道德,曆史就會把他釘在恥辱柱上。關羽讀《春秋左氏傳》,就不僅研習書中的兵法戰術,提高自身的軍事謀略,而且汲取其中的倫理教義。看來讀書和不讀書就是不一樣。我總覺得,關羽“降漢不降曹”的标榜跟讀書有關系,他之所以會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和他善于讀書也大有關系。要是張飛,他是不讀書的,不管倫理道德,甯死也不會降曹,更不會放走曹操。

讀書人往往把道德準則看得很重,把當世人和後世人對自己的道德評價看得更重,他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掂量掂量,琢磨是否符合倫理道德。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7

古人是很看重武将讀書的。比如東吳的呂蒙,後來成了關羽的“克星”。據史書記載(《三國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呂蒙出身卑微,十幾歲就東征西戰,是一員勇将。但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後來投奔了孫權,孫權勸他多讀一點書,他回答說:“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複讀書。”孫權說:“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光武帝劉秀和曹操比誰都忙,卻照樣讀書不誤,你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以後,就利用打仗間隙的時間努力讀書,“笃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有一次,魯肅到呂蒙軍中,呂蒙給他講當前形勢,分析他怎麼能夠對付關羽,講得頭頭是道。魯肅很吃驚,說:“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呂蒙回答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吳下阿蒙”、“刮目相看”,後來都成為典故成語。

總起來看,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正因為有智謀和儒雅相濟,關羽的勇武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人稱其為“神勇”,這與小說中的張飛、馬超、黃忠、典韋、夏侯惇等人不可同日而語。關羽的神勇,絕不是一般的匹夫之勇,而能給人一種磅礴不可阻擋的氣勢,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神威。一提到關雲長,不僅讓人熱血沸騰,而且讓人崇敬景仰。

文章轉載自公衆号:京師文會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8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9

作者簡介

郭英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特别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三國演義關羽文化故事(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10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衆号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黃佳怡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