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愛逛市場,80後、90後乃至00後,從小就跟家人逛着“早市兒、鬼市兒”,還有各種好吃的聚集的夜市兒。似乎擺地攤對于這座北方的城市來說,是一種多年以來無法舍棄的市井文化。
天津本是休閑之城,
春夏秋三季,夜幕降臨,吹着夜風“馬砂”(馬路砂鍋),是老天津打開夜晚的方式,而天津市井生長的土壤,還并不是全在于“吃”。
一個市場野蠻生長,往往是從“服裝”“百貨”開始的,開始可能是附近的老少爺們、大嫂子小媳婦的練攤兒,後來就有開着家用轎車,一掀後蓋,挂出“外貿退單”的夫妻檔,等到賣盜版CD、DVD的大哥們打開100多分貝的大喇叭,一個集市的核心就已經成型了。
這幾位擺攤老太,可能就是一個集市的雛形。(圖為黃家花園西安道路邊的小攤。)
随後打氣球、套圈、搖搖車各占空地,小吃攤子見縫插針,如果不受幹預,半個月、一個月就足夠一個集市打出名号了,都說28天會給人養成一種習慣,這種市井煙火,這樣“有溫度的街”更是留給天津娃娃幾十年的街頭記憶。
有各式各樣的小攤子,賣小飾品的,賣衣服的,賣包的,物美價廉,衣服鞋帽都不貴,一般50元以内,小飾品一般20元左右拿下,邊吃邊逛邊砍價,簡直就是天津的旺角、尖沙咀!
佳園裡13年(2004-2017),凱萊賽20年(2014年改造),洪湖裡20多年,王頂堤30年以上(2018年底關閉)、中山路20年、小海地20年,這些天津人記憶中的地攤市場都被關停改造,就連專門開給遊客的遼甯路小吃街,也在重開8年之後,關張了事。
為什麼說天津人超愛地攤呢?100年前,這個城市平民的“攤”生活就“無法無天”了。
最早的市場是南市
1920年代,在海河東岸(現河北區)和南市有兩處夜市。河東夜市位于海河東岸金湯橋東口,往東過三個路口,幾百個小攤一字排開,售賣日用雜貨、小吃等。
南市夜市位于南市商場附近十字路口,經營百貨、雜貨等,還有出售書報雜志、茶食糖果,以及修眼鏡、配鑰匙等攤位。入夜電燈成串,明亮耀眼,行人亦十分擁擠。
南市可算天津夜市、乃至中國平民夜市的“鼻祖”,它地處交通要道,有電車從附近通過,每天流動人口的數量相當大,尤其是在城市裡謀生的“單身漢”和慕名而來的外地人,成為主要的光顧者。
這裡的地攤商業主要服務對象就是社會下層,擺列着破爛褲褂的估衣攤子、售賣各種日用小物品的雜貨攤、剃頭的挑子、賣野藥者、“拔牙”的野醫、耍把勢賣“大力丸”的,可謂三步一攤,五步一桌。
天津衛的老百姓,就是從河北鳥市、老城南市、河東地道外、西門天寶路、西開黃家花園一路逛着地攤,進入了新社會。
到了改革開放年代,擺攤兒再次興起。
“擺攤界”的有老有少,主力軍是因各種原因提早退休的中年男人,他們跟不上潮流的網絡電商,也沒有體力去經營一家店鋪。
作為擺攤人,起早貪黑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賣早點的攤位,晨起三四點都算是晚的。
早起磨豆漿、點豆腐、炸果子、包馄饨、切鍋巴菜……那句簡單的吃頓早點!融入了許多擺攤人的辛苦。
對于逛街的人來說,吃過飯散步駐足個幾分鐘,跟老闆砍砍價,帶件兒小玩意就開開心心的回家了。
而擺攤人沒有光鮮衣着,無法靠學識謀生,更談不上老有所依,甚至是常被邊緣化的群體。
這裡沒有所謂月入上萬元的擺攤神話,隻有勤懇換來的養家糊口和孩子的奶粉錢。
當然,天津還有一類地攤兒,是舊物攤和書攤兒。
這兩類地攤兒講究的眼力和緣分,擺的譜和傲嬌,最有名的當然是鼓樓周四大市、沈陽道古玩市場以及古文化街旁的定期書市。
天津人本着一股“千金難買爺樂意,自個活的舒坦就好了,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的傲嬌勁兒,是天津人的生活态度。看似粗糙實則細膩柔軟,質樸又包容萬物。
地攤可以作為一項謀生的手段,可以作為夢想起航的開始,還可以作為交朋友的平台。
不論最初是什麼目的,誰都不可能擺一輩子地攤,但有時天津人擺攤能交到一輩子的朋友。
天津人擺出了特色、擺出了個性,超脫地攤的概念,擺出自己的天地。
街邊小攤就是一座城市的縮影,那裡有當地人最原本真實的樣子。
但近幾年來,天津的小攤在逐漸減少,随之而來的,是那份獨特的市井味道在慢慢變淡。最令人懷念的,除了濃郁的市井味兒,更是天津人的熱情。
那些“早市兒”、“鬼市兒”,藏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而這些存活在街頭巷角的擺攤族,數年來以或清脆或質樸的吆喝聲鮮活了城市的生命。
他們似乎沒有自己,卻默默溫暖了一整座城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